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讲古:而耎须

500

甲骨文【而、耎 ruǎn 、须(而人、而兄)】互为异体分化字。词例:而白(伯)、在而(方国名)。而(胹)于祖丁(或可理解为成年蓄须束发加冠亲政之类)。《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雕刻其中鳞片到胡须的工序)《说文》而,颊毛也。须,面毛也。

长须柔软纤弱。引用为柔耎、耎弱。《战国策•楚策一》郑魏者,楚之耎国(有如人之软肋)。《汉书•王尊传》尊子伯亦为京兆尹,坐耎弱不胜任免。《汉书•司马迁传》数以柔耎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

500

衍生耏耐、蝡稬輭、须頾字,引用为耐刑、耐人寻味、触须。《睡虎地秦墓竹简》从事有亡,卒岁得,可(何)论?耐。

耏 ér 古同“而”,胡须:“以麝揉苏,泽~颜鼻耳。”《后汉书•章帝纪》注:耏,多须貌。

耏 nài 古同耐。古代剃去颊须、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刑有髡、钳、刖、劓,小罪~。《刑法志》当耏者完为城旦舂。

假借字:能,能耐。

而字与天字形趋同演化,之后与需系列字高度混淆。必须、必需。

蝡 rú 同“蠕”。稬 nuò 同“糯”。輭 ruǎn 同“软”。

衍生形声字:鬍、熬、蠕、糯、软,引用为胡须、熬汤、蠕动、糯米、软弱。

……

甲骨文释读应该以字形为骨干根本,以异体分化字、近义引用加偏旁定义字(普通衍生字)、假借字、形声分化字为分支。

以每字为例,字形为每,用义为晦、悔,不用作现代常用义。异体为姜,衍生晦悔等字。

涉,异体为兆,衍生洮逃姚等字。

竹,异体冉、冬,衍生苒、那挪娜、终字。毛冬冬的(毛茸茸rong的、毛冉冉ran的、毛聃聃dan的),毛脚女婿,,红毛丹

亥,异体牙,衍生孩该、雅字。

井,异体丹,衍生汫阱型耕刱(创)、坍彤、靑清请静字。

年,异体秀、秃,衍生绣锈莠诱透、颓字。

耎(頾)字同理,应先按照字形释读,然后详细说明异体分化字、衍生字、假借字、形声分化字等。

……

与异体分化字相反,另有文字趋同演化现象。

文字形趋同演化背后的自然道理逻辑:

以山、火为例,自然现象有山火,有火山。且古人常见旱季山火,自然火也大概取自山火,故而二字趋同。但随着人类取火技能逐渐进步,二字终归还是渐行渐远,不再相似。

同理,而、天二字,或为蓄须加冠即位为天子亲政。

单就字形而言,可能是将大字形误解为胡须的一部分,从而拉长大字形以象征长须,缩短乃至省略旁边的胡须。结果与天字趋同。

也就是说,假设两个字形,一个是两侧胡须拉长到与大字等长,一个则尽量缩短,最终完全省略,转而拉长大字以象征长须。

500

​甲骨文【而(须)】唐兰释读为而。于省吾释读为而(须)。用作祭名,读为胹(臑)。胹鳖(菜肴名。煮烂的鳖肉)。《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熟。《楚辞•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大招》鼎臑盈望,致和芳只。

金文【句而(朐须)】郭沫若释读为须句。《汉书·地理志》东郡,属兖州。须昌,故须句国,风姓。《水经注·济水》又北过须昌县西。晋·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

甲骨文【耎(正面人形胡须)、须(侧面人形胡须)】于省吾释读为须。裘锡圭释读为頾(耎字形)。

洏水(汉涿郡濡水)。

渜水(汉辽西郡濡水)。唐曰滦河。

隭 ér 古同陑 ér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永济县南。【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傳】陑在河曲之南。【集韻】或作隭。

河北、山东、山西都有相关地名。

500

从江河地理看,所有流域水系都是而字形。相比之下,海河流域作为殷商中心区,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黄河,而字形水系更加明显。

洏ér濡ru卢lu易yi蒲瀑pu府fu博bo苏su徐xu,渜nuán滦luan

洏ér濡ru胡湖hu渥wo须xu苏su祖zu泽ze(湖字或源于此)

洏水(汉涿郡濡水)。《左传·昭公七年》二月戊午,(齐燕)盟于濡上。(位于燕国西南)

源于曲逆县蒲水、苏水,下注入祖泽(渥城水大渥淀、小渥淀,今大清河白洋淀)。渥 wò 渥润(润泽)。《诗·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易·鼎》其形渥。注:「沾濡也。」

相关支流有徐水、博水(今金线河)、卢水、滱水(今唐河),涿郡易水。

现代白洋淀各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依次为:潴龙河7.75亿立方米、其次为唐河5.9亿、白沟引河4.9亿、府河1.69亿、漕河1.19亿、瀑河0.59亿立方米。

大清河古称渥城水。安新境内古有渥城。

白洋淀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或为“祖泽”,《水经注》记有大渥淀、小渥淀。

……

如果殷商先公来自北方(燕代地区),则所谓河曲之南,可能是曲逆之南。

【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傳】陑在河曲之南。

500

字义引用逻辑分析如下:

①成年蓄须加冠,分家独立开始新生活。引用为三十而立。

分家析产区分你我。以各种特征指代对方,引用为第二人称代词:而、尔你、女汝、乃、若。《诗·大雅·桑柔》予岂不知而作。《庄子•徐无鬼》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国语•吴语》子归,殁而父母之世。《聊斋志异•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成年蓄须加冠亲政。治大国如烹小鲜。引用为胹合(调和;撮合)、胹鳖(煮烂的鳖肉)、熬汤煲汤。

洏 ér 不凉不热的水。渜 nuǎn 热水:“~濯弃于坎。”

涟洏 ér 形容泪流不止的样子。【王粲詩】涕流連洏。

胹 ér 煮。《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礼记•内则》濡豚濡鱼。

餪 nuǎn 古代的一种礼仪,女儿嫁后三日娘家送食物给女儿。

煗 nuǎn 古同暖 nuǎn 温和,不冷:~和。温~。2. 使温和:~酒。

燸 xū 热力熏炙。䞕 rú ①火色。②褪色。

②长须柔软纤弱。引用为耎弱软弱、柔耎柔软、怯耎怯懦、稬米糯米、稚媆稚嫩、嗫嚅、蠕动。(蓄须亲政之初仍然稚嫩,相对而言老狐狸们更老辣)

耎、愞 nuò 古同懦 nuò 软弱无能:~夫。~弱。怯~。懦弛(软弱懈怠);懦退(软弱畏缩);懦恧(软弱);懦庸(软弱庸陋);懦谨(胆小谨慎);懦善(软弱善良);懦衿(文弱书生)。《汉书•司马迁传》仆虽怯耎欲苟活。《国语•晋语》少懦于诸侯。《战国策•齐策》而性懦愚,沉于国家大事,开罪于先生。《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说文》懦,驽弱者也。

嗫嚅 niè rú 口动,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侕 ér 众多。偄 ruǎn 懦弱。2. 敬。

媆 ruǎn 柔美貌。媆 nèn 古同嫩 nèn 初生而柔弱:娇~。~芽。嬬 rú 柔弱。2. 妾。3. 妻子。

腝 ruǎn 软脚。粫、稬 nuò 同穤、糯。

蝡 rú 同“蠕”。䨲 nóu ①兔子。②姓。䰰 rú 鬼叫声。

鲕 ér 《说文》鲕,鱼子也。《国语•鲁语》鱼禁鲲鲕。

③小罪耐(剃须)。引用为耐刑。《汉书•高帝纪》耏以上请之。应劭注:「轻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后汉书•光武纪》耏(耐)罪亡命。注: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耏(耐)。

耏 ér 古同“而”,胡须:“以麝揉苏,泽~颜鼻耳。”

荋 ér 草多叶的样子。

䰑 xū 同“鬚”,胡须。

頾 zī 古同“髭”。髭 zī 嘴上边的胡子:~须。

耏 nài 古同耐。耐刑。

忍受耐刑惩戒,或感到羞愧。引用为忍耐、惭恧。

耐痛(能忍受疼痛);耐辱(能忍受屈辱);耐静(忍受寂寞,安于清静)。耐旱(经得起干旱);耐事(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耐酸(能经受清寒困苦)。《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耐寒。

耐 nài 古同「奈」,奈何。

聏 ér 调和。2. 毛多。聏 nǜ 古同“恧”,羞愧。

恧 nǜ 恧颜(惭愧);恧步(惶愧却步);恧怩(惭愧忸怩);恧缩(惭愧而畏缩)。《方言六》山之东西,自愧曰恧。《汉书•王莽传上》处之不惭恧。《后汉书•张衡传》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

嵇康《幽愤歌》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④胡须剃尽又持续长出。引用为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转折关系。《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虚词音韵:核心是而er音

所suo则ze者zhe之zhi其qi且qie

乃nai若ruo而er何he乎hu为wei

焉yan也ye以yi因yin于与yu

竹简时代惜字如金,形成文言口语区别,口语加各类虚词以强调语意,转而影响文言。

部分虚词作用相当于标点符号: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音韵:

頾髭zi而胹耏洏陑隭er耐nai稬糯懦nuo耎偄堧壖软輭腝ruan媆嫩nen能neng渜煗暖nuan陾 réng 蝡蠕嚅ru须鬚xu湖鬍hu

而爾er乃nai若ruo汝ru女nv你ni

洏ér濡ru卢lu易yi蒲瀑pu府fu博bo苏su徐xu,渜nuán滦luan

洏ér濡ru胡湖hu渥wo须xu苏su祖zu泽ze(湖字或源于此)

陾 réng 〔~~〕众多的样子(一说筑墙声),如“捄之~~。”

瑌,瓀 ruǎn 似玉的美石。礝 ruǎn 古同“碝”,次于玉的美石。

壖 ruán 古同堧 ruán 古代宫殿的外墙:~垣。墙~。

壖 ruán 古同堧、㽭 ruán ①城下田。②隙地。③江河边地。

城下宫庙外及水边等处的空地或田地。《汉书》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汉书》奏请一切增赋,税城郭堧及园田。《汉书》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

袻 ér 衣绉。

緛 ruǎn 衣服的绉褶。2. 收缩:「大筋~短,小筋弛长。」3. 减缝衣。

〈动〉缩短。《说文》衣戚也。按,帛之绉曰。《广雅》缩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动戾拘缓。注;「缩短也。」

栭 ér 柱顶上支承梁的方木。《文选•张衡·西京赋》雕楹玉磶,绣栭云楣。《礼记•礼器》山饰藻棁。注:「栭谓之节,按,以方木为之,如斗而拱,所以抗梁。」

栭 ér 木耳,枯木上生的菌类植物。子实体形如人耳,有光木耳和毛木耳之分。《礼记•内则》芝栭蔆相菌,仰者之,仰若而也。

 3. 茅栗。

经典文献例句:

须須、鬚 xū《汉书•高帝纪》美须髯。《汉书•李广苏建传》须发尽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须眉。《乐府诗集•木兰诗》下担捋髭须。

耏 ér 古同“而”,胡须:“以麝揉苏,泽~颜鼻耳。”

耏 nài 古同耐。古代剃去颊须、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刑有髡、钳、刖、劓,小罪~。《刑法志》当耏者完为城旦舂。《后汉书•光武纪》耏罪亡命。注: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耏。

500

其他历史文化知识说明如下:

①洏水(汉涿郡濡水)、渜水(汉辽西郡濡水。唐曰滦河)。

洏水(汉涿郡濡水)。源于中山国蒲水、苏水(今河北完县西北的祁河及其下游的方顺河、石桥河),博水(今金线河)、滱水(今唐河),涿郡易水。

《左传·昭公七(前535)年》春,王正月……癸巳,齐侯次于虢。……二月戊午,(齐燕)盟于濡上(今河北任丘西北一带)。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瓮、玉椟、斝耳,不克而还。……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汉书·地理志》中山国,属冀州。北平,徐水东至高阳入博。又有卢水,亦至高阳入河。有铁官。北新成,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曲逆,蒲阳山,蒲水所出,东入濡,又有苏水,亦东入濡。望都,博水东至高阳入河。……涿郡,属幽州。涿,桃水首受涞水,分东至安次入河。逎,莽曰逎屏,穀丘,故安,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也。并州浸。水亦至范阳入涞。南深泽。良乡,侯国。垣水南东至阳乡入桃。(或说涿郡故安县的濡水,即今源出河北易县西北东会南易水注入拒马河的北易水)

……

渜 nuán 渜水。汉辽西郡濡水。唐曰滦河。《汉书·地理志》辽西郡,属幽州。肥如(今河北卢龙北),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

公元三世纪末四世纪初鲜卑拓跋部分为三部,东部居濡源之西。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破走柔然,收降高车诸部数十万落,徙置于阴山以东至濡源一带。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