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貿易中心轉型可用好洪水橋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中国花了几十年积累的全产业链和中国强造就是为了走出去,香港立足自己的情况去分一杯羹得有勇有谋。
今年年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要將香港構建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
後來財爺在其網誌中做了更詳細的解釋,稱近年國際貿易格局轉變,香港要捕捉轉變中的機會,透過設立單一窗口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供應鏈管理、貿易融資、諮詢及人才和企業培訓等,吸引內地生產企業來港設立管理離岸貿易的區域總部。
值得注意的是,5月尾的時候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山東召開了一次企業家和專家座談會,會上唯一受邀的香港代表是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而馮氏集團恰以貿易和供應鏈管理著稱,此舉背後也反映出中央在變局中對香港貿易中心發展的重視。
實際上這20年來,香港傳統的貿易中心功能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
從香港貨物出口目的地的份額看,傳統歐美市場佔比顯著下降。
例如在2003年,本港輸往美國和歐盟的出口佔比分別為18.6%和10.5%,但2023年這兩個數字分別降為6.5%與6.6%。反觀輸往東盟的出口佔比則由2003年的6.1%上升至去年7.9%,東盟也成為繼內地以後的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場。
中資主導「走出去」
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崛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西方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是唯一的窗口和通道。
到八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香港作為貿易中心主要服務的是西方銷售市場,一隻手接收歐美國家的訂單,另一隻手將其外包至中國內地,特別是珠三角一帶地區,從而形成一個以中國內地為生產基地,歐美國家為終端銷售市場的貿易模式。
可是現在整個國際形勢急劇變化,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浪潮興起。
特別是許多發達國家或新興市場提高了在本地銷售的門檻,如果一家企業想打入某個市場進行銷售,就需要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以滿足合規要求。
過去中國作為生產基地,也發生過企業工廠向外轉移的情況。
早在十幾年前,中國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之時,就已經有一批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然而,那時候整個貿易模式和邏輯還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在當時供應鏈管理體系中,仍是歐美零售市場在終端主導,香港作為中間人進行供應鏈管理。
助企業管理供應鏈
現在同樣是生產外移,卻發生了一個深刻的變化,就是主導者變成了中國生產商,他們為了打開對方銷售市場而進行供應鏈外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華為和比亞迪(01211)。
華為的首家海外工廠已經確定落地法國,預計2025年底投產,其實瞄準的就是歐盟市場。
電動汽車公司比亞迪這兩年則是選擇到泰國和匈牙利設生產工廠,實質上想利用這兩個國家分別打開東盟和歐盟的市場。
現在比亞迪還考慮是否到墨西哥設廠,利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打開美國市場,同時應對現在美國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的100%關稅。
雖然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稱將對中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同樣徵收100%關稅,但其中的核心是整個供應鏈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過去歐美買家需要什麼中國就生產什麼,轉變為現在華為、比亞迪等中國生產商為了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外部市場,主動選擇外移生產線,前後兩者是有本質差別的。
在歐美零售市場主導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下,香港承擔的角色是接歐美訂單,然後在中國內地尋找生產廠家,並為產品配備物流運輸至海外,整體是一個需求驅動(demand-driven)的模式。
香港在中間從事整個供應鏈上下游的管理服務。
但現在變成了中國生產商主導,主動向外「走出去」的供應商驅動(supplier-driven)新模式。
因此,財爺提出香港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定位,其實是為了新形勢下幫助中國生產商企業向外「走出去」來進行供應鏈管理服務。
但由於目前香港自身仍處在調整適應新模式的過程中,很多作用還未能真正發揮出來。
希望香港在這方面能更快調整轉變,在當下中國生產商主導的供應鏈管理新模式下,也能像過去那樣發揮重要作用。
貨櫃儲存需求锐減
除了供應鏈模式的深刻變化,近年來電商的快速興起也對香港傳統供應鏈管理構成了挑戰。
譬如類似中國跨境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的模式,基本上就繞開了香港這種過去貿易中的中間商。
Shein借助自身平台整合了從設計師到服裝廠的全產業鏈,利用珠三角為主的上千家中小服裝廠和上百萬服裝工人,實現了接單後按需要快速反應生產,解決了傳統供應鏈周轉慢,多樣化產品生產不足的痛點。
香港作為傳統貿易和供應鏈管理中間商,現在卻遠跟不上內地電商快速發展的腳步。
在現在整個貿易格局和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香港怎麼繼續發揮好平台作用呢?
其中的關鍵是要將中國想「走出去」的生產商以及知名的大型物流、電商公司引入到香港,爭取讓香港成為這些重要公司的平台。
而引入這些新的優質企業需要相應的空間承載,恰好香港政府正在推動洪水橋的新規劃,未來其實可以考慮將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建設與洪水橋發展結合起來。
洪水橋在地理上具有北連深圳灣,西連香港機場的交通優勢,未來可以考慮作為配合香港貿易中心轉型的區域進行謀劃,打造成為支持內地企業「走出去」的供應鏈管理中心。
香港貿發局中國內地總代表鍾永喜在與筆者交流時提出了這個想法,筆者也深以為然。
通過吸引內地有「走出去」需求的企業以及相關的大型電商和物流公司落戶,在洪水橋形成現代「大物流」企業的聚集地。
港府正推動洪水橋新規劃,可考慮結合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建設。
在規劃開發中,應該強化以產業為導向的模式,形成「招商前置,用家主導」的思維。
只要大的產業發展方向不變,就可以允許引入的企業靈活布局土地空間,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去打造市場化的供應鏈管理中心。
特別是在大的地塊,不要再採用傳統「先由政府賣地,發展商建設,最後再招租」的舊模式。而是可以採用園區開發的模式,推動項目直接導入,允許引入的企業根據其實際需求進行規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