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外媒揭露:从印最大服装出口商看,印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更给力了吗?

编译 | 杨倩

审核 王泽媛 张谦和

编辑 | 郭好嘉 范家菀

编者按

文章探讨了印度最大的服装出口商沙希公司的成就与挑战,以及其所反映的印度服装行业和经济的整体问题。通过与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对比,文章指出印度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在制度与政策层面的障碍,而具体来说,这些障碍包括劳动法限制企业扩张、贸易限制阻碍印度商品出口以及制造业相对农业吸引力仍然不足。印度政府试图推动相关法律改革,并推出包括生产激励挂钩计划和就业挂钩激励措施等产业政策,但制度性改革遭到多方阻力进展不顺,而产业激励政策则更多属于治标之策,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政府如何破除制度性障碍,企业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寻找新的突破口,都是印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竞争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南亚问题研究小组特此编译本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500

图源:《经济学人》

哈里什·阿胡贾(Harish Ahuja)是印度最大的服装出口商沙希出口公司(Shahi Exports)的董事长。该企业有两点令人感到惊讶,一是沙希公司旗下约有50家工厂,年收入达10亿美元,二是在服装行业大多同行举步维艰之际,沙希仍在努力扩张。阿胡贾表示很难理解,印度企业面临招聘难问题同时,许多印度年轻人却在抱怨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太少。

沙希公司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弄清有关印度经济的争论。当前,印度制造业从业人员比例仅有

11%,低于同类国家且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见表1)。实际上,纺织品和服装作为印度最大的子行业,其出口额在过去十年中呈下降趋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印度通过这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沙希出口公司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表明,仍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这类企业发展。

500

表1,图源:《经济学人》

印度服装和纺织业是印度第三大就业部门,仅次于农业和建筑业。然而,在印度4500万劳动者中,只有小部分在正规行业即注册并纳税的公司工作。沙希公司便是这些公司中最成功的出口商。20世纪70年代初,自阿胡贾的母亲萨拉(Sarla)在新德里的家中创立了沙希公司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飞跃。如今,沙希的大部分业务都在印度南部开展。

该公司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竞争对手。与其他印度家族企业相比,沙希公司更倾向于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而不是创始人的后代)担任高层职务。该公司旗下有生产服装面料的工厂,这使它更容易满足耐克和优衣库等企业规定的紧迫期限内完成生产任务。沙希竞争对手公司的一名高管表示,要求严格的外国买家有助于该公司塑造良好的商业模式。在沙希的一家工厂,工作白板会帮助主管将注意力放在完成目标上,工人(主要是女性)看起来都很有干劲。沙希过去曾因工作条件恶劣遭到指责,目前这一状况似乎也有所改善。

然而,在其他方面,沙希也一直在努力克服同样阻碍其同行发展的绊脚石。尽管沙希是市场领导者,但它的规模比预期的要小,它仅占印度服装和纺织品出口规模的2.5%。而且它所参与的行业整体出口量远远低于其应有的水平。阿胡贾先生将印度(尤其是西孟加拉邦)与孟加拉国进行了比较。它们位于“同一个地区”,拥有“同样的人口类型”和“同样的文化”。但按价值计算,孟加拉国的服装出口量是印度的四倍。

一些人认为,印度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工人缺乏技能。但沙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格斯·拉马努贾姆(Rags Ramanujam)表示,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培训。”薄弱的基础设施和保险市场也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政府内部智库印度工业发展计划(NITI Aayog)前成员戈帕尔·纳达杜尔(Gopal Nadadur)的一项分析发现,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的运输和保险成本大致相同。

与上述相悖,实际上以下三个原因阻碍了印度发展。首先是劳动法。印度的《工厂法》规定,雇员超过100-300人(取决于各邦)的企业几乎不可能解雇工人。各企业为规避违法风险只得减少员工数量,这也影响了其发展规模。沙希公司通过要求新员工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项目来测试他们是否符合标准,从而减轻劳动法的影响。但其他公司则通过使用合同工来规避此问题。这一方式就削弱了公司在培训方面投资的动力,因为培训可能会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解雇限制的一个特别问题是,它们使工厂关闭以及工厂迁址变得更加困难。然而,长期在一个地区发展可能会阻碍公司的投资。阿胡贾先生认为,“如果做生意变得更容易,那全世界都会来印度。”

沙希公司发现,有关加班的规定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这里工厂林立,如果工人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公司就必须支付标准工资两倍的加班工资。在孟加拉国,加班工资是平时的1.5倍,公司通常会延长工作日。

制约印度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贸易限制。2019年,美国撤销了印度的免税地位,因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认为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过强。欧盟对自印进口的服装征收10-12%的关税,同时维持与孟加拉国和越南的贸易协定。这笔费用拉低了印度出口商的利润率。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即使是急于扩张的制造商,也很难说服印度工人全职加入工厂(见表 2)。印度人有时觉得自己被迫继续经营家族几十年来传下来的耕地。一项受欢迎的农村福利计划增加了乡村生活的优势。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年轻人有时仍会回到的农村务农,部分原因是收获季节的劳动报酬仅略低于许多初级制造业工作的工资。如果纺织公司规模更大、利润更高,他们或许能够提供足够高的工资来克服这一问题。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他们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

500

表2,图源:《经济学人》

阿胡贾先生和纳达杜尔先生都认为,这一切阻碍导致孟加拉国工人的生产力比印度高出20-30%至于另一个竞争对手越南,它的工资更高,而且商业规章制度也更友好,更容易进入西方大市场。

我们能做些什么?印度政府似乎对这些问题心中有数,但政治因素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几年前,印度通过了修订后的劳动法。但这些法律在邦级的实施中陷入停滞。企业表示,无论如何改革并未解决他们最担忧的问题。阿胡贾先生说,政府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中所谓的好处“太难获得了”。这项补贴对最低投资规模有要求,多数服装制造商不符合补贴条件,因为他们将大笔投资分散到多家工厂,以确保这些工厂能贴近工人。

政府的一项新计划是“与就业挂钩的激励措施”,即支付新员工第一个月的工资,以及其后第一年的部分工资。从理论上讲,这可以帮助企业打消因雇佣更多员工而增加成本的顾虑,或许还能帮助企业支付全年都能吸引工人加入的工资。但这只是解决制造商问题的一小步。现在正是政府制定一个更加雄心勃勃计划的时候了。

本文编译自《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网站2024年9月26日文章,原标题为How Indian can compete in labou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原文链接: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24/09/26/how-india-can-compete-in-labour-intensive-manufacturing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