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至今我都分不清兔狲屎和赤狐屎……
食肉动物,位于食物链的顶端,通过控制猎物种群来维持生态平衡。它们的存在无疑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张掖的食肉动物也就成了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经过在张掖几年的调查,我们收获到不少关于食肉动物的信息,张掖拥有六种猫科动物:兔狲、亚洲野猫、豹猫、荒漠猫、猞猁、雪豹,去年青峰已经详尽地盘过一遍:《中国六种小猫,这座古城凑齐了四种!》
今年我们在群里讨论红外影像时,话题转到了犬科动物上,一细数我们才发现,中国共有8种野生犬科动物,而张掖竟然拥有其中的5种。除去仅分布于藏南的亚洲胡狼和孟加拉狐,只差一种貉,就能集齐所有国产犬科动物了。
没想到,张掖竟是个隐藏的“犬科热土”,那就让我来回忆一下,我们与这些动物有什么相遇的故事吧。
《中国兽类名录(2021年版)》
1
赤狐
赤狐是我们荒漠调查的影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犬科动物。
赤狐也就是许多人口中的“狐狸”,能适应森林、草原、荒漠、高山、丘陵、平原、农田、城市等多种多样的环境,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
与兔狲非常类似,荒漠里的赤狐也会利用洞穴来藏身。赤狐居于土穴、树洞或者其它动物的废弃洞穴,北方赤狐一般利用獾洞,有时会把獾洞扩大“装修”,有时甚至和獾共用一个洞。这也与我们在野外的观察相符。
刚出洞口的赤狐
在野外进行兔狲调查时,收集粪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粪便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兔狲的食性。然而,赤狐的粪便与兔狲的粪便极其相似,常常让我们在采集时难以分辨到底是谁的“杰作”。为确保数据完整,我们往往只能将两者的粪便一并采集,事后再进行详细分析。
根据我们已采集的粪便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兔狲的主要食物包括子午沙鼠与毛腿沙鸡,而赤狐的食谱则更为多样,主要包括毛腿沙鸡、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和沙蜥。在两者的食物组成中,鼠类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兔狲和赤狐在调控鼠类种群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维持着这一脆弱生态系统的平衡。
红外相机记录的罕见一幕——赤狐叼起一只虎鼬
2
沙狐
清代阮葵生在《茶馀客话》中提到,“狐之族七。蒙古产者二:毛黄而长,曰草狐。短而黄舌,曰沙狐”。然而,到了现代,虽然沙狐和赤狐同为狐属成员,但沙狐的分布相对狭窄,又少了藏狐那种自带“表情包”的魔性魅力,综合来看,沙狐的知名度显然不及赤狐和藏狐。
沙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的荒漠草原和半荒漠地带。根据我们在张掖的红外相机记录,沙狐似乎更偏爱临泽沙化区等沙质环境,而赤狐的活动范围则更为广泛。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观察赤狐的人来说,沙狐独特的气质一眼便能辨认出来。但对于不熟悉的人而言,最可靠的辨别方法莫过于沙狐尾尖的黑色特征,而赤狐的尾尖则是白色。
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在张掖仅记录到沙狐寥寥几次的出现。张掖的沙狐到底如何生活,它们的数量如何,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3
狼
与狼的相遇,还得追溯到年初。我们在张掖的“眼线”——平山湖乡的朱大姐,一直是我们获取本地信息的重要来源。朱大姐家的经济来源是养殖骆驼和驴,今年初,偶然间她提到家里的骆驼接连被咬死,而且被害的都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骆驼。
朱大姐认为这是狼所为,但我们一直没能拍摄到狼的身影,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是狼还是其他动物对骆驼下了毒手。尽管如此,这个线索在我们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这里或许真的有狼。
猫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拍到的狼
直到4月,当我们回收红外相机、检查数据时,突然发现一条不熟悉的大尾巴从屏幕前划过。我们将画面前进了几帧,一个半隐在镜头中的侧脸逐渐显现,那标志性的轮廓告诉我们——这就是一只狼!终于,我们找到了这里存在狼的确凿影像证据!
在张掖,狼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祁连山地区,这是我们在北部荒漠地区的首次记录,这只狼到底是自北边的内蒙古跨越巴丹吉林沙漠而来,还是沿靠近荒漠边缘的东大山进入荒漠,尚且是未解之谜。
介绍完北部荒漠的三种犬科动物,目光需要转向南部的祁连山,在这里,生活着张掖另外两种犬科动物,它们与这片苍茫的山川融为一体,延续着古老而神秘的生命故事。
4
藏狐
藏狐憨厚的大方脸让它们被称为“高原表情包”,在祁连山的高原草甸、高山草原,还是在荒漠草原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青海门源的藏狐 ©大猫
荒漠地带的赤狐主要以鼠类为食。赤狐适应了这里的干旱环境,利用其灵敏的嗅觉和快速的奔跑,捕捉这些小型啮齿动物。
随着生态系统构成的变化,食草动物种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了藏狐和其他食肉动物的食谱。在海拔更高的高原地带,鼠兔成为了最常见的小型食草动物。藏狐作为高原的原住民,主要以这些鼠兔为食。它们宽大的脸盘、低矮的体型和隐秘的捕猎方式,使它们在高原环境中如鱼得水。
甘茨州的藏狐叼着一堆鼠兔 ©大猫
适应环境的差异,使得这两种食肉动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5
豺
豺曾经是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顶级食肉动物,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栖息地的破坏,豺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如今它们已经从75%的历史分布区消失,只在中国西部的几个省区中依稀可见。
祁连山地区的豺,尤其是在祁连山西段,甘肃盐池湾保护区一带的豺,已成为仅存的北方豺群之一。这片跨越甘青两省的广袤山脉,不仅是豺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它们最后的避难所。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豺 ©猫盟
北方豺与它们在南方的亲戚相比,更加粗壮而耐寒。豺群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协同作战捕猎,能够捕杀大型有蹄类。
然而,这些北方豺的命运仍然悬而未决。在栖息地不断缩小、人类活动逐渐侵蚀的背景下,它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保护祁连山的豺群,不仅是在挽救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更是在守护这片土地上原始的自然秩序。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管理局张掖分局管护人员拍摄到的豺群
在张掖的辽阔土地上,犬科动物的足迹跨越高原与荒漠,捕食着各自不同的猎物,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平衡。每一次潜伏、每一声低吼,都是它们与自然的默契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跳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