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里的好东西和坏东西
昨天去看了一场电影。没有目标,按着时间的顺序选择了电影《好东西》。
电影两个小时,看完了以后,五味杂陈。当时还不太好述说,现在要写这篇文章了,突然醒悟过来就好比从前吃瓜子。半斤瓜子吃完了,挺香的,但是中间吃到了几个坏的,结果到最后,嘴里的味道很古怪。
是的,就是这个感觉。
故事不复杂,一位带着九岁女儿生活的单身妈妈,一个独身的女歌手,因为租了相邻的两套房,从认识到成为朋友的过程。当然两个人的交往就意味着互相参与对方的生活,互相看见对方盔甲后的真面目,没有反目成仇却互相帮衬、相互砥砺,共同成就。
大女主是一位曾经心怀记者理想的媒体人。因为种种原因,先后服务的媒体平台都倒闭了,当下就职于一个自媒体机构。大女主很强悍,办公室和家里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教育理念也很正向,只需要女儿正直健康和足够的阅读量。她自己足够坚强,偶尔脆弱。
女儿是一个内秀但是沉默的孩子。细致的观察让他对自己的周围世界很了解,了解到近乎直白通透的地步。当然,小孩子的敏感、紧张是正常的,不过隐藏在表象后的理性和沉着颇有她妈妈的影子。
女二号就要复杂一些了。如果大女主是七零后或八零初出生的话,女二号就很可能是八零后后或九零初生人。美丽,胆怯,讨好型人格,爱用谎言编织自己的面具,酗酒。爱上了一位眼科医生,明知对方花心但是自己却离不开。
片子的主调是女性的独立、觉醒和自我完善。整体的情绪是积极的,努力的。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片子里的人物都满怀宽容,偶有抵牾却能互相宽谅。宣扬了一些解放女性的观念,比如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女性的生理问题,对非婚性行为的宽容与理解(大女主认为很脏但是并不拒绝,女二号则除了建立一个保护自己的谎话藩篱之外仍然和花心男友约会)。有些事情既然已经被商业广告弄得无处不在,有些现象又是普遍存在,不允许展示和讨论似乎没什么道理。电影里直接谈论,虽然觉得有些尴尬,不过黑黑的影院里,大家都用意外或尴尬的笑声掩饰了过去。
这些都还好。有些出挑,但是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说完了女性角色,再说说影片里重点描述的几个男性角色。
男一号是章宇饰演的小马。一个很早就失去了母亲,总是找单身妈妈作为恋爱对象的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草台乐队的鼓手。大约是创作者认为的或者经常接触的草根青年的代表。身体健壮,精神健康,不介意被当作工具,不太在意同事的言语伤害,总体善良。果然是标准的草根。
男二号是一个眼科医生,应该算是成功的白领,在一家私立的眼科医院执业,号称是最好的专家(其实私立医院的最好的专家是什么成色呢?)儒雅,花心,善于欣赏不同的女性的美好和美丽。一边享受女二号的爱情一边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不能很好滴维持一段稳定的关系,为自己随时抽身留下后路。
对应小女孩的是一个小男生,纤细,偏狭,恶毒却非常自我中心。
还有一个是赵又廷扮演的大女主的前夫,一个游手好闲,不理家务,曾经莫名大男子主义,现在翻然悔过,检讨自己性别优势的网约车司机。看到前妻身边的追求者居然主动发起“表演性”“雄竞”的伪男人。
没有一个正常的。特别是没有一个正向的男性代表。也许这是编剧把故事放到上海的主要原因吧。不过,就算是上海也不应当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第一粒坏瓜子。
片子里另外一个隐藏的情绪是嘲弄男性。他们不干家务,当不好爸爸,做不好情人,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不负责任,时间短,等等。身为男性,我们可以对这样的调侃持一个宽容的态度,毕竟每个人是什么样子自己知道。但是,全片没有一个正面的男性形象,就有点前不久很出风头的脱口秀女演员的“普信男”的意味了。
这算地第二粒坏瓜子。
第三粒坏瓜子呈现的很隐晦,只是两个闪回。大女主的女儿第一次上台打鼓演出的时候,同时学校也组织了学生乐队的演出并表扬了优秀学生。那些站在台上领奖的孩子一个个服装统一,画着一样的简陋到丑陋的妆容,带着红领巾,脸上是虚假的笑容。学校的领导和教委的领导在讲话。对应的是酒吧里小女孩的首秀,各色人等自由奔放地表达。乐队的名字叫“无条件投降”。
我知道这是隐喻。但不知道是不是含沙射影。在乐队打鼓的女孩以及观赏他打鼓的是正常的,参加学校或教委组织的活动就是虚伪的和浮夸的,究竟是谁该向谁无条件投降?
我乐于见到社会的丰富,毕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理念碰撞和对有些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的宽容都是当下的现状。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不过合理的就值得赞赏吗?片子里每一位女性角色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有没有是因为他们对男性的刻薄造成的呢?
资本是乐见女性歧视男性的。当女性认为自己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的包括把男性当作工具也是有道理的和可接受的。片子里没办法加进另外一个男性角色了。如果加入一个非常成功的男性,大女主和女二号就不好表态了。如果加进去一个正常正向努力的男性,那又将使得故事变得荒诞不经。毕竟人间的主调是两个正常的男性和女性,正常地恋爱,正常地结婚,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实在的生活。
是在宣扬男女平等吗?我没感觉到。感觉到的是女主身边的所有男性都配不上女性,女性只是因为过去的创伤或生理需要才会将就男性
片子的情绪整体是乐观积极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但是乐观积极是基于非常脆弱的理念,互相迁就,互相恭维以及简单的人性的善良。
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喜剧,没必要那么较真。不过会不会因为就是因为很多的观念披着喜剧的轻松的外衣更容易打动观众,更容易让大家放弃警惕,接受一些暗示和隐喻呢?
还是那句话,谁向谁无条件投降?有组织的正常的学校社会秩序要向充满美国特征的酒吧文化无条件投降吗?
片子的最后,大女主带着自己的女儿和缺少母爱的女二号兴冲冲地去巴黎听霉霉的演唱会去了。那是小女孩当下的偶像,非常美国化的文化。
我因为迟到了几分钟,没有看到片子的投资方。不知道有没有马斯克揭露的那十六亿美元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