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第一座人类学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500

2024年9月13日至15日在厦门参加“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2024年年会”,会后参观了厦门大学的人类博物馆,以下是该博物馆的介绍。

前传

人类博物馆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建校之初,国学研究院成立之时。1926年,厦门大学时任校长林文庆先生组织成立“国学研究院”学院聚集了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等中外著名学者,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学研究理念,制定了国学研究的宏伟规划。国学研究院下设考古学会陈列部,专责古物风俗物品之研究与收藏。同时开放陈列室,展出鲁迅、陈万里等人所藏拓片,以及陈列部收集的各种出土文物等。后来,这批展出的文物标本大部分入藏了人类博物馆。

建馆

1947年抗战胜利后,林惠祥从南洋返回厦大,又在同文路的家里办起了人类学标本展览室。后因空间狭小,多有不便,遂转移到厦大,将私人的收藏和文学院文化陈列所藏品合并,在厦门大学校内举办了“人类学标本展览会”。

1949年,林惠祥向厦门大学临时校务委员会和军事代表提出一份书面材料,题为《厦门大学应该设立人类学系、人类学研究所及人类博物馆建议书》,向校方建议设立人类博物馆,并将其一生辛勤搜罗和积存的数千件文物、图书全部拥献给厦门大学。1951年11月27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人类博物馆。在王亚南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1952年成立,并于次年3月16日正式对外展出。由此,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成为我国高校中第一所大型的人类学(含民族学和考古学)博物馆。

文革期间,人类博物馆工作一度中断。1978年6月,人类博物馆恢复工作。及至2021年,厦门大学建校百年之际,人类博物馆已经建馆69年了。

馆藏

除了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之外,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在馆藏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其藏品门类丰富,时间跨度长,品质精良。博物馆目前约有藏品8000余件,可分为30多个门类。被国家文保机构认定为文物的有5000余件;被定级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的有400余件;藏品种类可分石器、瓷器、陶器、铜器、书法字画、雕塑造像等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

人类博物馆是中国大陆博物馆中收藏台湾高山族文物和南洋诸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文物来源遍及世界各地,除了有出土于我国福建,台湾,香港,东南、西南少数民族等地区的文物,还有来自南洋,印度洋、非洲等海外地区的文物标本。经初步统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南洋海外文物占到馆藏文物的10%,非洲、欧洲等城外文物占8%,台湾地区文物占3%,福建、两广及西南百越民族地区文物占到总藏品量的60%。从馆藏数据不难看出,人类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我国东南区域,以及与厦门一衣带水的台湾省和南洋各国,这使得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在我国的博物馆体系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地位

建国后,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在最初,专门类的博物馆,如民族的、民俗的等专业性的博物馆数量极少,且发展缓慢。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成立,刚好填补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初期专门性博物馆的这一空白。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不同于国内大多数兴建于近二十年间的其他高校博物馆一它历史悠久,不仅是福建省第一家博物馆,而且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兴建的第一家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所集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于一体的专科博物馆,更是国内第一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入中国著名博物馆名册的博物馆,其影响力在国内高校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人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成为我国人文学术东南学派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东南民族文化和周邻东南亚文化民族学和考古学标本的储藏库,也是宣传东南沿海文化和闽台文化的重要社会教育平台,是学校开展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基地,更是厦大师生课堂教学实践的场所和从事研究灵感的源泉。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