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核大战边缘的一次危机

背景:美国的“第一次打击”野心

相信现在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核战争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即使在冷战时期,记忆中真正的核危机也就出现过古巴导弹危机这一次而已,但真实的情况确实如此吗?通过一些解密的文档材料我们发现并非如此。和广大公众认为的相反,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每当危机发生,美国五角大楼常常会极认真的考虑使用核武器,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核作战计划,这些计划绝对让人触目惊心。他们中有不少位高权重的核实战论者,认为应该首先使用核武器,通过猛烈的“第一次打击”,美国可以打赢一场核战争,即使美国也会付出几千万人死亡的代价。

美国首次企图实施“第一次打击”是在1954年初,当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制定了一个以“消灭一个国家”为目标的秘密作战计划,称为“基本战争计划”。设想出动150架B-36重型轰炸机和585架B-47中型轰炸机对苏联实施全面核打击,总共投掷约700枚原子弹。攻击过程只需要大约2个小时。在此之后,“俄国除了冒烟的、有放射性的废墟外不会剩下什么东西。”为什么在1954年初美国动了“第一次打击”的念头呢?因为1953年8月12日,苏联试爆成功第一颗氢弹。这让美国人感到对苏联进行核打击的最后机会正在逼近。艾森豪威尔总统写道:“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我们对后代的责任是否要求我们在一个我们定下的最有利的时间发动战争。”但很快美国人的决心就动摇了——1954年“五一”节,苏联的米亚-4“野牛”战略轰炸机首次公开亮相,该机能直接穿越北极攻击美国本土。这意味着大洋已经不再是保护美国安全的可靠屏障。美国情报部门当时认为,苏联人已经建造了足够的洲际轰炸机,能把数以百计的核武器投到美国,而美国的空防系统仅能拦截攻击飞机的1~20%。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外国能以相对较小的代价给美国本土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是力量的平衡避免了美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但在之后的冷战岁月里,只要美国在核力量上取得了较大的优势,核实战论者就总会跃跃欲试,野心膨胀。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先后研制并部署了“战斧”巡航导弹、“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MX”洲际导弹和“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这些核导弹尽管射程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命中精度极高,可以控制在100米以内。这正是核实战论者梦寐以求的第一次打击武器,因为它们可以在首轮核突击中敲掉诸如洲际导弹发射井以及重要的指挥、通信中心这类坚固点状目标,这是以前用不太精确的核武器所做不到的。所以美国在1983年10月又制定了SIOP-6计划(SIOP是《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的缩写,它是美国政府的全面核战争计划,第一个《统一联合作战计划》完成于1960年12月,1961年7月1日被批准生效)。

SIOP-6计划除了打击核力量之外,还特别强调对苏联领导集团的“斩首行动”。核实战论者认为,苏联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是高度集中的,如果能设法优先消灭这些目标,“我们就能发现,这在战争中是苏联作战力量的唯一致命的弱点。”因此,苏联政治局、书记处和300名中央委员就成了美国第一次打击的重点目标。部署在西德的“潘兴2”导弹能在6~8分钟内把核弹头投掷到克里姆林宫的院子里。美国情报人员把苏联各个城市的共产党总部建筑物都做成目标清单(计划消灭苏联10万名最主要的中、高级行政人员),编入轰炸百科全书(空军制定的汇集每个共产党国家战略目标的秘密手册),以供SIOP-6使用。

和五六十年代的核打击不同,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打击”行动将更复杂得多。由于航空航天技术以及水下武器系统的发展,一次现代化的战略打击行动将在陆海空天电各领域全面展开,各种类型、各种发射平台的核武器需同时协同动作,在进攻的同时也要防御敌方的反击,它要求攻击方能将各种复杂武器系统老练地配合起来。总之,美国认为核战争可以打赢。

如果美国真的对苏联发起先发制人的第一次打击,那么战争首先在太空打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百个美国基地将起飞F-15战斗机,携载反卫星导弹在高空发射,主要打击苏联的早期预警卫星和通信卫星,使敌人成为瞎子和聋子。随后在莫斯科上空几百公里引爆一枚核弹,产生的电磁脉冲将对苏联的几乎所有电子设备以及通讯线路和预警雷达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只要苏联的早期预警系统瘫痪30分钟,美国就有机会把成百上千枚洲际导弹倾泻到苏联领土上。与此同时“潘兴2”导弹发射,精确打击苏联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C3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这相当于“砍脑袋”。攻击发起大约15分钟后,由潜艇发射的“三叉戟”导弹将摧毁苏联港口内的弹道导弹潜艇和纵深的轰炸机基地。30分钟后,数百枚“MX”和“三叉戟”导弹投射的精确分导式核弹头将摧毁苏联85%的洲际导弹发射井。之后苏联残余的战略核力量开始反击,但美国的“星球大战”防御系统将能拦截大部分导弹。接下来美国展开战略反潜战,在P-3反潜机和航母战斗群及攻击型核潜艇的联合行动下,被围困在一定海域内的苏联潜艇也将被消灭。巡航导弹用于扫荡战场,清除那些遗漏的军事目标。一天后苏联就被完全解除武装。

很多人可能都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嗤之以鼻,认为这种系统根本不可靠,而且花费巨大,完全得不偿失。但核实战论者却不这么看。因为你一旦实施了第一次打击,敌人的大部分导弹都将被摧毁,等敌人反击时导弹的数量必定是有限的,这时候就算是一个有漏洞的防御系统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所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其实就是第一次打击中最后一个欠缺的环节。假设在第一次打击后苏联还有400枚核弹头能够反击美国,如果没有防御系统,这些核弹头仍然有可能毁灭整个美国;但美国如果建设了一个拥有80%拦截率的反导系统,那能打到美国的核弹头就只有80枚,这虽然也能造成巨大破坏,但美国就不至于完全毁灭,还能继续存在和发展。通过计算表明,“星球大战”系统能将美国死亡人数从1.3亿降至3000万。核实战论者认为为了打赢核战争,彻底消灭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一代价是“可接受的”。这就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实战价值。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苏联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可以看出美国要对苏联实施成功的第一次打击也是极不容易的,需要研制部署一套又一套最先进最复杂的作战系统。在太空中要有反卫星武器打击敌人的航天系统;为了建立国家战略目标数据库需要庞大而先进的侦察卫星系统;在欧洲要部署先进的中程导弹用于斩首行动;在本土和大洋上同样要部署高精度的洲际导弹和潜射导弹,用于摧毁苏联的导弹发射井和其它硬目标;为了猎杀领土纵深内的机动导弹发射车,还要研制能够突破苏联严密防空网的隐形轰炸机系统;为了对付水下战略目标,同样要发展最先进的反潜战系统用于攻击突围出来的苏联潜艇;而最后一环的“星球大战”计划则用于制止敌人的核报复。以上每一套系统无一不是最先进工业实力的体现,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大国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工业能力的较量。两次世界大战可以看做是一个“过滤器”,把欧洲小国(包括东亚的日本)全过滤了,因为小国再强也经受不起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业化战争,所以只有美国、苏联这样的超大型工业国笑到了最后;而核武器和火箭技术的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更严密的“过滤器”,所有小国统统出局,因为小国在工业门类、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即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业人口来从事所有产业链,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军队人数来维护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抗核打击能力上都无法支撑起一个核超级大国所必需的条件,所以同样是超大型国家的中国一旦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后就形成了中美苏战略大三角,而从来没有人说英美苏大三角或法美苏大三角。像英国、法国这样的小国,虽然实现了工业化,但因为体量不够大,在导弹核武器时代连坐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在冷战时期就嘲笑欧洲是夹在美国和苏联两个巨人之间的“侏儒集中营”。

危机的演进

当然,面对磨刀霍霍的美国,同样具有强大工业实力的苏联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在80年代,苏联也装备了一大批性能十分先进的战略武器系统,分别是SS-24铁路机动洲际导弹、SS-25公路机动洲际导弹、SS-N-21巡航导弹、图-160战略轰炸机、“台风”级和“D-4”级战略核潜艇。这些武器装备遍布陆海空,而且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机动性特别强,很难被定位,它们完全有可能躲过美国的第一次打击。比如苏联独有的SS-24铁路机动洲际导弹,一昼夜可以行使1000多公里,而且外形和普通货运列车没什么两样,极难被跟踪。据说美国曾动用多达18颗侦察卫星对其跟踪,但却始终无法准确掌握这种导弹列车的行踪。不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为了反制美国的“斩首行动”,苏联直接搞出了一套全自动核反击指挥系统——“边缘系统”,于1985年服役。据媒体披露,一旦苏联领土遭到大规模核打击,遍布全国的核爆炸探测器就会把所有的数据汇整到中央计算机,此时“边缘系统”被激活,如果在15分钟至1小时内没有接到命令,系统就认为苏军高层已被摧毁,末日来临。于是“边缘系统”会立即发射“紧急指挥火箭”——这种火箭平时和洲际导弹一起部署在发射井中,只不过把核弹头换成了超高频通讯设备——火箭升空后,在高空发出无线电指令,幸存下来的苏军核导弹一旦接收到这一指令就会马上发射,对美国展开猛烈的核报复(其实美国也有自己的末日指挥系统。美国在核战争爆发时最核心的应急指挥系统是E—4B指挥机,在冷战高峰期,任何时候都有一架E—4B在空中值班飞行,该机具有覆盖几乎所有无线电频谱的通讯能力,电子设备都经过加固处理,能抗核电磁脉冲,即使陆地上的战略指挥机构都被摧毁,它也能迅速地对全球美军实施通讯指挥,包括利用长度达8公里的低频拖曳天线向大洋深处的战略核潜艇下达核反击命令)。

除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苏联还在1982年6月18日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核突击演习——“盾牌-82”,以威慑西方。较量首先在太空中展开。演习当天11时10分,苏军发射3枚反卫星卫星“宇宙1379”号、“宇宙1380”号、“宇宙1381”号,对模拟美国“子午仪”导航卫星的靶星“宇宙1378”号进行了截击。之后展开导弹攻击,直接从战备部署的发射井(而不是测试场)连续发射2枚SS-11洲际导弹和1枚SS-20中程导弹,并从白海的“D-2”级核潜艇上发射1枚SS-N-8潜射导弹,全部命中堪察加半岛上的目标区。最后阶段是反导弹防御演习。首先从伏尔加格勒以东的卡普斯京亚尔向巴尔喀什湖西岸的萨雷沙甘试验基地方向发射1枚SS-4中程导弹,模拟敌方核反击。接着从试验基地发射2枚A-350反导拦截弹进行拦截,摧毁敌方导弹。演习至此结束,全部过程约7小时,史称“7小时核战争”演习。苏联在这场演习中几乎同时发射洲际、中程和潜射导弹,在短时间内实施密集导弹核突击,展示了强大的核打击能力;而且不但有导弹攻击也有导弹防御,可谓攻防一体,更加入了太空战的内容,训练科目之复杂,技术要求之高,前所未有,显示苏联已经建立起一个对各种战略核力量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的机构,具有指挥一场全面核战争的能力。

美国的第一次打击要想成功,严重依赖核导弹的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只有精度足够高才能确保摧毁苏联绝大部分洲际导弹。因为洲际导弹的发射井都是经过特别加固的,比如苏联主力型导弹SS-18的发射井的抗压强度就达到了375千克/平方厘米,被美国称为“超级强化工事”。美国MX导弹的W87型核弹头当量是30万吨,对SS-18发射井的重度毁伤半径也只有137米而已,所以只要稍有偏差就无法摧毁目标。但弹道导弹的精确度是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影响的,在试验中取得的成绩未必在实战环境下也能达到。比如导弹飞行路径下某地区的重力场异常、复杂恶劣的气象条件等,都有可能影响导弹的命中精度;另外导弹在生产过程中细小的质量差别、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的细微差别,这些也都可能影响精度;还有,在密集核突击过程中,核弹头可能存在自残现象,就是先爆炸的核弹产生的冲击波、风暴等毁伤效应会严重影响稍后来袭的弹头(为提高摧毁率,1个发射井通常用2枚核弹头攻击),甚至可能使后者成为哑弹。当然,你可以拉大两波次核弹之间的时间差,但这样就不能同时摧毁大量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在一个基地内的发射井一般彼此相距几千米),敌人完全可以趁此间隙马上发射导弹进行反击。

另一个不确定性是战略反潜战。美国企图利用苏联在潜艇战方面存在的地缘和技术弱点,将其潜艇封闭在巴伦支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等少数几个有限的海域内,然后使用强大的海空联合反潜力量围而歼之。而苏联红海军也是想方设法前出挪威海,反复演练突破战术,以确保己方的战略导弹核潜艇能够穿过层层封锁向远洋展开,从而形成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同时也能威胁美欧之间的北大西洋海运生命线。1987年北方舰队举行“阿特里纳”海上军事演习,5艘V-3级核潜艇从基地出发,不久就被美国海军舰艇跟踪监视,但苏军潜艇航行至挪威罗弗敦群岛海域时突然改变航向,摆脱了跟踪。8天后,这些潜艇出现在百慕大哈密尔顿附近海域,尔后再次改变航向,逼近美国东海岸。此时已有3个北约航母编队(美国2个英国1个)对苏联核潜艇展开围追堵截,当时美国海军把这些潜艇误判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因此深感惶恐,立即向里根总统做了紧急报告。于是美国又从诺福克海军基地派出6艘攻击型核潜艇和若干反潜舰机参与拦截。通过此次演习,苏联攻击型核潜艇联合行动海上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表明该战术可以大幅度削弱北约的反潜作战力度。由此可见,随着苏联潜艇性能的提高,美国究竟能不能在一开战就迅速消灭苏联整个战略潜艇舰队存在很大疑问。只要有一艘像“台风”级这样的战略核潜艇(一艘“台风”级潜艇上就有200枚核弹头)幸存下来,就能对美国发动使其难以承受的打击。除此之外,苏联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极其广袤的领土、众多的人口,使其在抗核打击能力上远非其他任何国家所能比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美国的核实战论者野心勃勃、跃跃欲试,但先发制人的第一次打击仍然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赌博”。但是苏联真正的危机并不在于他面对的敌人有多强大,而是自己的思想信仰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偏离,自信心几乎丧失殆尽。堡垒总是从内部被突破的。80年代的苏联就如同他的最高领导人一样——老态龙钟、毫无斗志、精疲力竭、摇摇欲坠。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美国对苏联展开全方位的、猛烈的战略反攻(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大的心理战成分),使苏联高度紧张,尤其害怕美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1981年5月,苏联制定了“瑞恩行动”计划(RYAN行动,“RYAN”为俄文“核导弹攻击”行动的缩写),专门收集北约对苏发动核打击方面的情报。苏联领导人在“瑞恩行动”制定的秘密会议上指出:“美国新一届政府正在积极准备对苏联发动核打击……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苏联相关部门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搜集美国及北约的上述情报。”8月8日,里根宣布美国要生产和储存中子弹,苏联随即发表声明将采取“必要的反击措施”。中子弹是一种特殊的氢弹(也称增强辐射弹),主要靠穿透力强的中子射线杀伤有生目标,特别适合用于打击防护力很高的坦克装甲集群——高能中子可对人员造成重大伤亡,但对装甲、建筑物等硬目标没有什么毁伤作用。一枚一千吨当量的中子弹低空爆炸,对坦克内人员的核辐射严重杀伤半径有1100米(中子辐射可以穿透30.5厘米厚的钢板),如果美军在欧洲战场上大量使用这种战术核武器,将对苏联的装甲突击力量构成巨大威胁。到9月份,美国又首次以官方名义公开出版了《苏联的军事力量》一书,此书由美国国防部编写,国防部长温伯格写了前言。推出后引起世界各国强烈反响。书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苏联军事力量的增长和向外扩张的情况,并声称“自由国家的自由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力量”,要团结起来遏制苏联扩张,“保卫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安全”。美国的这一做法令苏联大为恼火,塔斯社和《真理报》连续发表评论和文章,指责美国是在搞欺骗宣传,故意夸大苏联军事开支的数字,企图用苏联的军事潜力吓唬公众,为自己提升军备寻找借口。仅仅4个月后,苏联国防部也编写了一本《对和平的威胁来自何方》,针锋相对地反驳了美国的观点,书中同样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及其在世界上推行军事扩张的情况。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斥之为“老一套的宣传”。苏联人在书中宣称,苏联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美国从50年代以来的所有战略思想中却一再出现核战争可以打赢的想法。近来美国军政领导人又非常热衷“有限”核战争的主张,这其实就是“第一次打击”思想的一个变种而已。

千钧一发的核危机

1982年6月8日,里根在英国议会的演讲中声称,美国要在全世界推广西方民主价值观,并“把马列主义扔进历史垃圾堆中去”。苏联国内也对里根展开猛烈攻击,公开宣称里根为“疯子”,甚至将其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到1983年,苏联人紧绷的神经已经紧张到了极点。这一时期,苏联海军的战略核潜艇在返航后仅仅休整7天就重新出海,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中战备巡逻的苏联战略核潜艇经常保持在12~13艘。可谓剑拔弩张。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和北约的军事演习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地点也离苏联边境越来越近,带有明显的挑衅性。对华约国家进行全面与“有限”战争的各种方案(包括某些使用核武器的方案)越来越公开地在演习中加以检验。苏联人认为美国正在积极准备战争,将把人类推向灾难的边缘。对于美国即将在欧洲部署“潘兴2”导弹苏联极为敏感。因为这种高精度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莫斯科和苏联西部领土上的洲际导弹发射井,说是战术导弹实际上对苏联而言就是战略导弹,这将打破苏美之间战略力量上的均势。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就指出,美国在联邦德国部署“潘兴2”导弹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摧毁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

苏联还指出,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并不是为了保护欧洲人的安全,而是在它对苏联实施打击时减轻自己遭到核报复的可能性。

1983年3月8日,里根总统又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苏联为“邪恶帝国”,是世界上“发生一切动乱的根源”。3月23日,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的电视讲话。苏联对此反应强烈,仅仅3天后,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就以答记者问的方式指出:“‘战略防御’计划是按照给进行第一次打击增添潜力这一十分明确的方针,全速发展和完善美国的战略进攻力量,企图利用反导弹防御来获得摧毁别国相应的战略武器的能力,也就是使别国失去给予回击的能力,其目的是使苏联在美国的核威胁面前解除武装。”6月1日,苏联《真理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美国计划使苏联的洲际导弹瘫痪,使苏联失去回击的能力,这是一种幻想。如果需要的话,苏联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使美国这一计划永远无法实现。1983年9月1日,一架大韩航空公司007号航班波音747客机“偏航”900公里,深入苏联军事敏感区,结果被击落,机上269名乘客全部遇难。这一事件反应出当时苏联军方高度紧张的心理。而美国立即对苏联进行了严厉谴责,里根称“苏联不配作为文明国家大家庭中的一员”,苏联予以回击,称里根的表态是“夹杂神经质说教的肮脏话”,宣布苏联再也不和里根打交道。10月25日,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苏联和古巴扶植下的共产主义政权。苏联人认为美国这是在“杀鸡儆猴”,国际政治局势已经极端危险,正在走向毁灭的边缘。

就在这种情况下,北约又干了一件最危险的事,把世界再次推到核大战的边缘——那就是于1983年11月2日至11日期间举行规模空前(军事加后勤人员共有30多万)的“优秀射手83”核战争演习,模拟对苏联发起核打击。演习不仅规模最大,规格也达到顶级。“优秀射手83”计划邀请北约及其盟国最高级别的官员参与其中进行模拟指挥,包括美国总统里根、副总统布什、国防部长温伯格、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西德总理科尔等(后因避免过分刺激苏联,里根和布什退出)。这使得“优秀射手83”的“实战”意味十分浓重。此时苏联的紧张程度已经达到最高点,随时准备发起“先发制人”的核报复行动。11月6日,苏共政治局委员罗曼诺夫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68周年大会上称:“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还没有哪个时期像当前这样紧张……现在的国际形势已趋于白热化,彻底的白热化。”有人认为1983年的这次危机甚至超过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核大战边缘的一次。苏联当时判断,美国很可能是利用演习作为掩护,企图对苏联发起第一次打击。苏联情报部门甚至分析认为,美国已经把“潘兴2”导弹秘密运到了欧洲,而“优秀射手83”演习中确实有模拟发射“潘兴2”导弹的内容。后来美国国防部长也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很难区分军事演习与真正的进攻。在11月5日到9日之间,苏联克格勃连续向驻扎在北约的情报机关发送秘密电报,要求他们密切注意美军基地的警戒级别,因为一旦警戒级别提升,就意味着北约对苏联的第一次打击马上就要开始。另外,苏联已经通过侦测发现,北约的核力量已经处于最高等级的戒备状态,这说明他们可以在数小时内发起攻击;就在演习前后,北约采用了全新的、极难破译的电文格式,而且美英间的通信频率大幅上升,这些都是战争爆发的前奏。

那么苏联最终为什么没有按下核按钮?由于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至今仍未解密,所以谜底无法揭晓。可能与当时苏联最高领导层极不稳定有关。毕竟要真进行一场残酷、惨烈的核大战,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难以想象的。很快,短短8年后,进入1991年年底,红色帝国虽然没有被核战争摧毁,但却被历史的激流冲垮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高强度两极对抗戛然而止,世界进入了一超多强时代。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