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加拿大医疗动态一组
七年前加拿大医疗动态一组
2024-09-08
一、
萌村小萌 发表于 2017-6-21
据Glowbal News报道:加拿大10家著名药品公司承认贿赂医院医生。这些药品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列出了他们付给医院、医生、和健康护理集团数百万美元的贿赂费用,甚至列出了他们为一些医生支付高额国际差旅费的明细。
揭露此事的药物公司包括:
GlaxoSmithKline,
Amgen,
Bristol-Myers Squibb,
Gilead,
Eli Lilly,
Merck,Novartis,
Purdue,
Roche,
AbbVie Corp。
以前还有人把加拿大医疗跟中国作对比,说医院和药物公司不挂钩,不会乱开药,夸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
加拿大统计局所做的2016年工资水平调查,专科医生时薪86.75刀居榜首!拿着这么高的工资,居然还不满足!收钱就算了,能把人治好也行啊。在加拿大看过病的华人朋友想必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断。
根据2016年发布的加拿大医院病人伤害统计报告,2014到2015年两年间,加拿大共有13.8万起医疗事故,17300人身亡。其中150人术后身体内还残留海绵或其他物体。
我住温哥华,也在多伦多和美国待过一段时间。今天看到这条新闻忍无可忍,决定把这些年我看到的被加拿大医疗害惨了的活生生的实例拿出来,让大家看清所谓“免费的先进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医疗”究竟是个什么德行。
1、
2012年,一阿姨长期腿痛,全多伦多的家庭医生私人诊所中医理疗综合医院看了个遍,最后认定要手术。医院给预约了个时间:2014年6月。腿疼等不了两年了,她只好回国,托关系找了医生,两周就手术康复出院了。
2、
某弟兄胰脏癌,医生说,还能活3个月,于是给预约手术-------1年后!这不是等死的节奏吗?亲戚看不下去了,赶紧帮他联系回台湾手术,2个月即康复回来。
3、
一网友急性盲肠炎,半夜拉到医院无人理睬,第2天肠子断了... ...一个弟兄,40岁,肝癌,排队手术,一年后人都死了还没有排到。
4、
一网友装修自家房子(人工太贵不敢请人),把大拇指给剁断了,就连着皮,他迅速把血抹到脸上衣服上,家人问为何,答曰,看着严重医生才会给处理,否则一直等血流干也没人管... ..
的确如此。一牧师的儿子滑雪把膝盖扭到旁边了,痛不欲生,医生看没有血,等吧。躺在床上哭了一晚上,第2天下午才有个胖医生扭着屁股出现了... ...于是这个牧师立刻把父母送回香港了,免得多病的老人被这里的医生耽误。
5、
某友在超市卖肉(清华博士哈),切手,血喷如注,去医院,医生看了一眼,一甩头,说:冲!原来让他到水龙头下面冲。他愤然回家,缠了个创可贴。
如果是感冒发烧咳嗽之类的,医生就一句,回家喝水。试想,如果国内的医生让你回家喝水,你还不跟他急?可在国外,我们就只能乖乖回家喝水。大人倒无所谓,我读硕士时的同学,儿子一岁多,发烧到40度,医生不给开药,就让喝水。她儿子就这么活活烧了一个多礼拜。我是真担心别把孩子脑袋给烧坏了。
6、
有的病不用药不行啊,吃药至少可以减轻症状缓解痛苦加速康复。但老外的身板都是钢板,不用药,全靠挺。中国人就可怜了。
一同学的老公在美国做博士后,她陪读,找不到工作。最后找了个保姆的活(同学是名校MBA哈),13元/小时。后怀孕,因误服药物做了人流,术后感染发炎,高烧不退,医生一直拖延到最后快出人命了才给用抗生素,才算保住了命。目前已回国。未生育。
7、
一土豪的太太,演艺界美女,前几天宫外孕手术,后来一直腹痛,脸色蜡黄,多次去医院检查无果。某夜腹痛哀号不止,土豪又回国忙生意去了,邻居给叫救护车送到这里最大的医院,当天没有医生,第2,3,4天没有检查出问题,第5天,哇!终于查出来了,原来手术没做好,发炎了。后来如何不知道了。
8、
教会的一个姐妹的老公前列腺炎发作,本来一直药物治疗,谁知那天医生心血来潮,兴致所之,非给他做穿刺。穿刺不要紧,要紧的是术后不给消炎药,等其自然痊愈,然后发炎了。本来上周一的手术,打算下周三回国处理生意,结果高烧不退,住院一周,只好把改了几次的机票给退了。
事后,该弟兄心有余悸地说,国外的医生,也就是态度好,要说临床经验,比国内差远了。几年前他女儿在米国怀孕出现一点小状况,也是因为医生缺乏经验,导致一对双胞胎,早产,一个3斤,一个1斤多... ...
老外体格好可以自行痊愈。中国人用抗生素有依赖性,一不用就感染。总之,在国外做手术,自求多福吧。
9、
某友的工作是铲草坪,发生严重花粉过敏,昼夜咳嗽喷嚏,涕泪横流,夜不能寐。家庭医生给开了个处方,差点笑死我——"戴口罩。" 后来另一个弟兄看他可怜,送他点从国内带的抗过敏药物,才算好了。他后来换了工作,在一个超市择菜。此人从澳洲留学后技术移民来的温哥华。
10、
医生的效率如此,护理人员也好不了多少。邻居一个81岁的老太太,在国内曾是医生,孱弱多病,举止缓慢,还要照顾一个老年吃呆的老伴。为了帮儿子还房贷,减轻儿子负担(可怜中国父母心),应聘去一家医院做护工,照顾不能自理的病人。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催人泪下的悲催场景,一个拖拖拉拉的医生,一个颤颤巍巍的护工,一群病病歪歪的患者。。。怎一个惨字了的!
此外,温哥华的医生傲娇的很,动辄宣布医院没有床位了,把病人赶到其他城市。某友想住院生孩子,结果医生说没有床位了去卡尔加里吧。其实这里一年也没几个人生产,每个人占那么大空间... ...
某友补了个牙,做了个牙套,我在国内做过,大约600人民币。她老人家花了1800加元。两个月后,忽然牙套不见了,急的满地找牙,无果。。她不敢声张,怕丈夫骂。结果某日丈夫扫除,在床底下发现牙套,她急中生智,说,哦,我刚掉的,还没来得及捡呢。
一阿姨的儿媳单位有牙医保险----这个东西一般人没有哈----然后去拔了一个歪的门牙,装了个假牙,单位报销60%,她自费部分还1500元。该阿姨问,买个这么大的钻石才多少钱? 结果媳妇好几天没给她好脸色看... ...
巨额医疗费已经超出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之前加拿大抓了个华人牙医,无照非法经营10几年,器械均非一次性。医治过数千人。他的病人说,我们知道他非法行医,但他便宜啊,有执照的我们也看不起啊,看牙又不报销。。。真是说出了人民的心声。
我就始终不明白,补牙为什么不报销?龋齿难道不是病吗?难道他们也知道中国的老话,"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单位同事,华人女,30几岁,停经几年。反复检查最后发现,鼻子和脑子中间的隔膜有个小洞,影响某个神经,导致大姨妈停止。于是手术,从大腿切在一小快肥肉堵住那个洞,大姨妈很快就正常了。但她后来一收到医院帐单,吓的又月经紊乱了---14万刀!
口口急病、癌症等候择期手术,有时要等待半年到一年,但是病情说不准就在此期间有了发展,出现其他并发症,或者良性的恶变了,或者长久等待遭受的心里煎熬使得病上加病,都是后果堪忧的。
口口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如同加拿大人一样慢条斯理、按部就班。有人呼吁改革这种高投入,效率低的医制运作,可是多年来成效甚微,步履依然蹒跚。这个庞大慢转的医疗体制是很难撼动的,老百姓只有常年默认“忍”着。
所以,好好锻炼身体吧,千万别在加拿大生病,你生不起。
本文转载自加西周末
二、
医生也有灰色收入?
萌村小萌 发表于 2017-6-21
在加拿大吃药看病,你有想过自己花的钱都进了谁的口袋吗?尤其是那些需要自己花钱购买的高价药,医生推荐你购买真的只是因为它的疗效好吗?近日,加拿大十家大型制药公司首次自愿披露了他们支付给药剂师以及医生的“辛苦费”,将医药公司和医生间不能说的小秘密半透明化,不料却遭到了更为严厉的抨击....
提出公开信息的Innovative Medicines Canada,是一个拥有50余家制药公司的贸易集团,但是最终只有10家制药公司愿意自爆与医生及药剂师间的交易信息,其中四家公开了2016年全年的信息,五家公开了半年的的信息,一家公开了3个月的信息。
但是这次公开的信息中只有这些公司在一定时间内,支付给医生及药剂师的金额数量,但并没有明确支付这些钱的理由,所以大家也只能知道两方的交易的大概信息。
被批只是公关手段
这份数据对于那些想要加拿大医药行业更加透明化的人来说是非常失望的。达尔豪斯大学卫生法学院院长Matthew Herder称这份数据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而更像是制药公司的一个公关手段,并没有对透明性起到很大帮助。
而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医生在收到超过$10刀的款项后,都需要在一个公众都可以搜索的网站上进行自我披露,即使是参加学术论坛所报销的食宿费,都需要注明。法国、葡萄牙,丹麦等欧洲国家都有类似法律,而加拿大还远远落后。
那么医药公司和医生间的金钱交易,到底都有些什么呢?加拿大媒体CBC总结了7大可能的交易原因:
1、医疗科研赞助
2、参与临床试验的经费
3、请医生参加座谈会的餐旅费
4、医学专业问题咨询费
5、付钱让医生表达“专业意见”,以获得更多政府的制药业拨款
6、请医生参加会议的酬金
7、制药咨询委员会会费
作为病患,是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和制药公司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利益关系的,这对于加拿大人是否能够得到公正的治疗和可负担的药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十大制药公司这次所公开的信息:
四家公司公开了2016年全年支付给医疗专业人士的总金额
Merck: $7,071,379.
Roche: $6,141,349.
Purdue: $2,060,000.
GSK: $942,864.
另五家公司公开了2016年7月至12月间支付给医疗专业人士的总金额:
AbbVie: $4,104,000.
Novartis: $3,645,026.
Amgen: $2,365,000.
Bristol-Myers Squibb: $1,388,187.
Gilead: $539,761.
Eli Lilly公开了2016年10月至12月间支付给医疗专业人士的总金额:$1,197,926.
本文转载自加拿大乐活网
三、
加拿大医疗事故调查:15起事故永不该发生
世界日报 |2015-09-19
在一份18日公布的加拿大医疗事故调查报告中,列举医生开刀开错人或者开错部位、纱布留在病人体内、为病人移植错肌肉、卵子、精子或者血液制品等15项永远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
一项昨天公布的报告,列举了15项永远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
由安省医疗品质组织(Health Quality Ontario)和加拿大病人安全研究院(Canadian Patient Safety Institute)公布的题为“加拿大医院永远不该发生的事故”(Never Events for Hospital Care in Canada)报告,旨在防止发生可能导致病人死亡、遭到严重伤害而又完全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报告作者说,这项报告不是要责备任何人,也不是想让任何人蒙羞,而是敦促有关各方行动起来,避免发生这样的医疗事故。
这份调查报告列举的医疗事故有:
标错组织标本或两名病人同名同姓,造成医生开刀开错部位或开错病人。
为病人移植错误的肌肉组织、器官、卵子、精子或者血液制品。
手术结束后,将纱布或者吸血用的纱巾等异物留在病人体内。
手术器械或设备未按规定程序消毒。
未询问病人的过敏及药物过敏史,或未使用防止过敏的药物。
用药方式失当,如以错误的方式施行化疗。
四、
我真是崩溃了 从耳屎谈到加拿大医疗制度
明报 |2012-09-09
近几天,左耳不知不觉闭塞了,同时一碰耳朵就疼。根据我在国内从医十五年的经验,最大的可能是耵聍栓塞。
说白了,就是结成硬性颗粒的耳屎堵住了耳道。如果是在国内,去医院挂个耳鼻喉科的号,通常前后一个小时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我现在是在加拿大,到医院去是找不到专科医生的。
我得首先打电话预约家庭医生,然后再由家庭医生替我预约专科医生,一般最快也要几天后才能见到专科医生。
经过专科医生检查确诊后,运气好也许当场能取出我的耳屎,也许会约我某日再来做手术。一想到这坨耳屎即将弄出那麽大的动静,我就望而却步了。
幸好,今天上午我媳妇在家翻箱倒柜扒出一只几年前买的掏耳勺,用上它我足不出户就把问题解决了。当一颗花生米大的深褐色耳屎被我撬出来时,那种赫然开朗的感觉真是爽啊!耳痛和耳塞的感觉骤然消弭,既免去了自己耗时费力的麻烦,又节约了纳税人贡献的资源。
这些年来像耵聍栓塞一样的小病,我是坚决不去找医生的,因为加拿大的医疗体制让我时时觉得那简直是个慢得出奇的郎中!慢倒也罢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荒唐。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吧:
2004年的某天,我那个八岁的儿子不知被谁从背后推了一掌摔倒了,把一颗新换的门牙给磕断了!
讲句大实话,那种心痛的程度是我以往几乎没有过的,虽然曾经在医院工作时见过许多各样的伤者。我忍着悲痛说了一句话安慰哭泣着的孩子他妈:「还是感谢上帝吧,伤的不是眼球。」
我们送儿子去了北约克总医院的急诊科,当时大约是六点多钟。等了十几分钟后值班护士接待了我们,她看了看带来的那颗断牙,让儿子张了张口,测血压、量体温后就写了张简单的病历,然后安排我们在外大厅轮候区坐等。在焦虑的心情下,我们度过了漫长的两个小时左右。
当听到有人叫儿子名字的时候,我们好像盼来了救星,以为是医院打电话请来了牙医为儿子做紧急处理。
结果我们被另一护士引到一个分成很多小间的诊疗区,该区的走廊的长椅上也坐着一长条候诊的人龙,我们仨就再把它延长了一些。又是两小时过去了,悲痛的我们早已失去了该有的饥饿感,甚至连口渴都忘记了,人也开始有点疲惫、虚弱和麻木了。
当儿子第二次被叫到名字时,我好像是拖着步子、有气无力地走进不知是几号诊疗间,眼里看到的日光灯好像周围长了白乎乎的毛。
在这离奇的第三轮等候中,有位高大的青年男护士例行公事地为儿子做了身体各部位检查,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当他得知儿子曾经两次做过疝气手术时,他好奇地问:「你们说有两次手术,可我为什麽只看到一个切口瘢痕?。」
我面无表情地告诉他:「没有留下瘢痕的手术是中国一个大城市的儿童医院做的,他们有特殊的缝合方法。有瘢痕的这一刀是贵院两年前开的!」看得出,这位男护士流露出感到意外的神色。
谢天谢地,四十分钟过后,终于有一位中年男医生模样的人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他显得很忙,简短地问了两句,没有再多说一句话,掏出笔来在一张便签上快速地写下了几行英文,递给我们,然后让随后进来的男护士回答我们不清楚的地方。
从医生进来到他匆匆离去不到五分钟,我们甚至还未来得及看清他长的是啥模样。
男护士把医生的意思转告我们:「今晚没有任何处理,你们带来的断牙也早过了修复期。明天你们就按这位医生推荐的牙医姓名、电话号码联系这家诊所吧。」
急火攻心之下,我们问了句让对方莫名其妙的问题:「是免费的吗?」当得知一切费用自理时,我感到这几个小时的傻等简直就是被愚弄了。
「花钱的事我还用得着你推荐?!」我当场撕毁了那张五小时等来的便签,并把它扔进了垃圾桶。我很想找医院的上上下下各色人等理论一番,但那天我已没有力气了,以致于没有愤怒之火升起的馀地。
况且,这几个小时的损失与儿子断掉新门牙相比还真是个鸡毛蒜皮。总之,那天我们一家人是神情黯然地离开了北约克医院,那是我一生中最有修养的一天。但那也是个假象:因为悲哀抑制了愤怒。
现在,我又回想起一九九九年发生在多伦多一家医院的惨案:
一个黑人父亲带着儿子看急诊,因不满医生慢悠悠地工作态度,愤然拔出一把玩具枪把一位医生给挟持了,逼着医生去看他儿子的病。
警察赶来后,没有做多少「思想工作」就把这位一时因愤怒失去理智的父亲给枪杀了。
那时候,我对这位被警察杀害的父亲并没有太多的同情,不是有句话叫做「上帝让人灭亡,必先让人疯狂」吗?经过我一家在北约克总医院看急诊的这段经历后,我开始越来越惋惜这位黑人的丧命,并认为剥夺他生命的不仅是警察,还有加拿大的低效率的医疗体制,以及他本人的比我更加低下的情商!
五、
加拿大医疗引众怒 发现癌症后11个月才通知患者
加通社 |2016-05-24
很多移民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在没来加拿大之前,听很多人赞扬加拿大的医疗不仅好,还免费;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仅等候时间长,有些医生水平还不靠谱。很多人移民之后发现要治病还是回中国好,或者南下去美国治病。
对于很多病人来说,漫长的等候时间和不靠谱的医生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BC医院X光发现癌肿后11个月才通知患者
发现癌症后能否得到及时的治疗是能否战胜癌症的关键,但发生在一位温哥华妇女身上的事情却让人不得不摇头叹息。
@ 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Erica Johnson报道说,温哥华总医院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通知今年63岁的Jenny Reiderman她在11个月前拍摄的胸部X光照片显示其肺叶上有疑似肿瘤。
结果是Jenny Reiderman不但错过了早期治疗肺癌的机会,而且等她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时发现其肺癌已经转移到淋巴结。Jenny Reiderman跟记者说,她想继续活下去,但现在不知道是否能够活到她64岁的生日。
Jenny Reiderman对于医院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通知她这么严重的病情感到非常郁闷,要求温哥华总医院做出解释。
温哥华总医院急诊室当时为詹妮看病的H. Lindsay医生说她虽然对细节记不清了,但Jenny Reiderman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她只好尝试给Jenny Reiderman打过几次电话,但由于涉及个人隐私,所以在Jenny Reiderman本人没有接听电话的情况下,她没有留言;在拍胸透X光之后9个月,H. Lindsay医生写信通知Jenny Reiderman她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这封信用了2个月的时间才到了Jenny Reiderman手中。
Jenny Reiderman和其朋友都无法认可温哥华总医院的解释,温哥华总医院拒绝让H. Lindsay医生接受记者采访。
@ 花了160元 准妈们竟被诊所同一张胎儿超声图像耍了
安省南部Ajax镇一家诊所近日饱受诟病,因为这家诊所竟然用同一张3D超声波胎儿照片糊弄了一大群准妈妈。花了钱却并没有得到自己孩子的真实记录,这种事确实挺让人糟心。
最初发现事有蹊跷的一位准妈妈名叫Jennifer Cusimano,她于5月3日到Ajax一家名为BabyView的诊所进行检查,当时花了诊所收了她160元,包括拍两张3D超声波图像、胎儿性别检查和胎儿心跳记录三项消费。
回到家后,她在社交网站的一个妈妈群里跟其他妈妈们交流时,有人晒出了自己的胎儿超声波照片,然后大家提议各位妈妈都能分享一下自己拍摄的影像,所以Cusimano也就晒出了自己去诊所拍下的照片。
很快她便觉得哪里不对,原来有位妈妈发布的扫描照片跟她的看上去一模一样,照片上显示的线条、阴影、凹凸部门根本没什么区别。后来,陆陆续续已有13位准妈妈都跟Cusimano说了同样的情况。
一大群妈妈对涉事诊所进行了投诉,而声称是BabyView诊所负责人之一的Adeel Adeel Mir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他认为可能是超声扫描仪传输数据到电脑时出现了故障,导致电脑调用并打印了以前存储的老照片,才使得这么多准妈妈们收到了同样的图像照片。
不过,他表态称,诊所会对此次意外负责,将给所有收到错误照片的准妈妈们安排新的3D超声波检查,或者妈妈们可以选择当时消费一半的退款。
而针对诊所这样的答复,准妈妈Cusimano并不满意。虽然诊所已给她安排了新的检查,但她并不打算去,因为这件事已经让她对这家诊所丧失信任。自打有了宝宝后,她整晚睡不着觉,内心非常焦虑,想不到诊所竟然能对孕妇家庭作出这样不可理喻的事,而且竟然打着技术故障的幌子。
目前,Durham警方已接到众多妈妈们的投诉,并已对涉案诊所展开调查。
@ 候医时间过长已成加拿大医疗业毒瘤
除了不时爆出的医生素质不过关事件之外,候医时间过长也是加拿大医疗系统的一个毒瘤。
根据加拿大健康信息研究所(CIHI)公布的一项调查,在加拿大不论是普通治疗还是专科治疗,等待时间都要长过英美法德等十个发达国家。超过一半的加拿大人在见到医生或护士之前要等2天或更长,将近三分之一的加拿大人要等6天或更长。
这项在2014年进行的调查对象是55岁以上的患者,调查范围包括11个国家: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法国、挪威、新西兰、荷兰、英国、瑞典 和瑞士。有5300多加拿大人参加了调查。
在这些加拿大人当中,有25%表示为专家门诊等候过两个月以上。52%表示在周末和晚上看病难,37%表示他们曾经不得不去急诊室看本应由家庭医生看的病。
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