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565)最伟大的背影:背着医药箱的瘦弱女战士

瘦弱的女战士背着医药箱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哪管对岸是什么枪林弹雨或炮火连天!

照片中的她被称为“抗美援朝最伟大的背影”,因为人们在她稚嫩的肩膀上,看到了民族的脊梁。

她叫王维洁,牺牲的那天,战事正紧,她被悲痛的战友们就地掩葬在三八线附近的血壤上;牺牲的那年,她仅有18岁,入伍刚一年。

九死一生的战场,战友替她回来了,并带回了属于“小百灵”的故事。

500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扬子晚报扬眼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年仅17岁就参军入伍 只为心中的家国情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

在家乡太仓,年仅17岁的王维洁正在黄渡师范读书,当地驻扎的解放军20军来到学校招兵时,王维洁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在她看来,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是无上的光荣。

日寇暴行犹在眼前,马恩列斯理论指引方向,参军怎能有半点犹豫?面对亲友的担忧,王维洁的回应只有坚定。

500

招兵现场,王维洁个子不高,但眼神坚毅,她的勇气和才智让部队长官们眼前一亮。

经过层层选拔,王维洁和同学仇永生双双入选,成为20军89师267团政工组的新兵。

他们肩负着部队宣传的重任,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凝聚士气。

在部队里,王维洁第一次感受到了军旅生活的艰苦。

每天的训练强度非常大,不少男兵都有些吃不消,但王维洁咬牙坚持下来。

"同志们都在为祖国流血牺牲,这点苦算什么?"王维洁常这样鼓励自己。

就是这股子倔强劲儿,让王维洁在新兵连崭露头角。

她不仅训练刻苦,还热心帮助其他战友。

从农村来的战士,很多人识字不多,王维洁就主动给大家讲党的政策、传达军事命令。

500

她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比喻,让大家茅塞顿开。

"想当年,我们挨打受欺负,就盼着有朝一日能翻身当家做主人。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就要拿起枪杆子保卫她!"王维洁常对战友们说,"打败美帝,保家卫国,我们责无旁贷!"

就这样,王维洁和仇永生以及其他5名太仓籍战友,告别了家乡,奔赴朝鲜战场。

临行前,王维洁给家人写下了一封诀别信:"亲爱的父母,维洁已经长大成人。你们常说,要记得党的恩情,牢记革命使命。如今,祖国危难当头,维洁义不容辞。请你们放心,维洁一定会服从命令,勇敢杀敌,绝不辱没家乡和部队的荣誉!维洁不孝,暂别父母,盼你们多保重身体。待凯旋之日,定与你们团聚!"

1950年10月,志愿军第一次跨过鸭绿江,王维洁随部队来到朝鲜境内,第一次直面残酷的战争。

500

进入朝鲜后,王维洁和战友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苦。

朝鲜的天气比东北还要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官兵们只能穿着单薄的军装,在冰天雪地里跋涉行军。

更让人揪心的是空中的敌机,美军利用制空优势,频繁轰炸志愿军阵地。

爆炸声、呼啸声此起彼伏,战士们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

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和满目疮痍,许多战友在眼前倒下,再也没能起来。

500

白天,王维洁和政工人员一道,辗转于各个阵地,为战士讲形势、说政策、鼓士气。

晚上大家挤在狭窄的掩蔽部,王维洁就用铁盒子上的蜡烛为伤员换药、缝补衣服。

纵使累得腰酸背痛,但想到能为战友们分忧,王维洁就什么苦都能忍。

"小王同志,你还这么年轻,政治工作这么繁重,吃得消吗?"团里的首长曾关切地问王维洁。

"首长,我是农村人,早就吃惯了苦。再说,战士们夜以继日地浴血奋战,我们理应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服务。"王维洁朗声答道。

就是凭着这股革命豪情,王维洁和战友们一起,度过了在朝鲜最困难的时期。

大家相互打气,相互鼓劲,用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对抗恶劣的环境,战胜重重的困难。

500

用歌声鼓舞斗志 用行动温暖伤员

1950年11月底,朝鲜战场迎来了最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所属的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与美军精锐部队展开了殊死搏斗。

王维洁所在的第20军,更是这场战役的主力之一。

战役伊始,美军仗着武器装备精良,疯狂轰炸志愿军阵地。

飞机、大炮、坦克,连番轰击,企图以绝对优势碾压志愿军的防御。

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年仅17岁的王维洁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挺身而出,成为这场血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同志们,打败美帝,保家卫国,我们一定能赢!"王维洁拿着自制的铁皮小喇叭,在战壕中穿梭。

500

尽管炮火隆隆,硝烟弥漫,但她那嘹亮的歌声依然响彻云霄:

"人民英雄志愿军,单衣胶鞋抗击美军。我们的意志像钢铁,掀翻美帝坦克旅......"

激昂的旋律,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感染了每一个战士。

很快,"小百灵"成了大家给王维洁起的亲切绰号。

歌声是王维洁的武器,而她的另一件"武器",则是手中的医药箱。

作为一名女兵,王维洁还肩负着照料伤员的重任。

每当战事稍稍平息,她就会挎着医药箱,奔走在各个阵地之间。

山沟里,战壕中,到处都有伤员的身影。

王维洁蹲下身子,用早已酸痛的双手,一点点为他们包扎伤口:"同志,忍着点儿疼,很快就好。"

500

虽然医疗物资紧缺,但王维洁总想方设法替伤员们止血、上药。

"王维洁同志,弹片擦伤,不碍事的。你快去照看别的伤员吧!"一位腿部中弹的战士推辞道。

"同志,哪儿能不管你呢?你流了那么多血。"王维洁一边细心包扎,一边安慰着伤员,"咱们革命军人,平时就像一家人,战时更要守望相助......"

除了抢救伤员,王维洁还要设法将他们转移到后方。

可天寒地冻,道路泥泞,汽车无法通行,王维洁就借来几架牛车,将伤员小心翼翼地抬上去。

牛车颠簸难行,王维洁就让伤员靠在自己身上,用身体去减轻震动。

"妹子,你也坐上来歇歇脚吧。"伤员们看着王维洁汗流浃背的样子,心疼地说。

"同志们受伤才辛苦呢,我走走又何妨?"王维洁咬着牙,在风雪中艰难前行。

500

一路上,王维洁和战友们轮流照看伤员,不分昼夜赶路,终于将他们安全送到了后方医院。

有时候,牛车还会被敌机盯上。

"呜——"凄厉的炸弹声划破天空,牛车被炸得粉碎。

但王维洁没有被吓倒,而是就地取材,找来两根树干,做成简易担架,背起伤员继续前进。

娇小的身躯,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

天寒地冻,王维洁的手脚都冻得通红,但她从不喊苦,有的只是对战友的关爱之情。

这个"雪中天使"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伤员。

500

长津湖的冰雪见证了志愿军的英勇,也记录下王维洁的感人事迹。

就这样,王维洁和战友们并肩战斗,硬是扛过了长津湖战役最艰难的时刻。

志愿军将美军的重要战略据点全部攻克,迫使其仓皇逃窜。

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震惊了世界。

战役结束后,志愿军首长亲自给这个年仅17岁的姑娘戴上了三等功奖章。

奖章虽朴素无华,却是对她无畏勇气和无私奉献的最高礼赞。

500

倒在冰雪中的"小百灵" 用生命谱写爱国赞歌

1951年春天,经过短暂的休整,王维洁和战友们再次踏上了朝鲜战场。

这一次,她被分配到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继续担任着政治工作。

尽管上一年的长津湖战役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战事远未结束,形势依然严峻。

志愿军的目标,是将美军赶出三八线,为祖国赢得和平。

4月下旬,王维洁随部队在三八线附近机动转移,准备发起新一轮进攻。

然而,经过数月的浴血奋战,官兵们的体力已近极限。

食品补给跟不上,医疗物资更是奇缺,很多同志都已是强弩之末,只能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

500

连日的风餐露宿让本就身子单薄的王维洁染上了风寒,她开始发起高烧,整个人变得昏昏沉沉。

可是在这紧要关头,王维洁坚决不肯下火线治病,她过去抬了无数次担架,却唯独不肯让自己躺一次,生怕给大家添麻烦。

"你躺下休息吧。"战友们心疼地说。

"不,我不能躺下,我要跟大家在一起!"王维洁虚弱但坚定地回答。

就这样,王维洁强撑着病体,跟随部队继续前行。

直到5月25日傍晚,体力的透支终于让年轻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就在朝鲜江原道某个山沟里,"小百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18岁。

500

战友们含泪将王维洁埋葬,只能用白布掩盖这具小小的身躯。

小小的女战士,最终倒在了三八线的附近,没能看到梦想的黎明时刻。

数十年来,当年跟王维洁并肩战斗的战友仇永生一直在寻找她的遗骨,却至今未能如愿。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回想起那个背着医药箱冲锋的背影,无不为之动容和敬佩。

王维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志愿军女战士的力量,她们同男战士一样,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民族的重任,谱写出属于她们的英雄赞歌。

她们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她们的精神必将代代相传!

她们,是为我们而死!

500

参考资料 扬子晚报扬眼,71年前的战争场景历历在目,苏州太仓91岁老兵亲历长津湖战役,2021-10-09 https://new.qq.com/rain/a/20211009A0BSXX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