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角下的大学排名

      前几天,英国的一家公司搞的大学排名公布了新的一年的数据: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又译为THE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每年更新一次,以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产业收入等5个范畴共计13个指标,为全世界最好的1000余所大学(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列名次。针对中国客户的需求,近几年更是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新兴经济体等榜单,听起来名字很高大上,仿佛是专业的教育研究机构,国内不少高校还奉为圭臬,还称之为什么四大主流排名,还是学校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至于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宣布退出这些所谓的排名,不足为奇。个人看法,看看就算了。

      今天不谈THE和QS的前世今生,也不谈USNews的重要发展,也不谈中国软科的“弯道超车”。今天要谈的是,这些大学排名的来路和去处,简单的来路,就是一家公司为了赚广告费(更直白一点,钱),发布的一条广告。在教育国际化就是美英主导的年代,这些排名对于追求大学国际化的高校的确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数字出政绩的考核标准下,不少高校趋之若鹜。

        进入新时代,强调道路自信,教育要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双一流”教育政策的出台,对于高校来说,更应该走符合自己的路。但是“双一流”政策在实际的理解和执行中,考核或者检验标准成了难题,不少专家写了不少文章,就不一一列举。这些所谓的主流大学排名,不失时机地围绕那些逐梦“双一流”的大学推出了咨询和辅导,不要以为他们发善心,收费,数据使用费一年多少万美金,一篇报告多少万还是美金,看看那些大学的主页和公众号,如果热衷于追逐这些,十有八九是花了钱的。插个花絮,新世纪之初,原来有个国内搞的大学排名,西部某高校原来在100多名,花了几万块钱所谓的辅导报告,学校一年之内前进了几十名,进入前100之内,仿佛一夜之间学校就脱胎换骨,学界先是震惊而后哗然,那个学校后来有进步,但是名次就没那么好看了,只是打个比方。懂的人自然懂,国内的几个排名就那几个,可以找来看看。

       说了来路,未来也要思考。这些排名要长久生存就要变更高高在上的态度,把收费和咨询的方向转向需要用人的机构或者团体可能更好,帮助高校出名而赚钱,而不是压榨或者忽悠高校赚钱。中国的“双一流”不是一时之策,肯定是长远之计。按照中国人排队的习惯,大学排名肯定会有,但是要生存,必须要转变思路,换一种活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