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史观和阶级史观下的努尔哈赤,为什么呈现出不同面貌?

今天继续说历史教材修订引发的相关争论。前两天,很多人在讨论,所谓的“历史五段论”又被重提了,网上引发了很多讨论。

500

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之前咱们就说了,因为关乎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所以不可不察。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经常会有人拿这句话,来说明历史是某种虚无。

其实这个理解不对。

因为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重点,其一,历史是小姑娘;其二,任人打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姑娘本身确实是小姑娘,她长什么样,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呢,不同的人给她不同的打扮,于是小姑娘就呈现了不同面貌。

所以历史肯定有,且只有一个真相,就是小姑娘的本来面貌。但是呢,要承认,因为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不可能真的知道真相。

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及史料互相矛盾,这就给了后人解读空间,同样一个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读。当然这些不同解读,如果纯粹是站在史料基础上,观点有所分歧,那至少还是科学而理性。

但是,除了这种客观分歧,还有某些原因会导致人们给小姑娘不同装扮。这个就是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从孔子那会就有所谓春秋笔法,什么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为什么怕呢?这其实就是有褒贬之义,也就是有了立场。

什么是历史的立场?说简单点,就是人类对历史的评价体系。

就像牛顿力学说的观察坐标,观察一个物理现象,一定要有一个坐标点,好比如说,你在路上看一辆火车前进,和你在一辆前进中的轿车内观察一辆火车前进,得到的感觉肯定不一样。

那么,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立场,自然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站在秦国角度,和站在六国角度,得出的结论,那当然完全不一样。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站在李世民角度,和站在李渊角度,以及李建成及其亲属角度,那感受能一样吗?

当然,这些都算是利益相关者角度。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千百年后,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相关者都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后人看这段历史,应该是站在第三者角度,看起来应该给出一个客观评价,就好像法官断案那样。

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可能。

因为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本身又受到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等等等各种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好像观察那辆行进中的火车,我们处于不同的轿车内部。

所以得出的结论,还是会不一样。

最典型的,咱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吧,尊崇马克思主义,很多价值判断,都要从马克思主义出发,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大家都知道,历史五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将来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像这个就深刻影响了咱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无论历史教材怎么变化,其实从大纲上来说,基本上还是遵循了这个五段论主线。

500

大家仔细看历史教科书相关表述,里面肯定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相关描述

500

好,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现在咱们说回历史五段论这个话题,有人说这是重新强调。

500

其实这个说法不对。

事实是历史教科书从来就没有否定过五段论相关描述,只不过以前教科书章节标题,不像新修订教材这么明显,但是在内容表述上,从来没有抛弃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

这是之前教材相关描述,很明确。

500500

因此,不能说历史五段论是重新强调,但确实是更加强化了。

这个不能算是历史教材的改变。

但建国以来,确实有很多历史事件的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而且是几次反复。最典型的,就是对满清入关这个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站在不同立场,会得出截然不同结论。这背后,体现的就是所谓团结史观,和阶级史观的矛盾。

那么,为什么咱们要重点谈及满清入关呢,因为当下网络社会,皇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有所泛滥,于是对满清入关如何评价,就引发了很多争议。

最简单一个事情,你觉得努尔哈赤算是中国人吗?

就这个问题,网上很多人就能吵上三天三夜,而且最后一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500

而咱们历史教科书上,相关评价,也是发生过几次变动。

建国初期,1956年的教材说努尔哈赤“发动了侵略战争”

500

到了1958年,历史教材这样说努尔哈赤,“一个杰出的领袖”,但后面还是说“不断发动侵略战争”。

500

建国初期,评价努尔哈赤,还在说侵略。这很明显是受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相关影响。

90年代以后,教科书这样评价努尔哈赤,说他“起兵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

500

这就直接变成团结史观影响了。

然后到了现在,改版之前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17课“明朝的灭亡”

500

具体内容如下,重点介绍了李自成起义

500

对满清入关是这样描述

500

可以看出,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没有了之前那种明确立场,即不说入侵了,也不说是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了,相对来说,就是比较客观描述事实。

所以,建国以后,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教科书,评价满清入关都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呢?

满清入关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有其基本事实,就是历史这个小姑娘,但是不同阶段不同教材给出了不同评价,这就是给小姑娘不同打扮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评价呢?

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啊。

而你,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呢?

你之所以会有这个看法,又是受到了哪些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