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地中 地中之国 中之概念理念的源起探讨(一)
中 地中 地中之国 中之概念理念的源起探讨(一)
原创 青青侠 氢医文化
2024年09月06日 19:06 山东
中 地中 地中之国 中之概念理念的源起探讨(一)
中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中是一个伟大的概念,集科学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身。
地中,就是大地之中,处于地中的国家,就是“中国”。
目前关于最早中国探讨,引起国人广泛关注。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作为最早地中最早中国,已得到全社会共识。
陶寺之中又来自哪里呢?来自泰山文化区,具体说就是泰山脚下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陶寺考古队长何弩先生说,大汶口文化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就像华为,遥遥领先。
中,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古人如何认识到“中”,却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认为,古人首先认识到天之中。之后是人之中。最后才是地之中。这个过程,形成于泰山文化区,也就是大汶口龙山文化。
一 陶寺古人,来自于哪里,泰山文化区
1.陶寺文化不是本地主源头
陶寺人来自哪里?从陶寺周边的文化区域来看,陶寺所处的位置是临汾市襄汾区,山西中部汾河谷地。
陶寺文化时间上稍靠前,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下称庙二),非常发达,聚落众多。庙二文化的核心区,在豫西晋南,一条黄河之隔。即河南陕县庙底沟和山西运城桓区东关。这是核心区,相当于一线城市。古人沿黄河支流汾河上溯,进入汾河谷地,众多庙二遗址,可为庙二文化的二三线聚落。
山西学者郭晓兰老师有文章《阐释丨临汾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研究,揭示其谱系、性质及文化特征》,介绍非常详细细致。文章罗列了临汾地区的众多遗址。如新绛孝陵、光村、河津固镇、侯马东呈王、乔山底、稷山郭家枣园、襄汾杨威和天马—曲村遗址。
遍翻几遍,也没发现陶寺。也就是说,陶寺在庙二文化的层面上,四线聚落。几乎可以忽略,权重轻得很,小弟弟中的小弟弟。
郭晓兰老师文章也说,临汾地区庙二文化的去向是陶寺文化。也就是陶寺从庙二文化的四线城市,逆袭为一线城市核心性聚落。至于如何实现了这个文化的演化,暂不讨论,明显的是事实是,陶寺由庙二文化的四线聚落,升格为陶寺文化的核心中心聚落,一线城市。
陶寺文化和庙二文化有相同特征,都属于龙山时代文化,但差异也是明显的突变性质的,陶寺先进于庙二。显然,陶寺不是庙二文化的逆袭,应是先进文化族群的整体迁徙进入。
陶寺文化分三期。陶寺早期,和庙二文化并行一段时间。陶寺一期大城,面积达一百多万平米,内城三十多万平米,有环壕。-----且不论文化上的新进因素,单论人口聚落规模建造大城,显然时间人口都不够。再次可以确认,陶寺是先进文化族群的整体迁徙进入。不是当地庙二文化的本地起源。
原中国考古学会主席苏秉琦先生说,陶寺三条根,中原一条根,泰山一条根,北边一条根。苏先生当然说的正确。
中原这条根,就是庙二因素,分量很轻,几乎举不出有什么亮点。北边一条根,实际上是陶寺的终结者,使用双鋬鬲为炊器的北边族群。这两条根,权重都很轻。一成?就算是高估了。
就像种子萌发,胚根萌发出的根,才是主根,只有一条。陶寺文化的主根,来自泰山文化区。泰山大汶口文化,是陶寺文化的主根主脉主元主源主体。
2.陶寺文化中的泰山因素
甲. 城 陶寺是城。筑城,在中原和晋中南,都找不到源头。泰山周边,已是城邦林立。日照尧王城两城镇淄博桐林章丘龙山等,仅鲁西的冠县阳谷,就十余座龙山古城。
迁入陶寺的古人,筑城防御,是明显的。内城还有环壕,也是同理。
乙,厚葬习俗
厚葬,就是陪葬大量的随葬品。陶器玉器石器青铜器等等。厚葬,是泰山大汶口文化时期,形成的传统。比陶寺早千多年。考古挖掘发现,大汶口贵族大墓,多的达几百件陪葬品,精美的玉器陶器等。
陶寺,完整继承了这个传统。陶寺的贵族大墓和王级大墓,都有累计几百件的各类陪葬品。
相比于泰山周边厚葬,整个中原关中,都是薄葬。几乎没有陪葬品,偶尔有,也是几件陶器。
厚葬的前提,是富足。如果一个族群就那么一个炊器,总不能陪葬了逝者,让活人没法吃饭吧?
泰山文化区的富足,是明显的,比如最早发明陶轮,从手工业进入机械,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些与探讨中理念概念无关,就不展开了。
厚葬习俗,几千年延绵 至今,看看后世的大型贵族王墓,奢华令人吃惊。-----也说明几千年文化至今,仍然在泰山文化的方向上。
丙.棺椁
棺椁等,称为葬具。棺,就是通常说棺材。椁,就是棺外还有棺。棺椁葬具,都是泰山大汶口文化起源,没有任何争议。
大汶口时期的墓葬,棺椁制度就非常讲究。有的有棺无椁,有的一棺一椁,有的一棺多椁,越复杂,墓主身份越高,墓室大陪葬品样多精美。当然,有些墓葬空空如也大小也仅容一身。(题外话,这种贫富等级的分化,大汶口最早最典型,父系家庭起源等也是。都与中概念理念无关,不展开。)
陶寺人,完整继承了泰山大汶口的棺椁制度。
并且,这个棺椁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商周时期有的诸侯一棺九椁,棺椁制度发展到极致。
视死如生,死后的哀荣和生前的尊荣,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差别形成了礼制的萌芽。梁启超等说,西方法制中国礼制。他认为,礼制是中国文化文明核心。
礼制,起源于泰山文化区。百度礼制,几乎全是东方礼制。似乎其他地方,不存在礼制。没办法,考古发现就是这样。
棺椁制度,成为东方礼制的核心要素。
丁.器乐
和礼并称的是乐。礼乐。乐,就是乐器,现代术语的音乐。
陶寺出土众多乐器。陶鼓鼍鼓石磬等。都是泰山大汶口起源,尤其是鼍鼓。鼍,就是扬子鳄,大汶河流域特产(那时温暖之故)
以礼乐制度为核心,形成了东方礼制。起源于泰山大汶口,再至陶寺,再至夏商周,也是延续至今。网上搜搜礼制,几乎一色和东方关联,东方礼制。找不到别的其他地方,还有什么礼制。
戊.彩绘陶盘---龙盘
陶寺彩绘龙盘,为人们津津乐道,在中国龙文化的重要阶段。
彩绘陶,不同于仰韶彩陶。彩绘陶是陶器烧制完成之后,再绘制。陶寺的几件彩绘陶,都是在贵族大墓中发现。 彩绘陶,是泰山大汶口文化的标签性物件,仅此一处,别无分店。
己. 随葬整猪,猪头,公猪下颌骨
这也是泰山大汶口文化标签性物件,最有指向性排他性的。其他文化区没有的,---前也没有后也没有。其含义如何解读倒不重要了。 一票肯定一锤定音。
陶寺贵族王级大墓,这种随葬非常普遍。有的120多件猪下颌骨。并且不是偶尔随意放置,很有讲究各有位置。
庚.其他还有好多。如玉器、中原仰韶文化没有用玉传统。陶器,鼎扁壶等,陶寺文字,就在扁壶上。绿松石嵌片箭簇等,不展开。
货贝,这个不多见。指向海边。猜测为日照。见后。
说了半天,陶寺的中,在哪里?
陶寺的中,体现在天文台,和红白漆相间的圭尺标杆。测日影,延续几千年的古代高科技,这才是陶寺最亮的亮点。
-----红白漆相间的圭尺标杆,就在上面说到的贵族王级大墓中。
王级大墓来自泰山,关于中的探源,只能再到泰山文化区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