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啊
最近一个月,大家也都知道,港台议题十分热闹。这篇小故事,是我与几位朋友聊天后所写。那个“他”,是我身边台湾好友的综合。
1
他到北京是2014年12月,那场震动一时的学运落幕几个月了,马英九还是被叮得满头包,时不时脸书上会有人贴“票投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的文章。但是,对于他到北京,却没有人表示反对。
1992年出生,中段私立学校,企业管理学系。这几个标签似乎决定了他的未来──他们那一班毕业后,最多人从事的工作是:门市/店员/专柜人员、行政/业务助理、营销企划。他跟传播学系的好友说,对方吃了一惊,“我们班毕业的也是做这三种工作啊。”
根据台湾人力银行调查,门市/店员/专柜人员新鲜人起薪是两万八台币,五年后是三万一。业务助理,起薪是两万八,五年后成为资深助理是三万三。营销企划好一些了,起薪三万四,五年后四万四。
他没有野心,从来没想过以后做总监或总经理,会到北京就是前辈的一句话──试一试啊。别计较薪水,总归往后发展不会太差。这代台湾人到北京前基本都听过这些“告诫”:好的职位都被早来的占走了、今时不同往日了、别想着一来就能多好、多多学习、别太计较现在的薪资......
这些告诫,多数都是出自那些早来的台湾人之口。那些总说“当时我要是在这儿买了房,现在就发达了”的台湾前辈,那些人许多是零几年来的,00、02、04,有人一来的时候是住建国门的两居室!
有台湾人开过玩笑,“越早来的台湾人,住的房子越好”。
那些人的口头禅是,你们没见过啊,那时这里如何如何荒凉,哪像现在。那些人中的一些人,就爱混台湾圈子的,似乎强烈区隔了“台湾人”和“大陆人”──你说他们优越感?但他们又爱把“唉,台湾怎么发展成这样”挂嘴边。
有时,很容易能在公共场合区别“中老年台湾圈子的人”与“台湾年轻人”,同样是北漂,有时那些中老年明明来大陆久远,却很“台”。公共场合讲“台湾话”,时不时还教训一下比自己年轻的台湾菜鸟“他们这里有时候跟台湾不一样”。
但是,台湾年轻人,刚来的台湾年轻人,就算一口台湾腔,还是隐密地融入了北京城,在酒吧里欢笑,在职场上跟大陆同事拚搏。
回家后,住一间主卧,与大陆情侣一起。房租两千五。
2015年,他到这里一年,新鲜期过了,习惯地铁拥挤,甚至对于每周必会发生两次的地铁争吵视若无睹,淡定地刷着朋友圈。
2016年,蔡英文当选,大陆人民表示喜闻乐见,磨刀霍霍恨不得好好对付民进党,但是北京的台湾人倒是越来越多了。他跟着台湾前辈,从台湾公司跳去了大陆公司。前辈走了很多台干现在都走的老路──台企外派,几年后就去了陆企。
“对方说我可以带一个人一起过去,但你还是得跟总监碰个面。”前辈交代,“多说一点,价码开高一点,不知道也得硬扯。大陆嘛,可不是台湾。”
在台湾开价码,跳槽前七千、跳槽后开八千,最后是七千五,这成果也算圆满。但是在北京,前辈交代往大了去说。“薪水直接开两倍,让对方砍”,前辈交代完毕,自己想了想,“算了,两倍太浮夸,1.5倍。”
新公司只有两个台湾人,同事大多也是九零后,都说大陆九零后不同于父母辈,他们见多识广,同时也有些“小粉红”,但这些大陆同事还是喜欢围着他问东问西。“你们是不是都去中国化了?”有一位海归同事问。
他确实是所谓“去中国化”的一代,但是,他想了想,“我去年去了山海关。那时感觉很神奇,好像历史剧的场景就在眼前。许多台湾人说这历史不是我们的,但也很难说是外国的。”
就好像很多台湾前辈,酒桌上用祖籍跟大陆人套近乎,但这真是套近乎吗?可能就像他一样,第一次看到紫禁城时心里一叹──原来长这样啊!
台湾前辈笑,这叫“熟悉的陌生人”。
2
在大陆的台湾人是很有意思的,都说融入当地、又同时不斷告诉自己“这里就是个有机会的市场而已”。但是,又不自觉地被身边的大陆年轻人“部分同化”。
然后,时不时地警惕自己“别太融入”──待久了,回去说喜欢北京,都怕台湾朋友多心。
看大陆,台湾人别扭得让人烦。有时他自己也同意。这样的别扭又从何而来呢?
大陆同事总问他,台湾人对于认同的尴尬是不是因为日本殖民?他想着,尴尬吗?有点吧,但未必因为日本。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不过是历史课本上的一页,后来国民党来搞成那样。然后民进党再来搞成那样。
一切,到底从哪一步开始“走错”的?
以前蒋经国时期对岸同样威胁台湾,但当时台湾人虽然担忧台海,却远不如他们这代台湾人一样惊惧。他父母那代的人,把“两岸统一”当笑话看,套句他老爸以前说的──傻了吧唧的,怎么可能?
但他的这代台湾朋友,真的有不少人都曾在脸书表达惊惧,万一哪天台湾不是台湾了怎么办?它“像香港”了怎么办?
所以台湾似乎在同一个圈圈里绕。2008年总统大选如火如荼,有绿营人士攻击马英九阵营,表示“若国民党当选,会开放大陆劳工来台,与台湾人抢工作”,2014同样的话再度有人说,服贸协义过了会有大陆人来枪工作。
到了2016年,倒是没人再说了。大家默默接受了“去台湾抢工作不如去上海抢工作”的现实。2019年,大家又开始害怕了,大陆人是不会来抢工作了,但哪天台湾来了个一国两制怎么办?
台湾青年,已经不太谈论经济了。谈了也是白搭。大家接受了“要发展就离开台湾”的现实,接受了“反正在台湾也饿不死”的现实。但是,大家接受了,却又怎样都不满意,换了两个党都不满意。哪个领导人上来都熬不过半年就被骂得狗血淋头。
最近他刷着脸书,内心不住想,如果大家真的接受了现实,为什么社会还有这么多情绪?是不是台湾年轻人,还是不甘?
3
他其实羡慕过台湾前辈──那些四十多岁,早来个十年,沾了点台湾优势的前辈。但是他的前辈说,他也羡慕年轻一代。
“刚到这里时,大陆籍的干部都排挤我。那不是赤裸裸的排挤,而是各种细碎的小手段,自以为你不会发现的那种阴狠。”
“陈水扁连任那时,我28岁,厂里最年轻的小干部,哪敢跟他们说什么台湾话题或心里话,就怕被抓小辫子。谁像你,都可以跟大陆同事一起吃食堂、一起毫无顾忌地聊天,什么统独蓝绿红都可以说。大陆年轻一代,确实开放了。”
开放了,中美贸易战,大家都讨论过到底这代中国人面对美国,是自信、自卑,抑或是长久无法正眼看西方、从自卑衍生下的自大?当然,世界各国也在学着正眼看中国──不政治正确一点,台湾人也是。
2019年时他换去了大一点的房子,自己一个人住,没房,贷款买了一辆车,过上了草莓香蕉榴莲自由。有一晚他点开刚到大陆时写下的日记,突然想到,也就五年吧,好似许多事情变了很多。薪资涨幅是一回事,但有的时候,他跟台湾朋友聊天,朋友会笑说“台湾人不会这么想事情的,你真是被同化了。”
一方面,是因为离开台湾,多少用了“局外人”的角度看待台湾的蓝绿统独与纷纷扰扰;一方面,他出来了、有时却更困惑了,到底台湾人,他们这代台湾人,想要什么呢?
想要自由?噢,台湾已经够自由了。
若是害怕未来可能的两岸变动,那么这代台湾人,对于台湾的实力,又是多么不自信啊?
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跟他说,可能因为我们台湾,拥有的优势已经不多了。想好好保护。
他问,那么,你想要什么呢?
朋友想了很久,说,在上海工作,以后去东南亚也不错,但希望台湾一直是现在这个台湾:薪资低一点没关系,宜居、舒适、小清新、温柔、有礼、谦和。人民是容易被政客操弄,但也善良单纯。
自己跑去迅猛发展的地方,但嘴上说“希望台湾仍是那个台湾”,是不是很自私啊?但是,又有多少人是这样的,一面去外面打拼,一面期望家乡一直是记忆里的家乡,家门口那棵树永远存在,一如以往。
台湾人到大陆,真正感到新奇的,从来不是原来这里这么先进或落后,而是那种被时代快速推着走的感觉。
那种被时代漩涡卷进去,身历其境、变幻莫测,感到徬徨、但是又有点“我想看到未来究竟怎样”的兴奋。
他的大陆同事,老是很喜欢说“时代趋势”。时代趋势,时代趋势,若说十多年前台湾人对“中国崛起”还有怀疑,现在基本大家已经体会到什么叫“时代趋势”。但是,台湾人看中国,看到的往往不是中国,而是自己。
台湾人看中国,好多时候,其实只是想找到“台湾”在这个时代下的位置。
对了,可别以为台湾这代年轻人,爱玩亲中反中,那是网络上的,不是现实的。
经济、前景、未来机遇;管制、官僚、抗统,这些词都强烈存在于台湾人的心中。亲中者,不过是将未来机遇的重要性往前放;反中者,则是将后者的重要性往前摆。
人都是复杂的,只是当人们有太多情绪,就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但几年后,时代啊,自会打脸那些情绪。
4
一晃眼,这代台湾青年快三十了,现在开始冒出来的下一代网民,也都十八二十了。政府是没有用的装饰,能靠的就是自己──这代台湾青年,很努力、很自觉。
台湾或许不可能再有经济奇迹了,但何尝不能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点点进步呢?这道理,他是很最近才想通的。与其艷羡父母那代曾有的辉煌,不如,接受这个时代有的那么些好──信息流通、变幻莫测;东方与西方、这个国家与彼端的另一个,越来越近。
他到大陆,一开始抱着“一出来就不能回台湾”的决心,因为他太要强,怕回去了会被各路亲戚朋友说“看,工作失败逃回台湾了吧”。所以碰到难题也咬牙熬着。倒没想过,一下子就过了几年,在北京也有了安身之地。
前些日子母亲打给他,问了“以后台湾人如果过境香港,是不是可能被抓到大陆”?他笑了,突然想到以前小时候碰过几次演习,警铃大作、演绎“如果对岸打来了怎么办”。
那时还真没曾想,二十一世纪,近百万台湾人在大陆。
父母那代已经快过了,要交棒到他们手上。这时代的好好坏坏,台湾的根本问题,得要这一代去发现、去面对、去下决定。
他们这代青年,真的得负担起所谓“家国命运”了。那天他跟台湾朋友说这话,朋友笑他,台湾青年只能负担自己的,哪负担的起什么家国命运?“你这话,好像大陆人说的喔。”
他笑,其实大陆这代年轻人,跟台湾的也很像啦!现在大家聊天,有时还真听不出来有什么观念上的差异,分不清谁是台湾、谁是大陆。
其实很多时候两岸人民还真是这样。吵着吵着,吵成一团,最后发现越吵越像。
时代好似也是这样,什么中美、两岸,折腾来折腾去、总要折腾成一团,然后才惊觉:也罢,这个时代啊,就是谁也扯不开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