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邓红英:为何说孟反印情绪虽有起伏但不会消失?这要从根上看…

内容提要

独立后的孟加拉国很快走上平衡乃至敌视、抗衡印度的道路,反印情绪公开化和长期化。在2009年人民联盟执政后,印孟关系持续升温,孟加拉国的反印情绪逐渐缓解。然而,在地缘环境、地区格局、双边问题以及国内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孟加拉国反印势力和反印情绪不会退出政治舞台和完全边缘化。

关键词:孟加拉国 印度 反印情绪 孟加拉人民联盟 孟加拉民族主义党

500

2023年板球世界杯决赛,印度输给澳大利亚后,激动欢呼的孟加拉国观众。图源:网络

在孟加拉国的政治生活中,印度举足轻重,“反印”和“亲印”也成为政党和媒体争执不休、彼此攻讦的问题。然而,对于如何定义反印主义(anti-Indianism)或反印情绪(anti-Indiasentiment),孟加拉国国内并无明确和清晰的看法。扎法·索布罕(Zafar Sobhan)试图将孟加拉国反印的对象分为印度大众文化、印度政府以及印孟双边问题,他认为孟加拉国民众不反对印度大众文化,但印度对孟态度、印度士兵边界枪杀行为以及两国之间贸易、河水分配和其他遗留问题,确实招致孟加拉国民众的普遍不满。毋庸置疑,孟加拉国民众对印不满情绪由来已久,只是不同时代的反印侧重点各不相同,不同的政党、团体和个人的反印缘由和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概括而言,孟加拉国的反印情绪指对印度的反对甚至是敌视态度,针对对象是印度政府、团体乃至民众,涉及印度外交政策、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文化等众多领域。其实,独立之初孟加拉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印度为其独立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帮助、外交支持以及经济援助。然而,在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执政后期特别是军政府上台后,孟加拉国逐渐走上了平衡乃至敌视、抗衡印度的道路,反印情绪走向公开化和长期化。然而,独立后的四十多年内,孟加拉国反印情绪一直起伏不定,本文将探究孟加拉国反印情绪发展演变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孟加拉国反印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1947年印巴分治前,今日的孟加拉国的所在地是英属印度殖民地孟加拉省的东部,该地是穆斯林聚居区,但印度教地主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因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殖民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该地穆斯林存在强烈的反印情绪,积极支持巴基斯坦建国和反对印度教。1947年印巴分治后,位于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也卷入了激烈的印巴对抗斗争,印度被巴基斯坦宣传为国家头号敌人,反印情绪在东巴基斯坦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对印度及印度政府的不满与敌视,该地区与印度之间的传统经济联系遭受阻碍,印度出版的孟加拉语书籍报刊等也被停止进口。

1971年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印度的军事支持下于翌年建立孟加拉国。由于印度的鼎力支持,新生国家很快站稳脚跟,两国关系一度极为亲密。然而,在印度政府和商人的影响与作用增长后,孟加拉国国内出现了对穆斯林处于屈从经济地位的广泛担忧。政府过于依赖印度,使得反印情绪滋生,反对力量指责印度恶化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印度制造商和印孟之间的贸易协定被认为对印度而不是对孟加拉国更为有利。而且,印孟两国很快在战后撤军、武器及俘虏处理、陆海边界、河水分配、双边贸易等方面出现矛盾与分歧,因穆吉布政府执行亲印政策,这些矛盾才没有激化。但是,为了避免过于依赖印度和应对国内反对派所言的出卖国家利益的指责,1973年后穆吉布·拉赫曼逐渐拉开了与印度的距离,先是寻求苏联援助,被苏联婉拒后转而争取西方的经济支持,为此还做出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调整。

1975年军事政变后的齐亚政府反对人民联盟以及鼎力支持该党的印度政府,更为亲近巴基斯坦和西方阵营。同年,印度法拉卡(Faraka)大坝修建完成,印孟水资源纠纷加剧,齐亚了解民众的对印不满情绪,借机通过攻击印度来加强自身统治,将在印孟边境设立的自由贸易区说成是印度走私孟加拉国贵重物品到印度的花招,为期25年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友好、合作与和平条约》也被看作是印度强加给穆吉布的。孟加拉国政府还怀疑和指责印度控制和剥夺其主权,而印度庇护、武装和输送孟加拉国持异见者则使双方误解进一步加深。为了突出独立自主地位和维护自身利益,1976年齐亚政府将印孟水资源纠纷诉诸联合国大会,有意将两国矛盾扩大化和国际化。齐亚政府还大力提倡和强化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色彩,突出印孟之间的差异。齐亚政府的对印政策使抨击印度合法化并开创了反印的传统,齐亚被刺后的孟加拉国军政府延续了亲巴基斯坦和敌视印度的外交政策,并进一步将伊斯兰教提升为国教。

冷战后,南亚地区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终结,孟加拉国也重新走上民主道路,但主要政党在对印政策上没有达成一致,一般认为人民联盟亲印而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反印。也就是,人民联盟执政后往往通过对印友好政策来获得政治经济利益和印度的支持,以此巩固和扩大在国内的统治基础。如2009年再次上台的人民联盟政府大力发展印孟合作关系,两国在边界、贸易以及过境交通等问题上达成众多协议。印孟合作有利于孟加拉国经济发展,而经济好转为2014年人民联盟再次赢得选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印孟两国在贸易赤字、港口和交通通道、关税等方面的纠纷没有完全解决,孟加拉国反对派经常指责政府的对印政策,如2010年孟加拉民族主义党领袖卡莉达·齐亚批评哈西娜与印度签署贸易协定是将孟加拉国出卖给印度;2015年6月在与莫迪总理会晤后她再次指出,印度重型车辆免费通过孟加拉国道路是不友好的,并强调:“友好是好的,但没人想要为了友好牺牲自己的利益。友好要确保平等,否则就成了奴役。”总之,在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中,孟加拉国两大政党都有意利用“印度牌”,反印情绪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继续发挥作用。

二、孟加拉国反印情绪长期存在的原因

孟加拉国的反印情绪长期存在,这是印孟两国之间众多的矛盾分歧所致,也与两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亚次大陆独特的地缘环境和政治格局。

(一)

地缘环境和力量格局使孟加拉国对印度心存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孟加拉国的接壤邻国只有印度与缅甸两个国家,其边界总长为4246公里,在西部、北部以及东部与印度接壤的边界有4053公里,与缅甸的共有边界不过193公里。在地理上,印度对孟加拉国构成三面合围之势,使孟加拉国人感觉被印度“锁住”,十分担心被印度控制而失去独立。此外,河流分布情况也是对印度有利而对孟加拉国不利。印孟两国共有57条跨境河流,印度是上游国家,可以便利地控制河水水量,处于下游的孟加拉国则十分被动。

印孟实力差距也加重了孟加拉国的不安全感。据统计数据,2010年孟加拉国国土面积是14.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4亿,国内总收入是1045亿美元,而印度的领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1.7亿,2011年国内总收入是1.848万亿美元。此外,两国在经济规模、科技力量、管理水平、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印孟力量失衡使两国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性相互依赖关系,处于弱势的孟加拉国担心沦为印度的卫星国、被印度控制。

印度的绝对优势和影响力给孟加拉国带来巨大压力,也使其民族国家认同存在问题。历史上孟加拉国曾是印度的一部分,与印度特别是西孟加拉邦在种族、文化以及语言上有着紧密的联系。1947年印巴分治时东孟加拉选择了穆斯林民族主义,1971年又在孟加拉民族主义的作用下走向独立建国。独立之初的穆吉布政府仿效印度,致力于建立一个世俗国家并将之载入宪法,然而,面对印度的优势和影响力,孟加拉国很快出现主权维护和民族认同的问题,不安全感导致孟加拉国多届政府助长反印情绪并推行反印外交政策。齐亚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强调国家的伊斯兰身份和孟加拉国国族主义,将世俗主义从宪法条款中删除,反对将孟加拉国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并列。艾尔沙德政府更加强调国家的伊斯兰色彩,还以法律的形式将伊斯兰教确立为国教。近年来,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孟加拉国也有所发展,人民联盟上台后加大了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打击力度,但并没有实现宗教退出政治生活的世俗化目标。在孟加拉国,国家的伊斯兰身份不仅是一个内部的政教关系问题,还涉及历史上的印穆对立并受印度内部印穆教派斗争的影响。印度学者还认为,只要孟加拉国在构建自身国家身份方面争斗不休,作为影响其身份认同力量的印度就会被间接地描绘为朋友或敌人,双边关系稳定以及地区合作都会遭受影响。

(二)

印孟两国之间存在国家利益纷争

孟加拉国独立前反印情绪即已存在,独立初期印孟友好关系并没有终结这种情绪,国家利益差异导致的双边问题还使两国关系迅速降温,“……重要双边问题处理失败被认为是谢赫·穆克吉政府的问题之一,也被孟加拉国的政治反对派利用。”印孟双边纠纷和矛盾主要包括贸易赤字、河水管理、跨境叛乱分子、过境交通、贩卖人口和非法移民、边界争端,等等。以影响最大的水资源纠纷为例,经过多年的谈判,孟印于1996年签署了一个为期30年的《印孟关于在法拉卡分配恒河水的条约》,两国水纠纷一度缓解。然而,新条约既没有规定解决恒河旱季水资源匮乏的永久方案,也没有应对两国水资源冲突的具体办法,当然不可能全面有效解决两国之间纷繁复杂的水资源争端。2003年,印度政府提出解决国内缺水问题的“河流联网”工程,这对下游孟加拉国的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及民众生计构成巨大威胁,由此印孟水资源纷争再次升温。

贸易问题也是印孟两国的主要矛盾之一。孟加拉国对本国在印孟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极为不满,孟加拉国驻德里高级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孟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对孟加拉国出口商品施加的非关税壁垒造成的,这包括苛刻的测试要求、复杂的统一代码分类、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特殊标识要求等。为了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2011年印度政府允许除了少数敏感产品外的大多数孟加拉国商品免税进入印度市场,但孟加拉国对印贸易逆差还是继续扩大。2013~2014年度孟加拉国对印出口额为48434万美元,进口额为616693万美元,贸易赤字高达568259万美元。

2014~2015年度,孟加拉国对印出口上升为62137万美元,但因进口额增长为645147万美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孟加拉国贸易赤字继续扩大了14751万美元。此外,印孟之间存在大量非法商品贸易,孟加拉国实际贸易赤字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据媒体报道,每年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孟加拉国的商品价值估计超过50亿美元。

对于印孟双边纠纷,孟加拉国一直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但印度坚持自身利益并对达成最终解决方案不太积极,孟加拉国国小力弱、地位被动,根本无法左右局势。双边问题拖延不决阻碍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也刺激和助长了孟加拉国民众的反印情绪。

(三)

在孟加拉国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反印情绪成为政治动员工具

印度在孟加拉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巨大影响,孟加拉国外交官员甚至说,“印度就像是一个孟加拉政党,一举一动都会招致政坛反应。”印度对于孟加拉国并没有真正奉行不干涉邻国内政的政策,而是深深涉入孟加拉国内部事务,如独立之初的孟加拉人民联盟政府亲印并得到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孟加拉人民联盟政府并未牢牢掌控孟加拉国局势,穆吉布·拉赫曼被刺后孟加拉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各派政治势力权力斗争激烈,他们的包括对印政策在内的许多内外政策都存在较大分歧。在孟加拉人民联盟和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成为主要政党后,对抗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此外,在孟加拉国民主处于不太成熟的初期阶段和巩固时期,立足于血缘、宗教以及语言等方面联系的政治动员必定会出现,可以预料的是,源于伊斯兰身份问题的反印情绪会不时出现。

一般认为,以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为首的政治势力是反对乃至敌视印度的。反印势力在执政时期是利用反印情绪来巩固统治和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在野期间则利用印孟矛盾和民众反印情绪来争取选票和攻击孟加拉人民联盟。如在穆罕默德·艾哈沙德和卡莉达·齐亚统治期间,孟加拉国政府延续了反印政策并有意利用民众的反印情绪,“反印主义看来是当权政府转移人们对赤贫、失业、政治不稳定等紧迫问题的注意力的便利工具。”在1996年到2001年孟加拉人民联盟统治期间,以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为首的反对党积极利用反印情绪动员民众反对政府对印政策,指责1996年《印孟关于在法拉卡分配恒河水的条约》是“奴隶交易”,孟加拉民族主义党还动员民众上街抗议并反对印孟发展紧密的贸易和交通联系。21世纪以来,孟加拉国主要政党为争夺权力开展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孟加拉人民联盟推行的对印友好政策经常被反对党指责为向印度出卖国家利益。总之,在孟加拉国政治不稳定和民主不成熟的情况下,主要政党在对印政策方面没有达成一致,反印情绪成为动员民众和争取支持的政治斗争工具。

(四)

印度对孟政策存在大国心态和利己主义问题

印度的对孟政策也招致孟加拉国的不满乃至愤恨心理。首先,印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在南亚地区无可比肩,对周边小国极具优越感,孟加拉国对印度倨傲怠慢的外交态度大为不满。孟加拉国民众认为,以前的印度政府不关注巴基斯坦之外的邻国,对小国实行“大哥”理论,不太重视;印度对孟加拉国以大老板自居使其失去了很多孟加拉国民众的信任。印度外交部部长竭力为其邻国政策辩护,声称印度不是傲慢的“大哥”而是关爱邻国的“兄长”,孟加拉国民众并不接受,表示孟加拉国不需要“大哥”或“兄长”,只需要邻居中的“平等的朋友”。

其次,印度往往从自身安全需要来处理邻国关系和采取外交行动,对孟加拉国的利益不太关注和尊重。孟加拉国外交官不满地指出,“在与印度政府或高级委员会的高官打交道时,我感觉任何保护我们利益的争论常常被他们看作是‘反印’和令人遗憾的。”印度政府不断涉入邻国内部事务,在孟加拉国主要是支持孟加拉人民联盟,这导致孟加拉国一些团体极为不满。如孟加拉民族主义党领导人卡莉达·齐亚抱怨在2014年大选中印度政府偏向和支持孟加拉人民联盟,先是印度外交秘书苏贾塔·辛格公开发言要求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放弃抵制大选,后是在选举后率先承认哈西娜获得选举胜利。印度政府允许大部分孟加拉国商品免税进入印度市场,但2013年印度又对进口的孟加拉国服装征收12.5%的反倾销税。还有人指出,印度的一些援助措施实施起来只是半心半意的,反而刺激孟加拉国对印负面看法进一步增长。

三、近年来孟加拉国反印情绪的缓解及其原因

2009年,孟加拉人民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谢赫·哈西娜再次组建政府。新政府的优先任务是发展经济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在外交政策上则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印度的经济合作。2010年1月,哈西娜访问印度寻求推动两国在联合反恐、水资源利用、海事纠纷解决以及经贸关系等方面的合作。最终,印孟两国达成涉及联合反恐、水利及电力合作等内容的五项协议,印度政府还许诺向孟加拉国提供5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并承诺对从孟加拉国到尼泊尔的铁路过境提供便利,孟加拉国则承诺阻止印度反政府武装利用孟方领土进行活动。哈西娜政府放弃了前任的平衡战略,推行对印倾斜政策,印度予以积极回应,两国在联合反恐、经贸来往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推进。

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孟加拉国民众对印好感上升,反印情绪大为缓解。2014年皮尤中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孟加拉国被调查者表示对印度有好感,只有27%的受访者认为印度是孟加拉国的最大威胁。孟加拉国媒体还对反印政治和反印意识进行反省,“围绕印孟关系动态的炒作往往过头了。我们孟加拉人都有印度躁狂症或印度恐惧症。对于孟加拉国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找一个印度因素,好像我们自己是一个非实体,德里通过一些神秘的拉绳操纵我们的一举一动。这种错误观念影响客观推理和决策。为相邻大国困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小国综合征。然而,我们对德里的关注格外突出。”在2015年莫迪访孟前后,孟加拉国对印好感进一步上升,一些主要媒体呼吁领导人做出正确选择终结反印政治,“现在取决于我们领导人的是,他们是将印度看作恩惠,通过亲近印度推动国家发展,还是依照以前的政治路线行事,将接近印度看作祸根。”孟加拉国两大主要政党还争相向印度示好,孟加拉人民联盟政府官员访印时表示孟加拉国不会容许反印主义存在,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发言人也对外界庄重宣布该党并没有反对印度。

近年来孟加拉国反印情绪明显缓解,哈西娜政府采取对印友好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加拉人民联盟与印度政府特别是国大党政府有着传统友好关系,在意识形态上孟加拉人民联盟主张世俗主义和民主主义,与印度国大党立场接近。在历史上,正是在印度的帮助下,孟加拉国得以独立建国,20世纪70年代初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执政时期两国关系一度十分亲密。在1975年拉赫曼被刺杀后,其女哈西娜得到印度的庇护,在印度生活了六年后才于1981年返回孟加拉国。1996年哈西娜执政后延续了其父的亲印政策,积极推动印孟和解与合作。2009年哈西娜再次上台执政,她将印度看作友好国家和发展机会,积极推动印孟在联合反恐、经贸交往等方面的合作。哈西娜的对印政策有利于维护孟加拉国国家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也使民众从中获益,如印孟跨境电网合作项目从2013年10月向孟输出电力,极大地便利了孟加拉国民众的生活。孟加拉国民众开始接受和支持政府的对印友好合作政策,如法鲁克·萨博罕就指出,为了获得一些关键资源的恰当份额,孟加拉国不得不依赖于印度;孟加拉国在安全上最优先的是与印度接触以减轻一些安全威胁;可以预计,孟加拉国外交政策的努力方向是继续与印度发展更密切的联系。

孟加拉国反印情绪退潮,也与反对派在遭受沉重打击后改变对印政策有关。冷战后孟加拉国恢复了议会民主制并举行了多次大选,但因民主制度不成熟和缺乏互信,败选政党往往指责对手没有公平公正地参与大选,拒绝接受选举结果并举行游行示威或罢工予以抵制,执政党往往采取强力措施进行镇压,国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在2009年和2014年大选中,孟加拉人民联盟均获得胜利,主要反对党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拒绝接受,多次举行全国交通大封锁行动和大罢工抗议选举结果及孟加拉人民联盟政府的有关政策。然而,反对派的抗议活动未能迫使人民联盟政府下台,自身力量还遭受重挫。2010年,哈西娜政府成立“国际战争罪法庭”,对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战争期间犯下屠杀、强奸、抢劫等反人类罪行的“战犯”进行审判,许多伊斯兰大会党高级领导人和一些孟加拉民族主义党领导人因受到指控而被逮捕,有的还被处死。2015年,孟加拉民族主义党领袖卡莉达·齐亚被指控存在贪腐行为,遭受审判和拘捕。鉴于政治斗争的困局和印度在孟的实际影响巨大,孟加拉民族主义党调整了对印政策,不再公开指责印度政府支持孟加拉人民联盟以及孟加拉人民联盟向印度出卖国家利益,提倡印孟两国应该在边界管理、联合反恐、地区合作以及互联互通方面加强合作。2015年6月,在与莫迪总理会谈时,卡莉达还提出希望中期选举中能获得莫迪支持,并向莫迪保证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与伊斯兰大会党的联盟仅限于选举,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差异。

印度政府积极回应哈西娜政府的友好行为,推行重视邻国政策,这都有利于缓解孟加拉国的反印情绪。长期以来,印度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时优先关注的是自身安全利益和地区主导地位,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印度似乎不能或不愿解决自身与地区邻国之间的问题,也不愿意帮助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以及缅甸等国。印度关注的孟加拉国安全威胁主要是孟加拉国非法移民滞留印度、印度东北各邦反政府力量在孟加拉国境内活动、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和基地组织在孟加拉国影响扩大和活动增加等,这些问题长期成为印孟关系发展的掣肘。哈西娜政府外交上优先印孟关系并积极主动地与印度开展安全合作后,印度国大党对解决印孟问题和发展两国关系态度积极,并做出积极回应,两国安全和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与前任政府相比,印度人民党政府更为重视与邻国之间的关系,2014年竞选期间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指责曼莫汉政府的邻国政策,“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没有与印度的邻国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传统盟友之间关系走向冷淡。印度与邻国之间的关系疏远。”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明确指出,“印度渴望一个国家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一个国家的命运是与其邻国相连的。这是我们政府将促进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和合作置于最优先地位的原因。在“邻国第一”政策作用下,莫迪政府与孟加拉国签署关于陆地边界的协议,印度还免除众多孟加拉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的关税,印孟在经济、贸易、投资以及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有利于孟加拉国经济发展并让民众从中获益。可见,印孟政治安全关系好转为经济合作营造了良好氛围,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加深了两国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也使孟加拉国民众对印度的好感上升。

此外,印度政府还意识到,在孟加拉国政治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印度不应卷入孟加拉国的国内斗争,应使印度得到孟加拉国主要政党的接受,为此多次与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党魁卡莉达·齐亚进行会晤和交流。在印度政府伸出橄榄枝后,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也开始调整传统的反印政策,同意与印度政府进行政治交流并开展经贸合作。

四、孟加拉国反印情绪不会退出政治舞台

对于孟加拉国反印情绪的缓解,部分印度学者极为欣喜并大受鼓舞。有人声称,如果印度允许孟加拉国从印度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好处,反印情绪可以被边缘化。但也有学者认为,对印不满和不信任感在孟加拉国根深蒂固,还有人认为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并未放弃反印立场。实际上,导致印孟关系紧张的地缘环境、地区格局、双边问题以及国内政治等因素继续存在,孟加拉国的反印势力和反印情绪并不会退出政治舞台和完全边缘化。

首先,孟加拉国对印不安全感的根源是两国之间失衡的地缘环境和力量格局,随着印度的崛起,这种不平衡局势还会进一步加剧。尽管印度可以通过推动印孟友好与合作来缓解孟加拉国民众的不安和不满,但不可能使孟加拉国反印情绪消失。目前的孟加拉国公共舆论还是认为,印度没有做出也不愿意做出给予孟加拉国足够补偿的让步。

其次,印孟两国间的历史矛盾和现实利益纠纷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印度政府积极回应哈西娜政府的对印政策,并不意味着印度愿意做出更多的让步。2015年6月莫迪政府没有签署提斯塔河水分配协议,也没有提出任何解决印度边防警察在印孟边界枪击孟加拉国平民问题的方案。

再次,孟加拉国反印势力和团体依然存在,反印情绪作为政治工具还会发挥作用。孟加拉国一直存在反印势力,印度学者还指责,一些民族主义的、对主权高度敏感的孟加拉国精英,是通过不合作寻求其政治存在。孟加拉人民联盟政府推行亲印政策并压制国内反印言论,没有彻底消除民众的反印情绪,还激起反对人士更大的不满:“无人有权迫使孟加拉国人不要质疑印度的作用和行动,更不用说将他们看作‘反孟加拉人士’甚至是别的更糟的不受欢迎的人……许多孟加拉国人既不信任印度也不指望在可见的未来从印度获得任何公平交易。在这个背景下,如果没有出现巨大变化,很难阻止孟加拉国人转向‘反印’,将他们称为‘孟加拉国的敌人’和不受欢迎的人都是荒唐的。”在力量遭受重挫后,孟加拉民族主义党有意缓解与印度的关系,但并没有完全倒向印度。2015年6月,卡莉达会见印度总理莫迪后很快发表对印不友好的言论。孟加拉国媒体分析指出,她此前否认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从事反印政治的声明以及她急切向莫迪张开双臂,并没有在印度头脑中留下实际印象,反而使她失去政治信誉并影响反印团体对她的支持。

最后,在不放弃干涉邻国内政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与邻国关系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2014年上台的印度人民党政府更加注重增进与邻国之间的联系,莫迪提出“邻国第一”政策并身体力行遍访周边国家。从目前情况看,印度邻国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增进与邻国之间的政治联系、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以及促进地区一体化,但有学者指出:“无论双边还是地区贸易协议,看来都不能在降低南亚冲突上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在另一方面,与此相反的是,在几乎所有双边关系中都明显出现的国家间政治紧张和冲突阻碍了贸易联系的情况。”其实,南亚邻国的反印情绪很大程度上源于印度实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在访问邻国时莫迪多次公开许诺不会干预邻国内政,这极大地提升了邻国民众对印度的好感。然而,2015年印度以中断印度和尼泊尔边界运输来声援印裔马德西人并对尼泊尔施加压力,同年印度陆军还越境袭击印缅边境附近缅甸境内的两个武装组织。印度干涉邻国内政的行为既损害了莫迪的信誉,也势必激发邻国民众的反印情绪。

总之,印孟关系升温后孟加拉国反印情绪得以缓解,但地缘环境和力量格局导致孟加拉国对印不信任感长期存在,两国间的矛盾纷争以及孟加拉国反印团体与主张继续存在,进一步决定了反印情绪不会退出孟加拉国政治舞台和完全边缘化。

作者简介:邓红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选自《南亚研究》2016年第4期文章,原文标题为《孟加拉国反印情绪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