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影《八子》提一些批评意见
我希望主旋律片能拍得好看,但很遗憾,本片中较多的情节硬伤,影响了整部片的效果。
影片开头杀野猪这段就不说了,野猪真要长到这个体型,基本就跑不动了。
1、不管是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队伍中,战士之间的称呼应该主要是“同志”,而不是像国民党军队中的“兄弟”这样的称呼,尤其是支部建在连队上后。无数的经典黑白片和20、30年前拍得不错的革命战争影片中,都以“同志”称呼为主,“兄弟”、“弟兄”的叫法一股子草莽土匪味,这是国民党最喜欢和直接继承的黑帮作风。
2、为什么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以“同志”相称,这涉及到“为什么要革命”这个根本性问题。美国人拍的战争片,喜欢用“兄弟”这个概念,部队的凝结力也是用兄弟情、不丢下任何一个兄弟等理念。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战士打仗,不仅仅是为了兄弟,更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志同道合的人参加革命队伍,就成了同志。打仗要牺牲,革命战士的牺牲,不光是为同班、同连的同志加兄弟而牺牲,更是为了全中国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人实现翻身做主人的信念而牺牲。拍革命战争电影,如果不能抓住这一本质,立意已经低了一个层次。
3、既然无法从立意高度上去理解和体现第2点,影片就很容易浮于表面,无法反击和驳斥某些恶毒攻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果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哭丧粉。以老电影《董存瑞》为例,王平同志和赵连长对董存瑞的批评、帮助和教育,无不是是站在革命的角度,使得董存瑞从一名抗日积极分子成长为革命战士。《董存瑞》一片中,从董存瑞第一次参加班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中体会到的“三发子弹要打死一个敌人,五发子弹要缴获一条枪”,到董存瑞发挥主观能动性、顶着违反纪律的警告去迂回支援七连阵地,协同获得战斗胜利,到最后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舍身炸碉堡,影片结构清晰、层次明显,人物刻画鲜明生动,将董存瑞的生长过程交待得十分清楚;在隆化战役前的动员会上,影片还着重讲述了一个细节,牛玉和老婆的信中鼓励其立功,并告知老家已进行土改分田,家中子女衣食和教育都有了保障。以上等等,和战争片有关系吗?通常意义上的战争片是关系不大,但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相联系,关系就非常紧密。没有这些情节的铺垫和支撑,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让人感觉只是一支普通的能打胜仗的军队,有了这些情节以支撑,解放军为何能在抗美援朝时期达到人类历史上的陆军巅峰,就可以理解了。
4、革命战争片,最怕的就是开“金手指”,似乎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取胜,就是靠的“金手指”。例如片尾满崽炸毁山顶炮兵阵地,既没有前因后果的交待,又是在满崽去团部送信的路上中枪跌入山渊,紧接着第二天清晨竟然直接潜入了三排牺牲多人都无法突破的炮兵阵地,并予以捣毁,且全身而退。我不能说这种可能性完全不存在,但片中为了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将之拔高并上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就是开了“金手指”。真正的革命战争,个人英雄主义无法也不可能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没有集体主义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蛮干和逞能,也意味着即使在局部战场上获得了侥幸的胜利,但无法改变战局的整体走向。个人英雄只有和集体主义有机结合,才可能涌现出一批一批的既默默无闻又让人铭刻至心的战斗英雄。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统一。
5、全片为了渲染战争效果,过多地使用枪弹特效,例如是挖地道炸塌炮兵阵地,先不说两人是否可能在一个晚上直接能挖到敌方阵地下方(片中也考虑到了该情节的合理性,特意强调老赵以前从事盗墓的行当,他判断阵地下方土质疏松),红军的一个排,在奉命撤退的路上,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还能剩余多少炸药?退一步讲,即使一个排撤退时剩余的炸药量够了,那是否这些炸药引燃后,炮兵阵地能发生如此之大的爆炸(可以对比一下《地道战》,为了炸毁日本鬼子的一个炮楼,集中了多少人力和炸药)?片中给出的场景,则是炮兵阵地的爆炸整整绕了一圈。
6、当年的英雄事迹,不需要拔高,不需要美化,本身已经足以感人。适当的艺术加工是应该的,但过度地渲染,就显得不真实。如何拍出一部又有艺术效果又有真实性为保证的影片,导演、编剧和演员们,除了向国外发达的电影工业国家学习外,还应好好学习一下当年经典的国产电影。视觉效果超过当年的影片了,但精气神怎么总是差一些?
7、本人并没有贬低武器的重要性,相反,本人很重视武器的重要,但如何发挥武器的作用,应该是人决定武器,而不是唯武器论的由武器来决定人。因此,本人对《八子》的批评,着重在于影片对“人”的表现力不足,不代表本人在无限强调精神作用。
8、《八子》一片,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有集体主义的情节,但仍不够,仍很生硬,仍有点脱离实际情况。综上,只能勉强给6分(10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