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患上“流量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发展迅速。近年来,一些主打健康科普的网红医生账号渐渐走红。多数网红医生都能恪守医疗职业规范和短视频相关规定,然而少数假“网红医生”依靠背后的团队打造而成,医生本人很少参与视频制作和账号管理,甚至是任人摆布、参与造假,“网红医生”伪科普现象亟待整治。
一是“网红医生”假科普、乱科普,使群众被虚假知识所误导、甚至耽误就医,“网红医生”团队内甚至没有医学背景人员。在某网络平台上,有些短视频创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展示各种所谓“视力恢复”技巧。这些博主声称,只要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训练,视力就能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恢复”,可以从深度近视800度好转到100度。对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进行批驳,强调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根治近视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矫正、改善用眼习惯等避免加重。
二是“网红医生”追求网络流量、依靠流量橱窗带货,为吸引群众不惜求医摆拍,浮夸表演情节曲折剧本,博人眼球。今年抖音安全中心发布案例称,某整形机构医生陶某在多平台发布手术室场景的视频称:一位病人与朋友喝酒、唱歌、泡澡后突发脑血管爆裂,经抢救仍未脱离危险。该视频引发大量网友关注。经当地卫健部门和网信部门调查,陶某执业的整形机构负责人承认,陶某称该视频是“自己在家自编自导的”。陶某虚假摆拍并且未注明“演绎”的行为,违反了关于“演绎”类作品的内容创作规则,平台决定对其账号无限期封禁。
三是“网红医生”伪科普行为损害医生群体权威和医疗环境的社会信任,平爱、行业监管不可缺失。变味走样的“网红医生”,表面上打着“专业服务”的旗号,实则干着带货卖课、不当营销的勾当。他们利用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和对医生的信任,大肆推销各类产品和课程。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夸大病情、制造焦虑,误导公众,使得原本应是科学、客观、严谨的医疗健康知识传播变得功利和浮躁,其危害不容小觑。“网红医生”乱象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医生本是救死扶伤、备受尊敬的职业,当部分“网红医生”为了私利而背离专业和道德,向公众传递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时,会让人们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