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有温度:当好沪上百姓的“服务员”
“从石库门到云端——我们的人民城市”系列报道一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永会
编辑/ 潘少颖 郝俊慧 孙妍
编者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杨浦滨江杨树浦水厂段矗立着一座红色雕塑,是当之无愧的网红“打卡点”。五年前的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上海城市更新自此进入新篇章。
2022年,人民城市理念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指南:“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中国的每一次城市更新几乎都从这座东方“魔都”开始。从石库门里红色通信的发源地,到今日云端上的智慧城市,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上海不断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年间,上海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苦练“绣花”功夫。如今,人民城市的理念深植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区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弄堂小巷,从黄浦江畔的璀璨夜景到社区里的温馨邻里,都彰显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实践。
上海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用科技赋能城市生活,用文化滋养城市灵魂,用绿色装点城市容颜,让每一位人民在这座城市中都能找到归属感,让每一位建设者在这座城市都能获得成就感。
为此,《IT时报》推出“从石库门到云端——我们的人民城市”系列报道,感受这座城市建设中的温度和速度,体验它进化中逐渐涌现出的“智慧”和韧性,然后眺望它的未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一座城市,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在魔都,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南京路上历史与现代商业交融,古老的石库门与时尚的购物中心碰撞出力量;黄浦江边的外滩,东方明珠塔显露魅力……
当然,最为精彩的,当属由人民构筑起的独特风景线。
民,乃城之本。城市的轮廓,在人民的手中渐渐清晰,五年来,“人民城市”的理念已融入城市治理的种种细节,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上海,是一座活力之城,智慧之城,更是一座温情之城。一股温暖的力量,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连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编织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情故事,让每一位市民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暖心
这些平凡的“剪影”
翻箱倒柜,东奔西跑,只为帮用户找到一个合适的遥控器;无论是生活冷暖还是日常琐碎,他们都是用户忠实的听众,就像《深夜食堂》里的男主角;有的人,不仅帮助用户办理好了业务,还当起“外卖员”和“司机”,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送上温暖……或许他们的样子很平凡,但那份真诚汇聚成的暖流,流淌在你我心间。
高翠在上海电信邮电路营业厅工作7年,她是用户口中的“小高”“胖妹妹”,多少次她的“举手之劳”成为用户心中的“暖心事”。
2022年6月,75岁独居的李阿姨想下载一款App,于是到电信营业厅寻求帮助,正是高翠接待了她。帮李阿姨下载好软件后,在沟通中,高翠发现李阿姨每个月只有2G流量,刷短视频很有可能超标,便为李阿姨推荐了量多价优的套餐,最后,李阿姨选择了一款10G流量的套餐。
在高翠的邀请下,李阿姨每隔两周都会来营业厅参加“幸福课堂”,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听反诈宣传讲座,两人也越发熟络。2023年9月,高翠发现连续两周都没有见到李阿姨,于是主动联系,才得知她摔了一跤,无法行走,正因无法缴纳费用而发愁。当天下班后,高翠买了水果、牛奶和点心去看望李阿姨,除了帮她充值缴费,还帮她整理房间。
看到李阿姨不方便走路,高翠每天给李阿姨送早饭,变着法换花样。待李阿姨身体稍有好转,高翠还做起了“司机”,每天7:30前赶到李阿姨家,将其送至帮忙做事的饭店,午休时再将李阿姨送回家,这一接一送便坚持了半个多月,直至李阿姨完全恢复。
从繁忙的营业厅,到深夜的用户家中;从不惧任何疑难故障的社区经理,到耐心解答疑问的客服代表……在上海电信,无数的“高翠”日复一日忙碌着,只为让用户感到安心。
上海电信装机经理朱海建时常叮嘱用户“有事记得联系我”,也常把“还有什么要帮忙吗”挂在嘴边。在他的通讯录里,有一个保存了十余年的电话号码,备注为“聋哑大哥”。
这位“聋哑大哥”住在黄浦区,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聋哑大哥”家中断网。待朱海建解决问题之后,因对方交流不便,所以用短信沟通。“那段时间,我们形成了默契,他打我电话时,通常会响2~3声便挂断,我便知道这是他在求助。”朱海建告诉《IT时报》记者,逢年过节,“聋哑大哥”总是会发祝福短信给他。
在这一个个忙碌“剪影”的背后,是一个人民的城市,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过去一年多,上海电信唱响“线上全能办,最多跑一次”,缴费、拆机、补换卡等200多项电信业务全部“上线”,让用户少跑腿;点亮全城的爱心翼站,既向户外工作者送出温暖,还向银发群体送上关怀,让服务成为传递温暖和幸福的桥梁。
安心
科技为银发群体托底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些美好的风景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城市温度的集中体现。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需要有规律的“新陈代谢”,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难题。比如老龄化,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8.05万人,占总人口的37.4%,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64万人,占总人口的5.4%。养老服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而要解答好这道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机构组织等各方共同使力,科技创新则为“答好题”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方面,上海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4年8月8日22:45,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曙光村一位80多岁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疼痛难忍,于是按下身边的“智慧助老一键通”终端上的红色按钮,一键拨打出电话。彼时,上海电信青浦局“一键通”坐席人员接听后,立刻联系120急救中心,并根据平台记录的信息将老人的基础健康信息、家庭位置信息告知120。1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将老人及时送至医院进行救治。
这是上海电信联合青浦区民政部门打造的“为老服务一键通2.0平台”,通过提供包括“智慧助老一键通”在内的多样化终端和丰富的数字化能力,为区域内老人,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和主动关怀服务。老人只需一键就能开启亲情通话、一键呼叫、语音广播等功能,此外,无需记住对方的号码,也不用输入号码,解决了大麻烦。倘若想和子女通话时,老人只要摁下“亲情通话”键,遇到紧急情况要求助时,摁下红色的“一键通”按钮,及时将情况反映给平台坐席人员。
事实上,适老化服务不仅仅是这些。比如,上海电信将传统公话亭升级为“Hello 老友亭”,为老人提供“一键叫车”“15分钟生活圈查询”等服务,有的“Hello 老友亭”还有便民挂号等功能,以满足老人们预约就诊的需要。
今年8月,首批“Hello 老友亭”落地多个区域,融入了更多AI元素,同时紧密贴合街镇实际需求实现“千屏千面”,聚焦反诈、健康、社区服务等场景,为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普惠、安全、便捷的数字便民服务。
舒心
捕捉市民的心声
什么样的城市称得上是人民城市?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看来,人民城市是宜居之城、和谐之城、文明之城。“城市的社会空间治理要形成完善的各阶层充分参与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区自治,不断完善各层级的治理结构和体系,解决困难、反映诉求。”丁晓强曾表示。
人民城市的温度,不仅源自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的提升,还在于城市对居民需求的细腻关怀和积极回应。
“一进地下车库就失联”是上海市民近年来的急难愁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23年2月起,上海实施“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工程”,这个工程连续两年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23年,上海市累计完工超2000个住宅小区。如今,这一民生项目有了新目标——至2024年三季度末,实现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信号全覆盖(新增完工1500个以上)。
两年来,运营商们积极推进,针对地下车库结构复杂等难题,根据不同场景,针对性地部署网络,逐渐扫除地下空间信号盲区。
坐落于徐汇区天等路上的阳光绿园小区,占地面积达73036平方米,有1个机动车库和6个非机动车库。过去,两种类型的车库基本上都没有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给居民带来不便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少居民使用“飞线充电”。
针对机动车地下车库的地形特征,上海电信建设人员采取“RRU+板状天线”的覆盖方式,比如在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因为光纤接入不便,建设人员采用射频直放站方式,接收来自室外宏站的信号并进行放大,为室内提供信号覆盖。信号覆盖后,在阳光绿园小区的机动车地下车库,居民们不仅可以打电话、充电,还可以使用过热安全提醒、远程预约充电等功能。
再如普陀区的城公大厦,居民可以在车库里“丝滑”地刷短视频。“以前,一走进地下车库就失联。现在无论是打电话发微信,还是扫码充电,都非常流畅。”城公大厦的居民这样说。
人民城市,人民至上。温度,在人民的城市里无所不在,而且,还在不断升温,这不仅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力量,推动着城市不断前行,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上海电信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