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才有家!青年们的家国情怀怎么安放

领导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更不能培育出那些“长着中国脸,却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领导对教育的关切,实则是对江山社稷安危的忧虑。领导多次强调教育要立德树人,如今更是忧心:我们的后代是否会出现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

培养高质量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虽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更关键的在于社会和政治环境。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每次重大激荡的背后皆有其因。受环境影响,当下年轻人身上有一些思想苗头令人担忧:自我意识强烈,思想独立开放,不喜过多干涉,常怀“我的一亩三分地,我作主”“舍我其谁”的心态。这不仅给教育提出重大拷问——如何培养具有中国脸、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给社会带来巨大拷问——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出现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这难道不值得担忧吗?

家国情感需要培育,古代通过“家国同构”体制来培养国民家国情怀。社会政治结构与儒家“三纲五常”将国家与家庭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如今呢?改革前,用人较为注重政治考量;改革后,用人强调年轻化、知识化,似乎与家国情怀关系不大,以至于裸官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对叛徒、卖国行为也未引起足够重视。

许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思想“开放”,要自由,独立,对个人自由过多干涉是触犯人权,国家离自己太远。把美国思想当作榜样。殊不知,美国通过民主选举、感恩、祷告等仪式,将家国情怀灌输进每一个美国公民的意识里。没有亲密接触,哪来对国家的认同?没有家国情怀,怎么爱国,爱人民?

领导的忧虑,实乃中国最大的隐忧。要改变这一社会现状,仅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只能传道授业解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培育人民的家国情怀,关键在于依托社会、政治的“家国同构”机制,改变人文环境,提高认同感。要建立荣辱与共的社会认同体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教育引导、制度保障、文化建设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措施,营造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环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