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需要“治理”,更需要“经营”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八月份的经济数据,其中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要点。

首先关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8月份环比增加0.16%(没有同比数据 ) ,但1-8月份的同比增加3.4%;

其中引人注意点是,房地产市场的经纬。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新建商品房面积同比下降18%,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3.6%。但是,如果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了7.7%。!

人们关心的CPI在8月份同比增长0.6%,核心CPI同比增加了0.3%,而1-8月份CPI 同比增加了0.2%。

这些核心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需要给与特别关注。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们感觉到,也看到政府的确使尽全部力气,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意见,力图在加深改革的同时,如何扩大市场,刺激内需方面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似乎应当处理好 “治理与经营”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反向效果。

我们很多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士,在面临市场的波动和企业的变局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考虑采取哪些手段去“治理”那些不听话,不驯服的市场现象。例如,如何“治理”股市,上市公司的条文规定就有数百条之多,结果是越“治理”越乱,越“治理”问题越多。在“治理”民营企业家方面,过去一年就出台100多有关的建议,规定,帮扶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指导性政策,包括金融领域,保交房,降低贷款利率等,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房地产市场政策最集中,最重视的一年……

我们的市场也始终“稳如泰山”,任内外市场反复多变,我们的经济发展依然“不温不火,不冷不热,不快不慢 ”。市场和社会也似乎接送和适应当下的“慢节奏”了。PMI和CPI数据透露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动能的不足。

这种情况的出现,仅仅靠“治理”的手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加强,优化“经营”的力度和效果。有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重“治理”,轻“经营”,造成“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看看我们的股市,房市,债市,都是被反复“治理”的重点领域,结果如何,市场已经给出了回答。

在市场化的今天,按市场规律“经营”市场,是正确之道。“市场”需要的是“经营”,不要单纯的“治理”。“经营”是本,“治理”为辅。我们现在很多机构,部门,十分擅长“治理”之技,拙落于“经营”之术。这两点有如“文武”双全,全面掌握需要极高的政策水平,既熟悉战略宏观层面,也谙熟战术微观领域的细则,就能够掌控经济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政策抉择。

其实,“治理”和“经营”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也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常常把它们混淆在一起,经常影响各自的效能。

一般而言,“治理”是政府机构的执政工具,用于整治管理社会活动,“治国理政”就是集中体现政府的意志和法规,规范官员和民众的行为准则。《 荀子`君道》中说;“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为明而私事毁。

而“经营”这个词问世也够早:在《诗 大雅 》和《 诗 小雅 》 中都有 “经营四方”的词句。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经营”归纳为:筹划,规划,设计,营销等商业市场行为。

英语的“治理”是“governnance”,而“经营”的英语表示是“management ”。两者的区别大不相同。“治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经营”则更侧重于灵活性。

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既需要“治理”,更需要“经营”。规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治理”的责任,而如何创造友好,平等,公平的市场营商环境,就需要有“经营”专家来发挥作用了。或许说的再直白一点:“治理”的任务是政治家的职责,而“经营”则是经济家(企业家)的责任了。

是时间好好考虑如何好好“经营”我们的股市,房市,债市,超市,人才市场的时候了。任何简单化的一刀切的做法都不是正确的“经营”。例如有的地方,有的行业采取的简单化的“降薪"."减工资”的做法搞的人心不稳,或有怨气含而不发,这样的“治理”手段不利于企业

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奋斗精神的发挥。真正的“以民为本”的“经营”理念应当得到传承发扬。

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外强挤压”,“内需不足”的双重压力。比任何时刻都需要企业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因为美西方政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对中国“围困万千重”,企图逼中国内部发生裂变,美西方就可以乘虚而入,瓦解中国的复兴斗志,阻止中国的发展之路。对这一点,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在某些产业上,我们要大张旗鼓 高歌猛进,以压倒西风的气势勇敢前进。但是,在一些关键核心产业上,我们需要“蛰伏潜行”,养精蓄锐,不急于冒尖,更不必急于领跑,以免树大招风,成为美西方政客的攻击靶子。真正强大的经济,一定是有所露,有所不露,永远把主动权放在自己的手里。

不久前碰到一位民营企业家,他表示他最欣赏的“经营之道”就是 “偷着乐”是最好的状态,是最高的境界:如果企业掌握独特技术,取得独特突破,不必搞得唯恐天下不知,唯恐对手不知道你的强项和进步,而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追赶,被超越,被嫉妒的对象,压力可想而知。

“韬光养晦”是战略“治理”,“蛰伏潜行”是战术“经营”。运用得当,必助我经济平安过险滩,顺利达彼岸 !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