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改版,但史前史部分有两个大问题

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改版了。

但是史前史部分(七年级),也就是夏商周之前的历史,两个最大的问题没有改。

第一个问题,没有介绍最关键的文化遗址。

在史前史,课本重点介绍的依然是河姆渡半坡两个遗址。几十年没变过。

不是说这俩不重要,而是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比他们更重要,影响力更大的文化遗址。

比如跨湖桥遗址,他们是河姆渡的祖先,比河姆渡早一千年,但是他的陶器比河姆渡更精美,很多东西更发达,课本上说河姆渡开始用漆,实际上跨湖桥已经开始用漆了,跨湖桥还发现了世界最早的独木舟,而且是带船帆的独木舟。

还有裴李岗文化,大约距今8000~7000年这一千年,被很多考古学家称为裴李岗时代。整个时代以裴李岗命名,所以你就知道他的重要性。裴李岗人和东南西北互相交流,把当时中国的各个文化区连成一个整体。被称为最早的中华文化互动圈。鼎这种东西,就是裴李岗人发明的。

中华文明的形成,初始阶段是从裴李岗和周围的互动开始的。但是我们历史课本,裴李岗提都没提。更别说其他的,像湖南的高庙,甘肃大地湾,东北的兴隆洼,以及和河姆渡并列的马家浜等等。

这些统统不提,就提一个河姆渡。这相当于什么,让你介绍中国的大江大河,你说淮河、海河。是,他们是大河,咱还有长江黄河啊,你怎么能不说呢?

课本上,河姆渡之后,详细介绍了半坡遗址。

但是,仰韶时代最辉煌、影响最大是哪个?

庙底沟啊。

既然提半坡,怎么能不提庙底沟呢?

庙底沟是中国史前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

在庙底沟的时代,中原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文化面貌的高度统一,河南,陕西,山西这三省交界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里,人们吃的用的,生活习惯,几乎是一样的。

这一片区域有多大呢?足足地跨十几个省。

而且他们凭借发达的农业,人口迅速增长,向四面八方迁徙扩张,影响范围非常广,从北边的蒙古、东北到长江以南,从山东的海边到青藏高原,全都有发现庙底沟的东西。

三星堆人就是他们的后代,很多西南少数民族也都和他们有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匈奴啊,蛮夷都和我们同源,而庙底沟就提供了这方面的想象力,它从考古学上佐证,司马迁说的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两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发布了基因研究的成果,现在的汉族、藏族、壮侗苗瑶等民族大量的血统来自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古人。你看,考古和基因的结果是一致的。

所以这么重要的文化遗址,课本怎么能不说呢?要是史前时代不提哪也就算了,现在说了却不说最重要的,让我看得很着急啊。

庙底沟还有一个可能和我们有深切联系的点,不过推测的成分居多。大家可以听一听。就是我们叫“中华”,叫“华夏”,这个华怎么来的?因为太古老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而庙底沟呢,彩陶非常发达,他的陶器上使用最多,最典型的纹饰是花瓣纹。中华的华,本义就是花朵。所以有学者就猜测我们这个古老的“华”字是不是来自庙底沟人?

当然这个很难证实的。但是很合理,庙底沟的影响力完全能匹配这个推测。

这是第一点,说话不说重点。

第二点,史前史介绍得太零散不系统。

我们史前的考古发现现在是连续的,系统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本就是点状的给你介绍几个遗址,给你介绍他们的技术到达了什么水平,哇有大房子,哇有陶器,就介绍个这。

但是,我们史前发展的脉络是怎么样的,这些古人是怎么来的,和我们是什么关系,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方面的介绍是非常欠缺的。

就很难让学习历史的孩子们对这个产生感情,他们甚至认识不到这是我们的祖先。

事实上,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史前的一些脉络现在是很明确没有争议的,我上面提到的都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完全可以写在教科书里。

现在考古界的一些专家老师费劲巴拉的在科普,但是他们费姥姥劲儿,也不如在历史课本提几句的科普效果更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