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需要“亚伯拉罕协议”,目的是什么?它们是否为第三次以-黎战争铺平了道路?
所谓的“亚伯拉罕协议”是以色列与几个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美国主导的联盟,名义上是旨在帮助美国从中东地区撤出力量。许多保守派支持者坚称,这一协议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实质上,是为了在中东建立一个以美以为主导的新势力。
2020年,新保守主义作家迈克尔·多兰在《Tablet》杂志上指出,这些协议是“迈出一步,承担更多负担,以便美国能够撤退”的安排。两年后,华盛顿中东研究所表示,这些协议使华盛顿能够“逐渐退出中东,以便将其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太平洋、应对中国的崛起以及乌克兰-俄罗斯冲突的后果上”。
俄亥俄州的共和党参议员詹姆斯·戴维·万斯甚至将这一战略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被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几个月前,万斯在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表示,“将亚伯拉罕协议的做法与对哈马斯的最终打击结合起来,可以确保以色列与逊尼派国家能够实际上控制他们的地区”。这将使美国在中东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减少。而与之对应的,是土耳其、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武装等非阿拉伯大国及什叶派阵营力量,非常不希望逊尼派在美以的支持下,主导中东,所以,不断靠拢,不仅形成什叶派之弧,同时淡化与逊尼派的矛盾,分化瓦解美以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前特朗普政府官员贾里德·库什纳是这一协议的关键设计者,他对此有不同看法。上周末,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美国应该通过支持以色列在黎巴嫩的战争来发展“亚伯拉罕协议的突破”,并暗示美国应该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伊朗现在完全无防备,”他写道,并补充说,“这场斗争不仅是以色列的斗争”。
当然,特朗普政府从未承认“亚伯拉罕协议”旨在使美国撤出;时任国务卿迈克·蓬佩奥曾自豪地宣称扩大“防御合作”。而拜登政府则承诺向协议成员巴林提供持续的军事承诺,以促使沙特阿拉伯加入该联盟。
然而,库什纳的文章将目标从防御性承诺转向攻击性行动。现在很难假装他的愿景不是一场老派新保守主义者,他们梦想的规模的政权更替运动或许只是一厢情愿。尤其是,在与东方大国紧密军事合作之后,沙特与美国关系已貌合神离。没有沙特的支持,只依靠巴林和阿联酋几个小国与以色列联手,似乎胜算不足。
库什纳在回应以色列暗杀“真主党”指挥官哈桑·纳斯鲁拉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去年,伊朗支持的黎巴嫩运动与以色列之间进行了低强度的边境战争。以色列决定暗杀“真主党”领导人,是因为他持续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沙的战争,以换取在黎巴嫩的停火。
目前,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开始地面作战,尽管拜登政府据报曾劝阻以色列进行全面入侵。然而,内塔尼亚胡暗示有更大规模的计划,称暗杀“真主党”指挥官为“新秩序行动”,并表示伊朗政府的垮台“会比人们想象的更早发生”。伊朗看到如火如荼的以色列大军在黎巴嫩边境的集结,想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这次先发制人,对以色列发起了大规模超音速导弹的打击,以此来回应以色列,如果进一步攻打黎巴嫩,不排除伊朗会直接参战。这次伊朗发射的400-500枚超音速导弹,以色列成功拦截率可能只有百分之八十,原因可能恰恰是在以色列进攻加沙期间,黎、叙、伊等国都对以色列境内发射过导弹,最终拣选出铁穹拦截率低的导弹类型。所以,这次不走弯路,是直奔铁穹的短板去的,估计以色列这次损失不小。
随着据传黎巴嫩真主党11个核心政要,已有10人死于以色列的斩首及暗杀行动。库什纳表示,暗杀“真主党”领导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伊朗现在完全脆弱。之所以他们的核设施没有被摧毁,尽管防空系统薄弱,是因为‘真主党’是针对以色列的武器。美国现在正确的做法是命令以色列人完成这项工作。这是早该做的事情。这场斗争不仅是以色列的战斗。”
总的来说,“亚伯拉罕协议”不仅是一个政治和外交手段,它可能在更广泛的中东局势中激发新的冲突,包括潜在的第三次以色列-黎巴嫩战争,甚至将战争规模扩大到美以对伊朗的地面战争,甚至是美以与整个什叶派之弧的战争,甚至是核战。以色列有核,伊朗本质上应该也有核武或者即将有核武,或者俄罗斯可以支持伊朗有核。
随着局势的发展,未来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将如何影响区域稳定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原因是,中东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利益纠葛大,很容易成为三战的导火索,也包括对全球造成重大影响的末日之战的可能性也不排除。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这次伊朗对以色列的大规模打击,一下子牵动了全球的神经。
库什纳补充道,伊朗是“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主要问题”,并提到了“真主党”在1983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遇害事件中的角色,这一事件发生在美国最后一次军事干预黎巴嫩期间。
这个事件无疑展示了库什纳的构想为何可能未能如预期那样实施。早在1982年,真主党尚未成立之际,以色列便入侵了黎巴嫩,旨在根除巴勒斯坦游击队。以色列国防部长阿里埃尔·沙龙设想了一项旨在“将黎巴嫩变为可靠盟友”的行动,目标是消灭巴勒斯坦领导层,驱逐巴勒斯坦人,并最终推翻约旦政府,这一点在罗宁·贝尔曼的《起义并先发制人》中有所提及。
在以色列军队攻占贝鲁特后,他们任命了盟友巴希尔·杰马耶勒为总理,并迫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离开该国。(美国海军陆战队被派往监督巴勒斯坦人撤离。)然而,杰马耶勒被本国人暗杀,随后出现了一个名为“真主党”的新武装组织,旨在对抗以色列和美国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真主党不仅仅逐步消除了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影响,而且,已作为合法政府的在野党,在黎巴嫩政坛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不排除黎巴嫩政府军也会站在真主党这边。这也意味着,以色列对真主党的斩首行动、地面绝杀行动未必会促使黎巴嫩最终转向以色列这一边,而且,未来的战争规模也是不可控状态。
库什纳提到的伊朗核设施也表明了对他而言更为严重的威胁。截至今年春季,美国政府认为,伊朗可能在几个月内制造出核弹,但尚未决定是否这样做。以色列对“真主党”的攻击以及暗示这并非最后一次袭击的言论,几乎肯定改变了德黑兰的战略计算。伊朗本身处于弱势,本不希望眼下就卷入被美以的直接针对,所以,首先是选择隐忍。伊朗元首死于空难,疑似有美国后门,伊朗选择了忍;以色列在德黑兰刺杀了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伊朗选择了忍;以色列对真主党发动了传呼机袭击、对讲机袭击,伊朗还是选择了忍;但是,以色列干掉了真主党最高领导人纳斯鲁拉,这或许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伊朗还继续忍,伊朗在中东的威信将荡然无存,什叶派之弧将可能瞬间瓦解。小弟都被打成这样,而且打到了自己的首都,大哥你还在忍?人心散了,队伍就真不好带了。所以,最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伊朗终于发动了大规模报复袭击。而伊朗最高领导人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发声:“抵抗阵线对犹太复国主义政权腐朽身体的打击将更具毁灭性。”
以色列方面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则声称:“我们将遵循政治领导的指示,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向伊朗索取代价,并将展示我们的精确和令人惊讶的进攻能力。”但显然,任何针对伊朗核计划的军事行动都需要美国的直接参与,因为以色列独自无法应对,正如前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和退役军事分析师丹尼·齐特里诺维奇所认为的那样。伊朗的核设施经过加固,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美国拥有足够的飞机、空军基地和炸弹能够摧毁这些掩体,对这些目标实施打击。
因此,皮球又踢回了美国,美国总统很快将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允许伊朗制造核弹,要么轰炸伊朗——这个前景显然让库什纳、蓬佩奥和内塔尼亚胡感到满意。问题在于特朗普和万斯是否也支持这种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