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请辞元帅为什么说是个段子
关于粟裕请辞元帅的故事,从央视、党刊,到互联网自媒体,传播得那叫一个铺天盖地。但,这不过是粟的崇拜者臆造出来的段子而已。
1955年授衔时,对于元帅的授予条件,既简单又明了,粟裕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情况,他怎么可能做出主动请辞元帅的事儿。
1955年2月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
“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请注意这个“或”字,意为这“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战役军团作战”两个条件中,只要符合一条即可。
但是,粟裕一条都不符合。
第一条“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粟不符合,这个不存在争议,无需多言。
第二条“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粟符合不符合呢?
不好意思,也不符合。
从授帅的结果看,这个“战役军团”显指大型战役军团,即大的战略区、野战军、方面军等规模的重兵集团,而不可能是兵团或军团,不然符合授帅条件的就太多了。
“领导战役军团作战”中这个“领导”,显然系指“主要领导”,而非“参与领导”或“协助领导”。如十帅中的彭、林、刘、陈、罗、聂,均是大军主官。
如果“参与领导”或“协助领导”也可以授元帅衔的话,那四大野战军中和粟裕同为“参与领导”或“协助领导”,也就是同为副职的,赵寿山、张宗逊、甘泗淇、宋任穷、张际春、谭震林、谭政等,也符合元帅的授予条件,也该授元帅了。但事实是,所有这些野战军的副职,包括南下时曾代理四野政委的谭政,都没能获授元帅军衔。
这足以说明粟裕和张宗逊、宋任穷、谭政等一样,不符“领导战役军团作战”这一条件。
文章发出后,有人说粟裕和其他野战军副职不一样,说粟裕曾“代”野战军主官。而我认为,“代”是一种临时行为,只要没能把“代”字取消,就一样还是副职。
当然了,我的理解也许不做数,那就看中央怎么认定了。
其次,中央先后两次会议的决定,元帅拟授予名单上都没有粟裕的名字。
《军官服役条例》虽然白纸黑字,仍然是原则性的。如何才算“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如何才算“领导战役军团作战”,如何才算“立有卓越功勋”等,以及“代”司令员如何认定的问题,仍有较大的理解空间。
对于这种原则性的东西如何操作执行,则要么制定一个细则,要么上会讨论决定。
有人说有细则,比如若要授予元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官要当多大、抗日战争时期官要当多大、解放战争时期官要当多大,等等,但我找了多年也找不到出处,找来找去全是网传,不知是真是假。
但上会讨论决定却是有据可查。其一,据一份彭德怀、罗荣桓于1955年1月16日联名起草的《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问题的报告》中显示,14~15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授予元帅。
其二,据彭德怀1955年8月2日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54年冬至今,军委经反复研究和征求意见,建议毛泽东同志评为大元帅,“其余十一个军委委员则评为元帅”。
其三,据一份由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于1955年9月3日代总理起草的向人大的报告显示,经中央政治局8月19日研究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一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三次报告,两次会议(也许不止两次)决定的元帅拟授予名单,都是军委委员那十一人,没有粟裕,因为粟裕那时还不是军委委员。
评帅,依《军官服役条例》,粟裕条件不符;按中央会议决定,粟裕榜上无名。这些,粟裕心里会没个数?以粟裕同志的政治觉悟和谦逊作风,你说他可不可能会去主动辞帅?
说粟裕主动请辞元帅军衔,就好比说一个班长主动请辞少尉军衔。这个段子编得太无知,太低级,说起来让人笑话,也有损一代战将英名,还是不传为好。
(欢迎提出新的史料依据,以明真相。如没有依据,那些流行于网络和地摊的东西拜托就不必复述了。谢谢!另:本文只讨论粟裕让帅是不是段子,愿意讨论的,欢迎围绕这个主题讨论。想讨论其他的,请去别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