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打工人灵魂的最后一片净土:进入网络的新疆文学

500

500

李娟笔下的新疆让很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得以具象化,也让我们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文’”的道理。

新疆文学是外在音律与形式的精妙凝结,如同天山之巅的皑皑白雪,纯净而庄严,又似塔里木河畔的悠悠驼铃,悠扬而深远。

每一行诗句,每一篇散文,都蕴含着这片土地独有的韵律与节奏,让人在阅读中听得见风的低语,看得见沙的舞蹈。

而当这份独特的文学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融入互联网的浩瀚海洋时,便如一股清泉般为网络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新与活力。

今年4月,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在上海发布,新疆网络文学作家刘奕辰(奕辰辰)的《慷慨天山》入选“海外传播榜”。

500

“誓要让戈壁起高楼!沙海变绿洲!”这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口号在奕辰辰笔下以玄幻和都市两种不同的风格交替出现。

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设定,展现了第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开展生产劳动的故事。

500

深入审视榜上的其他作品,不难发现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幅宏大世界观与精湛叙事技巧交织的网络文学图景,这无疑是当前网络文学界的主流风向标——对无垠想象与阅读快感的极致追求。

这种鲜明的差异并非简单的偶然现象,而是创作理念与情感表达的深刻分野。

《慷慨天山》的作者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或许更加珍视那些贴近生活、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以及那些能够引发共鸣、激发思考的现实元素。

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慷慨天山》不仅展现了新疆乃至更广阔地域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情怀,更在读者心中种下了一颗关怀与热爱现实世界的种子。

因此,这种区别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更是创作态度和价值取向的体现。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想象与快感的网络文学大潮中,仍有人坚守着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真诚表达,用文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递着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hahahaha95722

500

网络文学:想象中的梦与欲

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网络文学逐渐衍生出奇幻文、历史文、都市文、言情文等类型。

在不同类型的网文中,各个身份、各种喜好的人群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爱与渴望,其商业运作模式也早已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

500

然而,当新疆传统的艺术性遇见商业性标准时,新疆的网络文学表现出与主流网络文学大为不同的一面,而这正好映证了徐杰教授的观点: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批评的逻辑原点是“文学性”和“民族性”,而非“网络性”和“消费性”。

那么,新疆的网络文学在二者之间是否该放弃自身古朴、自然的文化资源素材?

相较于国内,新疆的网络文学起步较晚,政策支持与推动使其跳过了早期各类网文野蛮生长的阶段,因此其在题材关注点上与内地网文有所不同,更偏向于“就地取材”与现实关照。

500

确实,这种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度挖掘、对家乡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并非单一的政策导向的结果,它已深深根植在新疆丰富的文化土壤和传统文学的血脉之中。

新疆作家——尤其是像“历史系之狼”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这样的网络文学佼佼者——的创作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起点中文网的“大神作家”,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凭借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网络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他的简介“写点想写的东西,挺好”简单而直接,却流露出一种纯粹与坚持,这是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也是他对自我表达的不懈追求。

500

▲图源:起点中文网 作家“历史系之狼”评论区

他凭借天赋和坚持在主流网文写作中不断驰骋与找寻。当谈到梦想时,他告诉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我期望为中华文明的每个朝代写一本书,还特别想以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写一本关于家乡的小说。”

500

自然与原始的元素中有着最纯粹的情感,而在新疆的自然环境中最不乏这种体验,即便在网文写作中,这也是新疆作家们不愿放弃的素材。

  现实的通达之路: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今年,改编自李娟小说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特有的诗意和真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新疆。然而,比起猎奇和观光,人们更多的是“想过去生活试试”。

在那种古老的民族的生活方式、自然秩序和语言习惯中,爱意竟可以成为“我清楚地看见你”。

人们之所以“想过去生活试试”,正是因为被这种爱意所打动,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他们希望能在阿勒泰的天空下,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份来自自然和人的温暖与关怀,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与净化。

而“我清楚地看见你”,不仅仅是对眼前爱意的清晰描绘,更是对阿勒泰人民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褪去了掩饰与伪装,变得直接而纯粹,就像那蓝天白云般清澈透明。

500

这种不可言传的感受早在张承志笔下有过“尽力而为”的描述:“那些对天山腹地高山牧场及其住民的抒情,换了谁都可能写坏,而艾依特马托夫却能写得淋漓尽致而不失分寸。

比如他翻译的一个词“骆驼眼”,我们猜那应是固有语词bota koz,字面意思是“一岁驼羔的眼睛”,意为“美丽的眼睛”——蒙古牧人一听便啧啧称羡,因为他们熟悉驼羔的美目。

哈萨克人则感到自豪,因为他们已经在母语中完成了从驼羔眼瞳到观念中的美目的抽象。

总之,体会这个词需要的是地道而非流行的“文化”,需要牧人的体验。

这一切,对不弄文的哈萨克朋友讲半句就彼此意会了,而对文学界怎么讲也讲不通。”

500

诞生于新疆大地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历史底蕴还是美学特征,都背负着“宏大”的调性,而这来自于现实中天然的触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当这样的文学走进网络,虽未能达到网文发展至今求变与下沉的审美范式,但却贴合了更好的文学的本质。

这恰恰为我们再次展示了新疆文学的特质:总有一些真实,是我们的想象到不了的地方。

新疆文学这一独特的表现,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其独特的质地与魅力。

它提醒我们,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总有一些真实会超越我们想象力的边界,成为那些被日常琐碎所掩盖的、被快餐文化所遗忘的珍贵片段。

这种未完全融入网文主流审美范式,却又不失文学本质的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守文学的初心,如何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

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优秀文学作品,无论是来自新疆还是其他地方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刘美仪

副  主 编:艾孜则、许露琪、穆尼热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穆巴热克

作      者:阿依达娜·天山

校      对:苏俊恺

排      版:乌米古丽苏姆

后      台:杨若淇

图片来源:百度、小红书、起点中文网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