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彻底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建新时代的天道观(二)

本篇接着前一篇往下说,从新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78页。)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有可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是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500页。)物质这个概念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500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种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22页。)

所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由此,马克思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以上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

但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和观点,是有漏洞和不够完整的。

 

其一,人的意识的概念与物质的哲学概念不是对等的概念关系。

 

人类的存在本身证明一件事情,就是自然宇宙世界中是存在意识的。

那么问题是,世界中除了人的意识之外,还存不存在其他的“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把意识指定为人的意识的基础之上,并没有考虑其他可能的情况。而如果这个基础是不可靠的话,那么我们以之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可靠的。

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人的意识的产生是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亿万年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唯物主义把这种意识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性的物理和化学的反应特性到生物对外部环境的光照、温度、气味等刺激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里。第三个阶段是从动物的感觉和心里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人类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诞生,这是自然宇宙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此以后现实世界分为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外部世界和自身本体等等。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对人的意识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的描述,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比人类更高等级的意识比如高等外星人或者“神”等存不存在我们没见过“实物”所以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比人类低等级的意识显然是存在的。世界上除了人之外,还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事物,他们也还是都有各自的反应特性等“意识”的,只不过这些“意识”相比人类的意识是处于低级阶段的意识。但是他们本质上也仍然是一种“意识”,我们人类自身的意识就是由它们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自然应该在我们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世界的本原时被概括进意识的哲学范畴,而不应该把他们排除在意识的概念范畴之外,而单把意识指为人的意识。

马克思唯物主义中对物质的概念认定为是对各种物的总和的抽象概括,是一个简称,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对意识的概念认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指定为人的意识这一具体的对象,只是对当今世界已知的意识的最高形态——人的意识的哲学概括,忽略了对现实世界中人之外的其他意识的概括。从而以世界中物质的共性与意识的个性对比,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所以,从新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之前,需要对意识的哲学概念作新的规定。

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描述的意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意识的本源是无生命物质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特性,这种反应特性是意识的最低级形态,人类的意识是我们已知的意识的最高级形态。世界中的个体性事物,其内部物质物理和化学的反应特性的有机统一性,表现在个体事物之外,就是个体事物的意识性,作用在个体事物之内维护和保障个体事物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失去了这个有机统一性,就是失去了意识性,事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就无法保持而产生分解。世界中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上不同类型多种多样的个体物质的反应特性相互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更高一级的有机统一整体事物的过程。意识发展的本质就是这个物质反应特性的有机统一性的发展。

世界上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以大小形状等不同形态的个体性事物存在的,所有个体性事物的总和组成整个世界。科学的发展表明,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的特性,不存在没有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物质。所以世界上个体事物的反应特性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意识”是普遍存在的,有物质就有意识,两者是一体的。

物质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相对的静止和绝对的运动,包括相对于外部其他事物的相对静止和绝对的运动,和事物内部微观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的运动。物质相对静止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基础,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主观自主的来源。

从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人的意识,其共有的特征是主观自主性。物质的绝对运动和化学反应特性是这种主观自主性的来源,其表现为:外部对个体物质施加一个作用力,个体事物会“对这个作用力有所反应”而“改变”自身的运动状态,如果没有任何的外界的作用,个体物质的运动状态便会“自主的”按照既定的方向保持下去,比如物质运动的惯性。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外界给个体物质的化学反应一个启动条件之后,便无需再持续的对物质施加作用力,物质的化学反应会“自发的”、“自主的”持续下去。这种机械性的物理和化学的反应特性,进化到生命物质就形成了生命物质对外界刺激的“有意识”的“自主性”的应激反应,由此最终进化形成人的意识。

对照物质的哲学概念,我们可以规定意识的概念为:意识是标志主观自主的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个体事物的物理化学的反应特性、刺激应激性、动物性意识、人的意识的抽象的概括与总结,它的本源是物质的反应特性,最高阶段是人的意识,本质是个体事物内部物质的反应特性的有机统一性的外在表现。

如此,再来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会得出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不同的结论。物质与意识并不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两者是物的一体两面,有物质就有它的意识,有意识也必有它依存的物质。物质是标志物的客观实在性,意识是标志物的主观自主性,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统一于物,物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所以有必要对物与物质的哲学概念加以区分。物质的概念保持不变,把物的概念规定为客观实在性和主观自主性的统一,即物质与意识的统一。物质描述的是事物偏重于稳定性的静态的属性,意识描述的事物偏重于运动性的动态的属性。物质与意识是相互依存、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物的一体两面,表示物的静态与动态、变与不变的客观实在性和主观自主性这两种不同的属性。

所以,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于物,物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不断的向形成更高级的意识发展。

客观世界中存在主观意识,主观世界中具有客观内容。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自然世界中也具有主观意识性。

世界即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辩证法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它主要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被使用。毛主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吗,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但是我们运用辩证法的世界观来看待世界时,整体性的世界中包含有两个相互对立、交织和依存的方面或部分,所以这个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不同于唯物和唯心的一元论,也不是简单的物质和意识的二元论。

这个辩证法的世界观,本质上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太极图就是这一世界观的简洁直观的具象化。

世界的本原是物,物是客观实在的物质与主观自主的意识的统一。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四十章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对此,世界的本原——物,可以理解为老子讲的物、有,而无,以及气,可以理解为能量,能量没有客观实体,但却可以被感知到,它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调节和促进万物的平衡、稳定与发展。能量或者是物质与意识的更高形态。无、有、物、气都是道,所以是非常道,非常名。(个人理解)

总之,世界的本原,可以由物质和意识归结于物,最终归结于道。

 

其二,在宏观上,从人的角度看,物质的客观存在需要以人的意识为前提。

 

马克思唯物主义主要从客观的自然物质的角度,论述了意识之外的物质是不依赖与人的意识而存在,且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人的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所以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但是我们再从人的主观意识的角度,看待一下这个问题,又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我们要确定一个事物是不是客观存在,必须要在现实世界中确切的感知到它的客观实在性,我们才能说它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被我们确定的感知到的自然事物是不能说它是客观实在的。

比如说外星人,尽管我们主观意识中已经有了外星人的概念,并且相信外星人在宇宙深处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我们切实的感知到他们之前,谁能够说它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人可以确定它的客观实在性。

假如说自然世界中有一个事物,但它是不能被人的意识感知到的,包括直接的感知和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作用的间接感知,就是始终是不能被人看到、听到、嗅到、触到、尝到它的本体和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感知不到它的一切信息,那么这个事物还是客观实在的吗?答案当然是它不是客观存在的。

而一个自然界中的未知事物,在被人类的意识感知到之前,在人的意识中连它的概念都没有,谁能知道它是什么,它又是不是客观存在的?

未知世界就是一团迷雾,里面有什么,没有什么,什么是客观存在的,什么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在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的那一刻,才能被确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在即是被感知。(注意前提条件,不要扩大化。)

而要被感知,当然首先要存在人的意识。所以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第二位的,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反作用于意识。

另外,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客观世界的存在先于人的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对人类来说,事物被认识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意义和价值。一个事物,即使它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到,那么它就不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对人类来说就是不存在且无意义的。所以对人类来说,人的存在和认识是第一位的,我们在这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问题,首先是因为我们自身是存在的,是我们人类要探讨这个问题,而不是自然界要探讨,没有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和认识,任何问题的探讨都不会存在,都没有意义,客观自然界的事物存不存在也与我们人类无关。

 

由此我们再把从两个角度的观察结果统一起来看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会得出:事物的客观实在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作用,事物单独的“存在”于客观世界或是单独的“存在”于主观世界,都不是真正的绝对的客观实在,而只能称之为相对性的客观存在。相对性客观存在和绝对性客观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人类不断的探索发现自然界新的事物,理论等,人也可以不断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发明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造事物,现实世界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的消亡。

世界是客观实在与主观意识是对立统一,两者的关系就像高与低、快和慢、美与丑等,是相互对立互为依存的概念,本质上并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是两者的矛盾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两者会表现出不同的主次关系。比如说世界中未被认识的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被人认识到的事物的存在会受到人的意识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人们认识世界时,物质决定意识,而在改造世界时,要改造什么东西和改造成什么样子,意识决定物质,人造物和自然造物具有质的不同,只有在意识的支配下才会出现并成为客观存在。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同时也是在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在增加和改变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同时也是认识我们的主观世界,认识我们的自身的能力、意志、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而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沟通的桥梁和通道。客观世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主观认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识引领着人类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任何特定的理论都是相对性真理,相对于多元复杂且无限发展的世界,处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的认识总是带有局限性的。而人们又总是习惯于把自己认识到的世界的样子夸大为整个世界的样子,造成认识的扭曲。这种夸大,即是源自认识的局限,也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尽量避免把具体的观点绝对化、扩大化,把重心转移到对它的适用范围和边界的探讨上来。

 

其三,在微观上,微观粒子状态的确定性,同样需要意识的“测量”作用。

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底层的微观粒子的状态的确定性,与意识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关系。

粒子性是物质实在性的基础,波动性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而电子及以下的微观粒子处于实物物质和波动的能量的中间状态,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处于状态不确定的两者的叠加态。而意识的“测量”对微观粒子的状态由不确定的叠加态到确定性状态的粒子或波动的转变具有直接的作用。(个人理解,量子力学的东西不大懂,暂不多说了。)

 

暂时说这么多。本人非专业人士,有了想法,想要表达一下,不足与谬误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