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怒了:学生水平低,素质差,考试时该放水吗?该吗?
文 | 雾满拦江
(01)
有位高校老师,怒了:
老师负责三门课:《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
挂科的孩子比较多。
于是学校联系老师,要求“整改”。
整改的意思大概是说,亲,以后考试别整这么难,放学生一马不香吗?
然而老师怒了,曰:士可杀,不可辱。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想让本老师整改?
做梦吧你!
这位老师说: “对于教学的‘认真’,不是我的主观意愿,是天性使然,不得不然。我实在是个对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的人(包括对于‘科研’)。人活下去是要尊严的,我的‘认真’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尊严。”
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令人肃然起敬。
所以要怎样,才能忽悠老师给大家放水……呃,要怎样才能让大家和衷共济,渡过艰难时刻呢?
(02)
请听题:
有个孩子,家暴的爸,赌博的妈,不堪的家庭,破碎的他……这孩子的家庭环境恶劣,没有接受到正常教育,不认识字。
是个小文盲。
为了给这孩子一点爱,让他去清华北大读书,好不好?
啥?你说不行?
……对了,这孩子饿得不行,偷生产队的苹果,翻墙进入果园时,摔断了一条腿。孩子一条腿都断了,可以入读清北了吧?
啥?还不行?
……嗯,这孩子从来不虐待小动物,生产队的驴都喜欢他,这回他可以入读清北了吧?
还不行?
为啥呀?
为啥……你嗫嗫回答:高考是为国家选拔顶尖优秀人才,你说的这个孩子,是个文盲,到了清北并不能给国家做贡献,让他去幼稚园识字班就OK。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高考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智力选拔赛,不管你多有权,不管你多有钱,又或你有多悲惨,高考时都不考虑。
高考只看一件事儿——你的智力,是否拔尖!
智力拔尖,入读名校。
智力一般,工地搬砖,OK?
然而,这些通过残酷智力选拔赛优选出来的孩子,学个 “古典文献”,竟然挂科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
(03)
高考是智力选拔。
到了高校,是不是仍然比拼智力?
答案是否。
冲破高考独木桥,进入高校,你的智力已经得到证明。
此后大家比拼财力。
就是比拼谁家有钱。
比拼谁家有钱……你莫不是在说,富家子弟在高校,可以用钱砸老师,花钱买分数吗?
当然不是。
高校学生比拼财力的意思是——高校学科,回报周期不同。
比如你选个“古典文献”专业,这门学科需要你沉下心来,坐30年冷板凳——还不一定有结果。
假设——假设你矢志向学,这门冷科目我学了,30年冷板凳我坐了!
咣叽一屁股,你坐在冷板凳上。
这时候电话铃响了。
打电话的,是你邻居:孩子,赶紧打50万过来,你爹妈吃糠咽菜供你读书,身体全垮了,刚才全拉医院去了,你不快点把50万打过来,你就是孤儿了!
50万……你坐在冷板凳上,啃着垃圾堆里捡来的干冷馒头,我穷到卖内裤,哪来的50万?
你醒过神来:你是穷家子弟啊,父母为了让你读书,可谓倾家荡产,也没指望你回报家庭,但父母重病,你怎么也得抢救一下,可你狗日的坐起了冷板凳,不去赚钱养家,彻底放弃家庭责任,你还是人吗?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高校有些学科,对国家没有直接的“科技贡献率”,所以这些学科需要个人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填坑……需要个人以及家族付出。
高校穷孩子,不只是自己没钱,还面临着父母伤病,家庭负债,弟弟妹妹嗷嗷待哺的窘状。
不是穷孩子不肯为学术牺牲。
只是他太穷了,你把他砸碎骨头熬成油,都支撑不了三分钟的冷板凳。
要求这种境况的孩子牺牲,太残忍,不厚道。
(04)
海外发达国家,对待学术的态度,和我们没有区别。
他们第一代人做海盗,先让自己富起来。
第二代人从政,制订法律规范,保护上代人抢来的财富。
第三代人转入科学领域,家族几代人持续投入,最终拿到诺贝尔奖,彻底完成转型。
我们这边也一样,富家子弟,最适宜做长周期、低回报的学科,比如古典文献之类的,家里可以先给投几个亿,盖幢学术楼,招几个学弟学妹做助手,再花几十个亿,搜集天下古籍。
30年或50年过去,这孩子走出他的学术楼,举目天下,恨无对手,他已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一代宗师。
穷家孩子,如一只底部布满无数孔洞的木桶,堪称处处漏水,凡是他遇到的人,都在伸手朝他要钱。
所以穷家孩子最适合学周期短,回报高的科目,比如商科,比如金融,比如商业设计或工业设计,这些科目或是容易找工作,或是容易赚到钱,可以解穷孩子的燃眉之急。
而从教授老师这边,如果你的科目,属于那种要求孩子个人及家族无限投入,同时要求孩子至少坐30年冷板凳的,那么这种科目,最好适度向富家子弟倾斜,让富人把钱投入到有进无出的学术无底洞,这是大善。
但对穷家孩子,教授只需要培养这类孩子的坚韧毅力,与强大自信,但千万别钻牛角,非强迫穷孩子无限投入坐冷板凳,这样做只会带来穷孩子心灵的巨大痛苦,只会让穷孩子,再也不敢奢望学术梦想。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