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在中国的语文课本里,经历了怎样的浮沉
民国时期,国共两党教材各取一端
1、国统区出版商所编教材,喜欢选用鲁迅散文,作为白话文之范本
鲁迅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白话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选入各种教科书中,作为学生学习白话文的范本。
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是《鸭的喜剧》《秋夜》和《风筝》。民 国教科书还时常选用一些鲁迅的译作,如《徒然的笃学》(作者鹤见佑辅)、《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作者爱罗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艺。①
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里,还有“编者”对鲁迅相关作品的详细解读。如《开明国文读本教学参考书》中,对《孔乙己》的评论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堕落的酒徒,给作者这么一描写,遂使人深深觉到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解说《雪》:“这样一篇小品文,实在是用诗的写法来写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体诗”。②
2、解放区自编教科书,大量选用鲁迅杂文,突出其战士形象
民国时期,在苏区、敌后根据地、解放区,鲁迅作品也被选入了各种教科书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说和杂文。
比如,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我们不再受骗了》《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等11篇,完全见不到《雪》《秋夜》这样的散文。
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的 《初中国文》(第1册),有关于鲁迅的简介,说他“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五四前后及大革命时代,是小资产阶级急进的民主主义者,以他的小说和杂文向旧社会战斗。大革命失败后,思想上逐渐接近无产阶级,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及对日的不抵抗政策,领导‘左联’,抵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共产主义者.......”③没有提及鲁迅在文学及白话文上的贡献。
1949年~1978年,一度仅次于毛泽东作品
1949年后,鲁迅作品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必备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枯燥文章”。
在此指导思想下,大量鲁迅作品被选入其中,包括《故乡》《孔乙己》《祝福》《社戏》《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说、杂文和散文。这套教材所选鲁迅文章涵盖较广,没有特别偏重某一方面。
从1958年开始,教科书中收录的鲁迅杂文数量大增。《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出现在教科书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和精神”,“痛打、消灭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触实际社会斗争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鲁迅共有31篇文章被选入到教科书中。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后,不再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各地开始自编教材。1966年以后,因为鲁迅作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一度从中学教材中消失。
北京市编印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复了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随后,《论”打落水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后出现在北京的中学教科书里。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章是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学生们唯一能读到的文学作品。以至于有人称其在特殊时期“拯救了中国文化”。
还有一些鲁迅文章,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陆续被选入课本。如“批林批孔”时期,《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进入教材;批判《水浒》及宋江时,《流氓的变迁》被选中。此类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省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之“教学要求”所言:
“学习鲁迅批判反动势力的彻底战斗精神,不断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剥削有功论’等反动谬论,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⑤
1949~1966年收入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引用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
1978年至今,篇数由多变少
1、八九十年代,教科书淘汰了一批政治性杂文,鲁迅作品尚保留有20多篇
1978年秋所出的过渡教材,将教学目标恢复到1966年前。一些出于政治原因被过分解读的鲁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就此曾论及:
“听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风波》等都被换掉了,不知是什么理由........难道说是因为‘四人帮’曾经歪曲利用过其中的意思或词句当棍子打了人吗?那不能由鲁迅作品本身负责。”⑥
上述文章政治意味过重,被认为不宜出现在中学教材中。
中学教科书选取的鲁迅文章篇目,此后几经变化。
1981年修订的初高中教材中选有鲁迅文章2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4篇,杂文10篇,序言1篇。在这一版教材中,杂文数量依旧较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都被保留。
1990年修订后,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变为22篇,有着显著阶级色彩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被拿下,民 国时期即已入选教科书的《聪明人和傻 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课本中。⑦
2、2004年后,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文章,通常只剩下两三篇
进入21世纪,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动。
初中教科书变化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鲁迅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代替,《阿长和<山海经>》《风筝》等被选入到教材中。
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本里。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删去《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仅保留《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北师大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样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还涉及《呐喊》《论睁了眼看》《拿来主义》《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收入鲁迅文章最少的语文出版社版教材,仅选了一篇神话题材的小说《铸剑》。⑧
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老师表示,“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起来还容易理解,而且相对有趣些。”
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据温儒敏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披露,该版教材,“小学选入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又略有减少。
2013年之前各版高中教材收入鲁迅文章情况。引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
鲁迅作品被删减,原因何在?
鲁迅作品数量在教科书中日趋减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来自鲁迅,占总数的5.9%;2009年这一占比减少至3.9%;2013年回复到5.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课文中,有8篇是鲁迅作品,占到8.3%;2004年后剩下3篇鲁迅文章,在65篇课文中,占到4.6%。⑨
虽然如此,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数量,仍远多于其他作家。
一般认为,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被删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过强的文章,如杂文《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早已不合时宜。二是一些鲁迅作品过于艰深难懂。如温儒敏曾对媒体解释:“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⑩
不过,《阿Q正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类通俗易读而涵义深远的小说、寓言,从教科书中消失或几乎消失,似不能用上述原因解释。
综而言之,近百年来,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被选用的文章体裁,从以政治性杂文为主,逐渐转移为为以小说和散文为主。鲁迅作品曾在中学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特殊政治环境所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及鉴赏能力,需要兼容并蓄更多的名家作品。仅就这一意义而言,鲁迅文章减少至当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仍远多于任何其他作家);不过具体应该保留与删减哪些文章,仍当值得讨论。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优秀幽默寓言
注释
①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③李景林:《教人为人抑或教人为奴——关于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大撤退的思考》,《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
②④⑤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⑥薄景昕:《试论中学鲁迅作品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7期;
⑦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⑧黄茜、徐静:《六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鲁迅名篇未被大量删除》,《广州日报》2010年9月18日;
⑨孙乐:《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增减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⑩李江涛:《专家详解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何调整鲁迅作品》,新华网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