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十二问

500

       我本来把这篇文章叫“基础经济学原理”,因为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正本清源。有一定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人都应该知道,现在的经济学其实处在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状态,只能算是一门学科,完全谈不上科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建立在“效用”这个唯心主义概念上,基本可以算做神学。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基本原理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其剩余价值理论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机制,但这个理论体系也确实不完备,主要表现就是与现实中我们切身体验的以货币为媒介运转的市场没有建立起数量上关系,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实现有现实意义的量化(这个问题被西方经济学拿来攻击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经济学科发展的脉络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无论学习什么,一定要先学史,这很重要,所以先推荐一本书《经济学说史》(姚开建主编,人大出版社)。

       经济学说发端很早,世界各地都有早期的一些经济学说,咱们中国古代的管仲、陶朱公、商鞅等等都算是重要的经济学者(比现在所谓的经济学家强太多),但经济学说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应该是到17世纪中叶的事了。

       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代表是英国的配第(Petty1623-1687,提出劳动价值论,探讨“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市场价格”)、洛克、诺思、休谟、斯图亚特等,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Boisguilbert1646-1714,强调货币并不是财富)、坎蒂隆等,这个时期基本坚持“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的观点。法国出了个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使用价值才是真正的财富,并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价格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佬当然是大家熟悉的亚当·斯密,还有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内容涉及分工、货币和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经济自由主义与国际贸易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核心。直到到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劳动价值论都是经济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但劳动价值论的量化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李嘉图还努力寻找过“不变的价值尺度”,但没有成功。

       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是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马克思为主要代表的一派坚持政治经济原则,坚持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研究经济问题,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以萨伊为代表的一派则坚定地反对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效用价值论。可以说,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野,也是科学与神学的分野。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大派,两派的后来学者谁也不服谁,谁都能给对方的理论找到命门。

       从学科发展繁荣程度来看,西方经济学无疑更强,以致于今天变成了所谓的主流经济学,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英美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用发展成就(或许说掠夺成果更合适)背书的结果,而非经济理论指导的结果。但我要说的是,即便到今天,西方经济学也不是科学,而是神学,完全发展成一种基于“效用”(或“边际效用”)这一主观唯心概念的数理逻辑体系。完成这一“伟大革命”(狗屁不是)的三个主要代表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即所谓的“边际三杰”。从这边际三X开始,西方经济学就正式抛弃劳动价值论,走上了神学道路,开始了资产阶级的布道事业,并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布道者,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马歇尔(发展为所谓的微观经济学)、维克塞尔、米塞斯、哈耶克、熊彼特、凯恩斯(发展为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罗宾逊、加尔布雷思、弗里德曼、拉弗、布坎南、科斯等等。这些人里影响比较大的是凯恩斯,他的学说被叫做革命,但事实上他只是对神学道路上的微观经济学做了一些纠偏,就是间接承认并引用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理论,熊彼特、罗宾逊、加尔布雷思也进行了一些反思,其他人嘛,就只能用断水流大师兄的名言评价了。

二、西方经济学为什么是神学?

       西方经济学也被叫做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为什么这么叫?这可不仅仅是骂战之词,而是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建构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它从数学里找来“求导”这个工具,提出“边际”概念,用大量的数理逻辑推导掩盖其神学本质,装模作样地号称科学。西方经济学为什么抛弃劳动价值论呢?一方面劳动价值论确实无法解决量化问题,“劳动时间”这个量化工具用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机制问题不大,但要分析现实经济确实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劳动价值论是对资本主义合法性最根本的瓦解,既然是劳动创造了价值,那资本求取巨额利润就不合法了,剥削掠夺就实锤了。因此从边际三X开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就选择了绕道走,开始抛弃劳动价值论,把资本主义“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直接接受货币这个既有现实事物(不问货币到底是什么),并以效用这个唯心主义概念为基础分析经济问题,结果就是西方经济学离科学越来越远了,除了能骗钱外屁用没有,哪个国家用西方经济学指导经济就完蛋了。跟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有得一拼,而历史会狠狠打脸那些认为历史终结的人。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

       推荐一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人社第二版)。看这本教材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说得太他妈的好了,这就是真理啊,这就是科学啊。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能有效地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当然,这个理论具体怎么指导的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但先看百度复制来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并根据对规律性的认识,提出改革生产关系的方向,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无论是苏联早期的高速发展,还是中国在波折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以国家力量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结果。而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的人民性,即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也必须由劳动人民共享,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斯密到李嘉图的其他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区别;坚持这个核心再调整生产关系就能取得非凡成就,相反则会面临困难甚至失败。苏联的解体可以说也是从精英抛弃这个一核心开始的,而中国的几次调整却始终是坚持人民性的。反面例子就是欧美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集大成者美国)的不可逆转的衰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就很好理解,因为资本主义的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这个逻辑下,经济主体就只关心能不能来钱快、来钱多,那管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因此经济活动也就朝着利润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向发展,所以产业空心化和经济金融化就是必然的,甚至在国家约束力削弱后,偷工减料也是常态,如波音。

四、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目前还不是科学?

       学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会折服于其坚实的逻辑,但细想又感觉还是差点儿意思,即这些理论跟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对象(货币、商品、工资、收入、股票、金融等等)好像没多大关系,感觉这个理论只是一些政治原则,指导经济发展方向可以,但生活中用不着啊。这也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切入口,也是我们国内一些经济学者放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由头。老实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确实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即劳动价值论的量化问题——我们生活中商品交易都用货币按市场价格进行的,劳动价值与市场价格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马克思是用“劳动时间”进行量化分析,而“劳动时间”这个量化工具,用于剩余价值分析是可用的,但引入现实经济分析就存在很多不便之处,最典型的问题是这是个抽象的概念,缺乏客观具体的约束条件,无法建立起劳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无法完成劳动价值论从原理向数量分析的转变。因此在不断数理化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攻击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边缘化的遗憾现状。这也就是我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但还不是科学的原因。

五、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价值”是经济学要成为科学必须坚持的公理?

       劳动创造价值,这是经济学要想成为科学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公理。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劳动”和“价值”需要厘清,否则后面的讨论没有意义,同时读者如果不认可我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以下内容也不用看(讨论要有共同认可的前提,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马克思是用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来说明劳动的属性,其中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马克思对抽象劳动的定义是科学的、准确的。类比地,我们可参考物理学对“质量”的定义。马克思对具体劳动的定义则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把具体劳动限制在了“生产”这个狭义范围内了。事实上,大量脑力劳动,比如组织管理、艺术创作等等都应该是劳动范畴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修正了这个概念,见上面推荐的教材)。同样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最关心的资本家从事的资本管理也是一种劳动(资本主义的问题是资本家窃取了超出其劳动所得的财富,这里就涉及资本所有权的问题,我们后面细说)。当然也可以广义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就是我们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生产,不管其生产物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至此,我想没有人会对“劳动是什么”还不理解了吧。

       再说“价值”。马克思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个结论也是有时代局限性的。我认为,价值应该区分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即只要付出劳动,不管其劳动产出是什么、是好是坏,这个劳动产出的事物就具有了经济价值,比如原始人采摘的野果,摘不摘野果都在那儿,都不具有经济价值,因为没有赋予劳动,当且仅当原始人走到树下(劳动)爬上去(劳动)把它摘下来时,野果才被赋予了经济价值,而这些野果里有大有小、有酸有甜,但无论如何它们的经济价值是相同的,每一颗的经济价值就是原始人付出的劳动总量除以野果数量。我之所以用原始人摘野果举例了,是想告诉大家:物品的经济价值量并不以交易为前提,而是在物品被“生产”出来时就被固定下来了。当原始人将摘下的野果兜回(劳动)山洞后,野果的经济价值也相应有了增加,如果野果被保存(劳动)了10天,野果的经济价值又有所增加。

       而社会价值,它是劳动产出在人类社会中被需要的程度(这是一个受主观认识影响的概念,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它不同于使用价值,它的范围更加宽泛,使用价值只是其中一类,它甚至可以是负的。举个例子,某种药物,它专用于治疗某种疾病,而这种疾病的患病人群很小,那么这种药的社会价值就比较小,但是某天研究人员突然发现它能治疗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比如说痔疮,那么它的社会价值一下就变大了;如果某天研究人员又突然发现这种药会致癌,那么它的社会价值就一下就变成了一个绝对值更大的负值。再举一例,某人烧陶瓷碗,一炉烧了10个,那么这10个陶瓷碗的经济价值是相同的,都是该人劳动的十分之一,但是出炉时发现5个碗有裂报废了,那么是不是这5个废碗就没有经济价值了呢?不是,这5个废碗的经济价值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社会价值;当然,烧碗人可能会把5个废碗上付出的劳动摊到成功的5个好碗上,但这是经济行为的概念了,不影响价值形成机制。

       此处再三强调:目前我们的讨论不涉及交易和价格,不涉及交易和价格,不涉及交易和价格

       为了说明只有劳动才创造(经济)价值,我们来做个思想实验:假如地球上唯一地生活着一个掌握我们现代所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术且只要吃饭就永远不会死的人,没人跟他争,整个地球的所有权都是他的,那么他想拥有财富他应该怎么做?答案其实很明显,因为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供他剥削,他就只能用他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他希望得到的财富,比如一幢别墅、一个泳池、一个电脑,但他最需要的可能是一碗饭,但无论要什么他都只能自己一天一天地去手搓,就像荒野求生的那些人一样。劳动创造(经济)价值,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特别害怕但是真理的经济学基本公理,因为这个公理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即资本家拥有的巨额财富只能通过剥削获得,而不是资本或资本家创造的。

六、劳动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到底该怎么度量?

       王婆卖个瓜。这就涉及到本人的研究成果了,目前来说是此项研究前无古人,因为我找到了一个物质的、客观的、可量化的、不变的劳动价值尺度——劳动基能,即用一个人类个体一天应该摄取的能量值(国际单位,焦耳)定义一个标准常数,作为量化经济的最小值,亦即劳动的最小量化单位。如一堆土,1个人用3天时间把它烧成100块砖,那么在不考虑烧火材料问题时,这100块砖的经济价值就是3个劳动基能,每块砖的经济价值为0.03个劳动基能。事实上,最常用的是“经济价值增量”的概念,因为劳动产品很少像原始人采摘野果那样一次劳动就完成。

       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食物摄取的基础上,人只有吃饱饭才能劳动,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所以饭是劳动的物质前提,推而广之,粮食是财富的物质基础,粮食产量决定了财富的上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之一。有了粮食还得有人干活啊,这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约束条件——劳动力人口规模。全球每天的经济增量是个有限值,且理想状态下这个值相当于能养活35亿人。

       我把用劳动基能量化的粮食产量叫做经济体量,劳动力人口数在总人口数中的占比叫做劳动力密度,体积乘以密度等于质量,我把经济体量和劳动力密度的乘积叫做经济质量,而经济质量就是劳动创造的财富。这就是我常用的公式“钱=粮食×劳动”的真正意义。

       这个不好理解就还是举例子。假如我有供1个人进行正常劳动300天所需的粮食,把它分成300份;我要盖一栋房子,假如由我独自盖,需要300天,其中50天用来炼铁、50天用来把铁铸成钢筋、50天用来烧砖、50天用来做水泥、50天用来建房、50天用来装修,这样正好在吃完300份粮食后盖好房子,那么就可以说这栋盖好的房子的价值是300份粮食;假如我把这300份粮食分给和我完全一样的300人,其中50人是炼铁的、50人是把铁铸成钢筋的、50人是烧砖的、50人是做水泥的、50人是来建房的、50人是装修的,让他们帮我建房,那么在不考虑工序时,他们1天就帮我建好了房子,而且这房子的价值仍然是300分粮食。也就是说,任何人类劳动产品都可以还原为粮食或能量,也就能用一个固定基值来衡量任何商品。

       这里做个小结:粮食产量决定了经济发展规模,人通过劳动,将粮食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产品,变成持有者的财产。从长期来看,以粮食减产为代价的任何发展模式都是自掘坟墓。一个稳健可持续的经济体必定建立在有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必须保证其粮食不减产。因此农业永远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而粮食浪费不利于经济。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资本是将社会财富以货币的形式等效后,实现劳动的财富分配功能的载体。资本不能创造财富,但对于个人而言,资本的增加就是财富的增加,也就能通过资本的流动获得财富,完成了财富分配

七、(经济)价值和价格的区别是什么?

       先说结论:商品的价值一经生产出来就确定了,它是用生产它的粮食消耗量来衡量的,由社会生产力决定,波动很小;而商品的价格是在交易前提下通过博弈实现的,它由市场决定,波动会很大,一般是用货币来衡量。(此处说“商品”不说“物品”是因为只有存在交易时才产生价格问题。)

       还是举例说明。某原始人甲用山洞边上的一堆土花10天(洞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功夫手搓烧制了一个大缸,那么这个大缸的(经济)价值就是10个劳动基能,然后他把缸抱到附近小市场上买(或者说换粮食),这就会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市场上就一个原始人乙拿着够吃12天的粮食(12个劳动基能)但只给10个劳动基能进行等价值交换,甲也就只能认了,反正不亏;二是市场上有三个原始人乙、丙、丁都拿着12个劳动基能来买,三人出价分别是10、11、12个劳动基能,那结果肯定是甲按12个劳动基能卖给丁了,心里一个高兴;三是市场上就一个原始人乙拿着12个劳动基能晃悠,而有戊、己两人也都抬个缸在卖,甲、戊、己三人一看尴尬了,乙挨个问,戊说11个劳动基能,乙摇摇头问己,己说10个就卖,乙摇摇头问甲,甲咬了咬牙(心里想,妈的洞中无粮了)说9个,甲就这样亏着卖了;四是市场上还是一个原始人乙拿着12个劳动基能晃悠,而有戊、己两人也都抬个缸在卖,但甲、戊、己三人是师徒,对视点头会心笑了笑,乙打算挨个问价格,先问甲,甲说12个劳动基能,再问戊、己,都说12个,乙没办法,洞里婆娘等着存水,也就12个劳动基能买下了。这个例子大家很熟悉,就是供求关系,但从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经济)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区别:价值为10个劳动基能的缸在市场上卖出了9、10、12个劳动基能三种价格。同时注意:价格的形成并不依赖货币。

       这里也强调一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坚持“等价交换”原则的,这其实是捆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根绳索,很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述中的不自洽均从这儿来。事实上交换并不一定是按等价原则来的,反而可以说,交换几乎都不是按等价原则完成的。

       以上讨论我们还没有引入“货币”这个概念,现在说一下货币问题。

八、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一种映射于以粮食为载体的太阳能能量值的,由信誉度保证的通用的可量化交易契约。就是说,钱,包括金银等所谓的硬通货,是靠粮食支撑,靠劳动实现货币流通功能的,即钱=粮食×劳动,即每年的货币需求量是每年粮食产量与劳动力密度的乘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是历史以来每年货币增量的累计。因此,一个经济体(一般是一个国家)只要粮食产量基本自足,也就是等式中的粮食为一个固定值,剩下的就是用货币化的“钱”来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劳动(与就业率有关)的问题,也就是要有多少劳动力投入才会有多少钱,超过劳动力投入发行货币(民众认识的“钱”)就导致通胀。

       这里有一个细节:理论上来说,历史以来累计发行流通的货币总量会在某个时间达到需求饱和,以致于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就不需要增发货币了。其原因在于,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是要匹配现有资产总量的,但资产总会耗损(如天灾损毁等),当损耗掉的资产对应的货币量与需要新增的货币量相等时,就不需要再增发货币了。然而,现实中货币是在不同的经济主体手上的,如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等,各主体有自由支配货币的权力,也就是说,现实流通的货币量受各主体的主观意志影响非常大,除了政府、银行手中的货币受可以由国家行政权力影响外,企业、个人手中的货币很难控制且有追涨杀跌的从众效应,导致货币政策的出台极其复杂,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难点所在。

       我常说,分析经济问题有三个层面,即钱是什么,钱怎么分,钱怎么用。目前为止,我基本把“钱是什么”说清楚了,下面我来说说“钱怎么分”的问题。

九、钱怎么分?

       我们分析问题一定要注意区分“应该如何”(应然)和“现实如何”(实然)。很多人都把这二者混淆在一起讨论,要么用“应然”否定“实然”,要么用“实然”否定“应然”,这都是不对的。“实然”里蕴含着“应然”,是大量“应然”相组合的结果。很多人都把这二者混淆在一起讨论。举个例子,我们研究铜和铁时,会关注它们的密度、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中我们面对往往是含各种杂质的铜矿和铁矿,很显然,矿石的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理论关系肯定不会相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理论研究的意义。

       回到经济问题上来,我们现实中的经济问题错综复杂,不同经济体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总有人试图利用一些暂时的短期的现实情况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来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很好地解释已然发生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还要很好地指导未来发展方向。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是没有预设社会制度的,无论是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科学可用的分析工具。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则默认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终结了,以此为前提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必是自欺欺人的,这种傲慢现在已经被打脸。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是资本主义,其侧重点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是“破”的过程;即便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也还只是宏观的理论原则,与我们实际经验的经济活动总是有种无奈的距离,“立”地不彻底。现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看看“钱是怎么分”的。

       首先我们要清楚,社会制度是用武装暴力建立起来的,不是天赋君权,更不是全民公投出来的;而社会历史进程,或者说生产关系是内嵌在武装组织过程中的,大白话说,你要大家脑袋挂裤腰上跟着你出生入死,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绝大多数人民利益诉求的社会制度目标。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了但社会主义革命失败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了但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了,这不是某几个人的失败或成功,而是当地绝大多数人民无意识的集体选择(一句话就是老百姓拥护),也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是国情决定的。因此,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但是欧美人民不一定能适应得了,这个作业他们可能抄不了。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所有权问题了。

       我们总有种错觉,所有权应该是“谁有本事得到就应该是谁的”。但所有权是需要国家暴力机器保障的,不是想当然就能有的,所谓“谁有本事就是谁的”只能发生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而一旦社会制度建立起来,所有权就由统治阶级来定义,由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关来保障所有权的落实(想想当年贺某某的言论,你就知道他是多么狂妄了)。因此,经济体系中的劳动者是由权力或者说暴力(直接地或间接地)驱驰的,而这驱动劳动者的权力组织形式反映的就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社会财富(粮食×劳动)的所有权赋予(暴力机关是赋权的主体)奴隶主,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直接用暴力占领土地获得粮食,驱使奴隶劳动,并直接掠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财富积累;封建社会,社会财富的所有权赋予封建领主,统治阶级分配一定数量土地给小农,用课税获得粮食,用暴力驱使劳动间接掠夺劳动者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的所有权赋予资本家或者更准确地说资产阶级,它是封建社会的升级版,它不再用固定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进行封建,而是以暴力机器制定和维护资本至上的规则(主要是股权),用资本进行封建,通过掌握大量无差别通货——资本,突破地理空间限制驱使国内甚至全球的劳动者,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完成剩余价值攫取(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分析地很清楚),土地封建领主进化成了资本家,封建领域从简单集中的某块土地变成错综复杂的任何资本股权所及之处。提醒大家注意,这里的资本家是一个阶级群体,不是某个人。对个人来说,今天是资本家,跻身资产阶级,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西方经济学把资本利润看成是对投资风险的补偿纯属扯淡(知乎上看过不少反驳马克思的人也是这个调调,蠢而不自知),作为一个阶级的资本家从来没有什么风险,它们始终扒在广大人民身上吸血,看看美国资本大佬们,什么危机都不影响他们,甚至越是危机他们财富增长越快。社会主义社会,社会财富的所有权以公有制的形式赋予人民(部分财富由国家或集体代管),具体情况要复杂些,涉及到社会的组织形式等问题,后面我们以中国为例再详细讨论。综上,历史以来出现过的分配方式大概有强制分配(封建社会)、按股权分配(资本主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三种及其相互组合。另:社会财富在个体中的横向分布比例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未来财富的分配比例,相当于一种股权,即现在拥有的财富越多,在未来分配到的财富就越多。正是社会财富的这种性质导致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下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必然,而金融工具则是贫富差距扩大的催化剂。西方经济学本质上研究的就是基于利润的钱的分配机制,无法抓住经济规律。

       其实,在社会微观层面,财富分配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赌、偷、抢、骗、贪等等,但这些早就是统治阶级不容的非法方式了(这也说明所有权是统治阶级定义的)。

十、社会价值怎么体现?

       既然财富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那是不是就应该“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这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呢?很明显,不是,原因很简单,一是生产力还没发展到搞平均主义的水平,产品供给无论是量上还是速度上都还满足不了人的需求;二是人类的文明程度还没有发展到搞平均主义的地步,人对自身的欲求还没能有效控制在合理范围,劳动还不是人的需求,绝大多数人都还在追求财务自由后的躺平。

       由于资本的正主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所以资本家本来只是资本的管家,但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作为统治阶级资本家集团把资本的所有权赋予了(国家暴力机器保障)资本家自身群体。即便在社会主义阶段,资本也是需要管家的,管理资本也是一种劳动,也创造经济价值,甚至还能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但是一个资本管家(或叫资本家)一天创造的经济价值与一个工人一天创造的经济价值是相同的,都是1个劳动基能(不好理解,那再复习一下上文的内容,想想某网络平台,是马老板搞出来的还是一大批码农搞出来的),社会主义的资本管家们也确实享受到了创造更高社会价值带来的更高收入和耀眼地位(但有多少人知足了呢?)。同理,一个技术大牛一天的劳动和一个保洁阿姨一天的劳动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相同的,但社会价值不同,大牛们创造了更高的社会价值。因此,为了社会高质量发展,普通劳动者往往是愿意让渡一部分自己创造的经济价值奖励给大牛们,虽然这个过程大家并不清楚,算是被动让渡的。再举个例子补充一下,古代一个大鼎可能需要10个人劳动100天才能完成,现代一个冰箱假如也是需要是10个人劳动100天完成,那么大鼎和冰箱的经济价值是相同的,但社会价值不同,这就是技术进步的意义。

十一、钱用来做什么?

       “钱应该用来做什么”这个层面的问题是社会性质的。历史上已出现的几种选择:满足封建领主的特权、战争、利润最大化、为人民服务。封建社会还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莽荒特权阶段,统治阶级往往还停留在追求个体的穷奢极欲层次上;资本主义社会,其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但不一定追求个体的穷奢极欲),这导致全球扩张的帝国主义霸权成为资本主义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目标是为人民服务,同时个人层面的目标可以是利润最大化,但必须服从国家规制以实现国家整体目标;共产主义(那时的社会组织形态不一定还是国家了)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均是为人民服务。

       目标不同,行为方式就会不同。从国家层面看,像美国这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活动根本不管你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挣大钱就行,所以大麻合法化,枪支泛滥,卖淫嫖娼,全民搞金融,价格垄断,资源垄断等等都可以熟视无睹;同时由于微观个体目标与宏观国家目标是一致的,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整个经济社会体系就会产生周期性、不断放大的振荡(学过控制理论的对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直到整个体系崩溃瓦解,而自由主义和选举政治制度又加剧了这种振荡,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是基本不可能得到自我校正的。

       但像中国这样在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下运转的社会主义国家,钱就是调动劳动力的工具,经济活动是为了让老百姓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过上美好生活,所以就是大基建,村村通水电网,生态环境保护,只要对人民高质量生活有益,干什么都行,反之该禁就禁了。当然,从微观个体层面来看,目前绝大多数人(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的经济行为的目标仍然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为人民服务。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性表现(即作为整体的人类还没有实现衣食住行得到完全保障,中国也才刚刚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物质追求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追求;另一方面则是欧美国家为达到长期利用先发优势对全球进行剥削的目的,完成了以西方经济学(并非科学体系,甚至是反科学体系)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和输出,精英群体沦为传声筒,从中获利并深刻影响普通民众。但面对这种微观个体目标与宏观国家目标的不一致,国家调控对个体放任有负反馈调节机制,能不断修正抑制内部个体振荡发散的倾向,保持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稳定高效。这里,党的坚强领导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十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而资本主义是落后文明?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实在这些年的中美对比中已经很明显了。从欧美国家这些年和发展现实情况,或者从我们的理论分析都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如果放任经济行为主体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行事,经济就一定会出现结构性失衡、脱实向虚、产能过剩、行业垄断等恶劣后果;并延伸发展为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今天的欧美社会正在上演的一切)。这就是欧美国家的困境,更是资本主义的困境。

       作为资本主义的集大成者,美国整个社会早已经深深地把“利润最大化”的思想融进了血液里,资本也主要是掌握在信奉“利润最大化”并以此攫取了大量利益的少数资本家手中了,它们没有动力搞价值投资,毕竟能躺着赚钱(其实就是用金融工具满世界掠夺),何必苦哈哈去组织劳动呢。而社会主义中国则不一样,中国社会从官方到民众基本都还是信奉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尤其是官方,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大道),资本就是个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具,一方面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资本(这就要说到国企的重要性了),另一方面国家也有很强的驾驭资本能力。假如有一天中国的发展出问题了,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出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眼下,咱们国家老百姓私有资产方面的贫富差距虽然也不小,但老百姓可以享受的公共资源不少(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共厕所,之前看到网友介绍欧美的厕所问题大为震撼),而且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在不断加强。因此,虽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全球比较下来,中国老百姓幸福指数不低,生活质量不错。

       资本主义是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坚持丛林法则和优胜劣汰,但淘汰一下来的人只要还活在社会中,就仍然是问题,只不过从经济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你把平庸之人从一个圈子里淘汰了,这个圈子可能效率提高了,但从更大圈子来看问题并没有解决。两个东西构成人类社会的主要作用力,钱和权。从如今往前倒,这两个东西基本都是绑定在一起的,就是有权就求钱,有钱也求权,往往也是有多大权就分配更多钱,有多少钱也能获得多大权。这种取不足而奉有余的模式明显有问题,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中有一定合理性必然性,只是其最终结果往往是战争后重启,周而复始。当代生产力和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情况下,仍然以这种权、钱绑定的方式组织社会就不应该了,因为人类承受不起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在生产力和物质文明已经足够发达的今天,钱和权的分配应该分离了,即在钱方面应该更注重公平,要不断缩小个体间的收入差距;同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别客观存在,人岗就要相适,权要匹配能力,能者掌权,提高效率。提高社会效率不是人类的目标,美好生活才是,不能本末倒置。人岗相适就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社会效率最优。

       资本家对资本的所有权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在暴力机关的加持下赋予他们的,它没有天然的法理性。资本定只是资本的管家,总有一天他们要回归这个本质属性的。早回归早好,像任正非、宗庆后、曹德旺他们这一类人就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像许某、马某、钟某……(这个名单有点长)这一类就没有这个眼界和智慧。国外资本家也一样,他们要在中国治下走好路,最终也得多研究怎么为人民服务,否则就是出局。随着中国发展成就的广泛传播,世界人民的思想将迎来一次大的洗礼,会越来越清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请记住:为人民服务不是宣传口号,而是社会正向发展的基础规律和必然要求。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