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亿级城市“同题竞争”,为什么是它?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产业强
编者按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产业园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带动经济发展的使命。
从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设立至今,我国各类产业园区已达数万家。遍布各地的园区,勾勒出现代经济社会起伏的脉搏。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园区发展良莠不齐,缺少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存在产业同质化严重、亟待转型升级等难题。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建设直接影响着产业集聚成效、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即日起,城市进化论将推出园区经济观察系列文章,洞见园区破局之道,探寻城市成长路径。
距离年终已不足百天,不少城市开始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眼下,越来越多城市成功晋升“万亿俱乐部”,塔尖城市的新起点来到“2万亿元”段位。
目前处在这一经济层级的城市有4座,分别是苏州(2.46万亿元)、成都(2.21万亿元)、杭州(2.01万亿元)以及武汉(2.00万亿元)。在2万亿之下、1万亿的体量之上的,还有17座城市,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GDP达到2万亿元,不仅意味着经济体量持续壮大,伴随而来的是质的优化提升和寻求新增量的现实考量,从这一维度而言,“2万亿级俱乐部”的实力方阵,还将如何再塑?
9月19日,成都市经济运行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上提出,坚持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产业强,加快打造一批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
这并非个例。此前,杭州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亦提到,“研究推动开发区(园区)转型蝶变跨越升级,这实际上是杭州下一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回答好的一个紧迫课题”。
再往前,武汉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也强调,深化“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上楼”,做强新型工业化主阵地、主力军。而作为园区经济的“佼佼者”,苏州对于园区的重视程度更是一以贯之。
“同题竞争”的默契背后,是城市工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对于站在两万亿级台阶的四座城市,园区经济的底子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力?
01
标兵的“含金量”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园区经济约占全国GDP比重近四分之一。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
在赛迪顾问发布《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4)》中,苏州有8个园区上榜百强、杭州有4个、武汉有3个、成都有2个。需要指出的是,赛迪榜单的评选范围是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不包括具体的产业园区。
图片来源:赛迪顾问
苏州这一成绩不仅在江苏拔得头筹,在全国来看也是首位。在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看来,苏州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工业化,这也造就了苏州的强工业基底,成为与上海、深圳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市。
具体来看,园区经济给苏州带来了什么?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在上述榜单中,其排名全国第4、全省第1。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诞生,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并基于自身实际加以创新,诞生了如今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园区经验”。
按照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到2026年,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2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392142
不止于此,苏州强县的诞生与发展,也与园区经济紧密相关。在“2024赛迪百强县”中,苏州4个下辖县级市全部上榜,其中昆山蝉联第一,张家港市第三、常熟市第四、太仓市第六,眼下除太仓外,其他三地均有园区上榜“百强”。
特别是昆山,作为全国首个GDP跨上5000亿元台阶的县级市,其下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昆山市GDP的贡献占比达70%左右。
一年多前,昆山召开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大会,提出力争到2025年,高水平建设运营5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营收超5000亿元。目前进度已过半——认定特色专业创新园区30家、特色专业创新培育园区24家,2023年入驻企业1612家、实现营收超3000亿元。
与此同时,作为江苏省内经济第一大市,苏州在加快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带动周边城市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园区亦可称为苏州的主要抓手之一,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合作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与南通共建了苏锡通科技产业园。
02
追兵的“紧迫感”
“工业是武汉立市之本,工业园区是武汉工业的立业之本。”作为中部工业大市,武汉对于园区建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武汉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金开区,其中武汉经开区经济增速最高,区内聚集了超过400家外资企业。
实际上,武汉早在2022年5月就提出,要优化园区布局,锁定用地规模、空间落位、园区规划,通过整理开发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优化提升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区土地整理和空间拓展,为重点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空间保障。
之后,武汉园区相关消息不断。2022年6月,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正式成立;2023年9月,武汉经开区组建智能汽车软件园;2024年5月,武汉东软软件园正式开园,6月,京东光谷南智能产业园开启试运营。另外,小米武汉科技园也即将竣工交付。
就在不久前,武汉产业园区还专程组团前往苏州,向苏州学习园区建设经验,“向苏州学习,加强产业园区间的协作交流,形成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据报道,最近两年,武汉还曾组团去往上海、深圳、广州学习当地的园区建设。
相较于武汉,杭州的表态更为迫切。早在5年前,作为以电商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大市,杭州就提出要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时至今日,杭州提出,“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抓先进制造业,抓先进制造业,必须要抓开发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杭州目前有各类产业开发区(园区)1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包括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经开区、临平经开区、钱塘新区、富阳经开区等。2023年,杭州开发区(园区)共完成规上企业营收2.93万亿元,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0.2%。
在其自我剖析中,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先进制造业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不足,开发区(园区)对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不足”。
同处长三角,杭州也期望从苏州学习经验,以解决自身的问题。去年底,杭州市党政代表团到苏州学习考察,其中重要一站就是苏州工业园区;在此之前,杭州高新区领导还曾带队专程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学习。
按照杭州的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园区)规上企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
03
质与量的“同步”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已成为许多城市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空间,在产业孵化、生态构建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新一个作出相关部署的城市是成都——9月19日,成都市经济运行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当中就提出,要突出赋能提质、扩量增效,在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建设上求突破。
图片来源:张建 摄
放在全国来看,根据前瞻产业园区库收录的数据,全国共有7.8万余个园区,园区数量超过1000个的城市一共有16座,几乎全是万亿GDP城市。这其中,成都的园区数量排名全国第15位。
而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业内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招商盲目化越发明显,很多产业园区都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产业点高面低”的产业困境,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显著。
也因此,此次围绕园区建设,成都提出,要加快打造一批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特别要强化园区统筹规划、扩权赋能、产业支撑,把园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挖掘出来,把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培塑起来,快速提升园区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
“精准”发力,此前杭州也提出,要瞄准重点赛道深化“一园一主业”,聚焦产业链分工,因地制宜出台政策、培育人才、优化服务,推动形成高效集中、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武汉则在引导园区找准并聚焦特定产业细分领域,鼓励各园区聚焦“专精特新”,特别是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以此挖掘中小企业集群成长为特色园区的潜质。
当前,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各项要素中,正在贯穿制造业全流程,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园区经济具有集聚效应,企业在同一地域内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但在宋丁看来,同为两万亿级城市,武汉、杭州、成都一个共同的优势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较多,但却并没有很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深圳和苏州并没有很多大学,但华为、中兴、比亚迪、大疆这些企业都在推动大型园区建设,并且把研发力量放在企业、放在园区,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文字 | 杨欢 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