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计划经济

本文转载自微博 @缘故-Hafniensis

原标题:《从《美国陷阱》看美国计划经济》

法国是旧秩序下的列强、新秩序下的安理会五常之一,阿尔斯通被称作法国制造业的明珠,皮耶鲁齐是阿尔斯通的一名管理人员,而且权限半径触达最高管理层,所以,被称作高管也无不可。

孟晚舟事件发生时,正好皮耶鲁齐的《美国陷阱》出版上市,于是瞬间被国内网友盯上。大家都觉得这本书应该赶快给任正非看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所以,后来任正非接受央视、彭博社、CBS这些媒体采访时,被眼尖的网友发现任总办公桌上赫然摆着这本书,舆论就彻底爆发了。而我正是在皮耶鲁齐被请上央视“真心希望华为不会像阿尔斯通一样”时,收到书店给我寄来的书。

话说皮耶鲁齐这哥们儿真是神人一个,美国把他的阿尔斯通高管的工作搞丢了,他老兄逃出生天之后,办了一间如何应对美国全球反海外贿赂长臂管辖的合规咨询公司。我有一些在银行、保险公司工作的朋友,也会在业余时间搞点理财咨询和保险咨询的副业。但那毕竟只是很普通的普惠金融服务,完全不能跟皮耶老兄的创业相提并论,能被美国动用FBI从国际航班上拷走,然后监狱、法庭、外交部从头到尾跑通一圈,还能目睹自己如何被当成拆解自家公司的棋子,这样的经历确实不常见。

但美国显然没料到这哥们儿如此跳脱地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份这样硬核的工作,这哥们儿在书里说,我被美国人这么一关,都47岁了还失业,肯定中年危机找不着合适的工作了。然后跑去就业中介那里一问,人家也说您这岁数,还有案底,再想找那么高工资的活儿是不可能了。老哥于是索性心一横,逼上梁山。

皮耶鲁齐在书里说得很清楚,整个法国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银行都或多或少受到美国资本的影响及控制,导致阿尔斯通被俘获并且拆解时,法国根本无从反抗。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创办反《反海外贿赂法》合规咨询公司的初衷,因为意识形态一旦被阉割,技术层面连方法论都会沦亡,这是从根子上奴性化对手的妙招。反观美国人的手段,则既火辣又实在。美国司法部专门搞钓鱼执法,挨个去海外大公司碰瓷,对本国巨头的舞弊则视若无睹。美国法院系统也很配合地唱起白脸,司法部起诉的案件胜诉率居然达到98%以上,直接超出普通人理解的常识范畴。于是自然,落败的别国企业就成了美国公司的猎物。

从博弈的角度看,任何一家公司,不管多么成功,都无法与美国这样的国家较量。这不是博弈技术的问题,而是绝对力量悬殊的问题。阿尔斯通被分割拆解,为皮耶鲁齐鸣冤叫屈提供了很多正当性的理由,比如“法国失去了在工业战略部门的主权和独立”、“美国就会利用这样的手段削弱其他政府”、“美国20年来如何利用其法律作为经济战的武器,通过域外法权去控制全球商业流动,控制全球贸易”等等,而这样一顿操作包装之下,他就顺理成章成了“他们逮捕我,就是为了向阿尔斯通的总裁施压,迫使他将阿尔斯通的70%卖给美国的竞争对手——通用电气”这番阴谋下的无辜牺牲品。

不过,要我说,皮鲁耶齐虽然是挺冤枉的,但阿尔斯通却不冤,和华为莫虚有的罪名不同,阿尔斯通确实在用贿赂获取订单。只不过里面需要确立下面几个判断:

1.阿尔斯通贿赂属实,但通过扣押人质来胁迫公司就范,美国这招数过于放荡不羁,手段过于Low B,大门不走,尽走偏门;

2.基于1,美国反贪污的价值取向也就变成了借口,《反海外贿赂法》的法治精神遂堕落成工具,其意图及行为的任何正当性也就丧失了说服力;

3.基于1、2,即便阿尔斯通海外贿赂,凭什么是美国来管辖?按照书里的说法,只要在美国上市、用微软的操作系统、IBM的服务器,甚至使用了美元结算、Google的工作邮箱,都当然地成就了美国管辖的法定理由。这纯粹是扯淡了,玄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4.基于上述1、2、3,即便美国要管,阿尔斯通有罪,也不能给美国管。通用自己也海外贿赂,美国大可以去管自己的企业去。一国的核心企业,别说贪污受贿,就是杀人放火,也是关起门来砍头,哪轮得到美国。

但阿尔斯通这个案例,倒是揭示了另外一层规则,即美国人很擅长使用“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来维持其利益。从本质上讲,美国执行了一套维持自身利益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我看来,这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属于同一种结构。在表述上,都是“限定词+市场经济”的结构,在限定框架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力量。那么,在限定框架外呢?当然就是《美国陷阱》和华为所展现给我们的图景,因此如果美国认为中国是计划经济体,那么它自己怎么会不是呢?这就是美国的计划经济。

美国搞计划经济是很正常的,因为在二战后它的主要对手苏联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很难想象,一个无组织的经济结构能够对高度组织化的经济形成威胁。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都不会觉得在效率竞赛中,放任自流的经济形态会胜出。而美国是什么地方?二战后唯一的生产力高地,无数的高智商人群荟萃聚集。如何通过巨型工程和国家意志来实现技术突破与经济运行,那是他的看家本事。所以,还认为美国是搞自由经济发家的,只能有一个结论就是他自己智商有问题。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有充足的资源支配力量来保障其利益,因此,建构了一整套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相当于国家货币版的VIE架构,本质就是跨越国境线(股权),对他方进行控制。所以,美国前财长约翰 • 康纳利才会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

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都经过人类实践,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得来的判断远胜于理论。自由经济的优点是方便创新实现技术效率,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成本太高。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试错成本高,所以美国药业巨头和科技巨头的商品都很贵,当然人家也要挣钱,但关键是研发、人力成本太贵了。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解决产出的组织效率问题,但缺点就是抑制交易,丧失了市场作用。长期搞计划经济容易把效率折腾没了,但完全搞自由经济容易赶不上趟。美国既然能够调动国外资源,尤其是货币特权,那其实就相当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金融计划体制。其本土之所以能专注于发扬自由经济的创新优势,就要从更宏观的背景下来审视,真相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实现部分市场自由化,以改进技术效率。

由于可以不需要考虑运行成本,所以美国才得以维持一定程度的自由经济。这些牺牲则由欧洲、日本、中国来承担,比如美国不要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外转移,美国需要的廉价商品由日本、中国提供。

而各国之所以愿意当美国的垫脚石,一是自己把作死了,二战互相扔炸弹,家底被炸个精光,于是只能受制于人;二是二战之所以能掐起来,原因在于欧洲列强搞竞争性货币贬值,导致国家系统性兑付失败。所以,“善于”总结历史教训的欧洲人,开始默认汇率协作是必要的。美国人聪明地利用了这种心态;三是当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框架建立后,各方形成了路径依赖与利益既得沉淀,也就不愿意改了。

由于全球金融规则由美国制定好了计划框架,所以,全球金融资本的流动就成了固定的模式。无一例外都是,美国人印钞,然后流到欧洲、日本、中国变成储备货币,然后这些地方生产出商品进行国际贸易,然后把持有的巨额外汇反投到美国债市及股市,然后美国再通过债市驱动美元投资欧洲、日本、中国。此时最关键的东西出来了,这个循环阶段下,美国利率要永远低于欧洲、日本和中国,形成套利。马歇尔时代的欧洲、一亿总中流时代的日本和入世改革开放的中国都是这一循环下的表现,当然,当这些地方全面发展起来以后,美元投资收益降低,美国反过来需要的是对于本土的持续的资本投资,来供给创新损耗,剥削资本提供国,这个时候就要求欧洲和日本的利率要低于美国。

资本流动的路径被严格设计好,剩下的就是供给和风险的问题。上一篇里我讲到了,美国人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金融资本,其实就是实质创新+模式创新的威力。实质创新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的货币特权。而模式创新就是银行资本保险化,美国人根本不储蓄,用保费来替代存款,形成超级杠杆。

“货币特权+超级杠杆”模式解决了资本的供给与风控问题,然后,产生的资本经过严格设计好的路径流动,于是形成了美国式的计划经济体系基础。这个体系实现了全球利润向美国转移的目的,供养了美国自由经济损耗,支撑了美国的创新能力,自然也就把美国送上了产业链顶端(相应地国家脱实向虚,失去了制造业)。

但这种局面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结果,是在全世界被打得稀巴烂,独它美国一家超级幸存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可全世界被打得稀巴烂这种事情本身就是件概率极低的事情,而且未来只会越来越低,下一次恐怕只有等外星人发现地球才会发生了。所以,美国模式从创生的角度看,有着巨大的缺陷,就是完全没有考虑美国相对优势消失的情况。

从历史上看,美国人一切的逻辑原点都在于五月花号带来的,文明囚徒+野蛮新世界。所以,预设的前提就是美国一定行。对于印第安人,新教徒是文明维度的优势。对于英国岛,美国大陆是洲级别对于国的碾压。美国人做一切事情都是以“美国一定行”“上帝保佑我”为预设前提开展的,所以敢加杠杆加到火星上去,NASA马上重启火星计划,就是杠杆加到火星上去。他们从来不考虑美国如果不行这个命题,因为这种命题毫无意义。考虑这种命题有什么用呢?所有的制度构建、权力架设,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荣耀与财富都与之无关。有这个闲工夫讨论美国如果不行该怎么办,不如埋头干活把美国一定行的基础撑起来。哪怕花一秒钟去考虑如果美国不行,都是在资敌。不管是逻辑还是现实,美国的大佬精英们都只能有一个结论,就是美国一定行,美国不能不行。就像巴菲特,在巴老爷子的逻辑循环里是不存在美国不行的情形的,永远做多国家并且活得足够长就是发家致富的秘籍。一言以蔽之,美国人都以四个自信在搞国家建设。

讲到这个层面,我要升华一下。华为事件中美国那些大学、国际组织、公司,都把平时唱的学术自由、不作恶的高调塞进屁眼里,乖乖执行封杀命令。这其实只是美国计划经济的表征,这种表征奥威尔在70年前就洞若观火,专门写了小说讽刺麦卡锡主义。但核心在于,相较于苏联发明的理性设计的计划经济,美国人是通过确立信仰来构建其计划经济体系。我一般把苏联的计划经济叫唯物主义计划经济,美国的叫唯心主义计划经济。

然而就如上文所说,美国唯心主义计划经济想得很美好,构建得很周全,执行得也很有效。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其实提示我们注意这个体系的内在缺陷。就像把皮耶鲁齐、孟晚舟抓起来让人家失了业这种事,中国不会轻易搞的。把别人搞失业最后整成大问题的历史教训,美国人远不如中国人丰富。中国最近一次教训是一名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失业引发了一个足足有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大问题,而在此之前的另一个典型经验是大明帝国的崇祯皇帝为了省钱裁撤边境邮驿,让一个叫李自成的中年焦虑男人下了岗。

因为美国没有经历过历史级别的盛衰周期,美国人缺乏历史维度的触觉,所以,这个体系应对挑战的解决办法永远是压制、攻击和彻底毁灭,哪怕如法国这样的盟友、列强和五常,打击起来也根本不考虑情面。不像老中,目前的口号已经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化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了。

毕竟承平70年的世界必然会有后起之秀,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本是一种常态。美国无论是衰落还是继续鼎盛,它都必须要先承认事实,不能让后起者单方被动承受已经存在的规则义务。对于中国来说,左手全产业链,右手全球市场,核武器在腰间,商品能力在胸前,你的货币已经是我的问题了,你的共识还非得是我的枷锁么?不可能的。这要求列强们要摆正心态,接受国际体系的修正。不服,不服我们拿香点巨浪3玩嘛。

可在美式逻辑幼稚的执拗下,中国被定性成“修正主义国家”,未来《反海外贿赂法》和《爱国者法案》大棒也还会继续挥舞,就一定会逼得皮耶鲁齐这家合规咨询公司大有作为。难怪川普去英国访问,白金汉宫老太太专门领他去看《独立宣言》的抄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你都已经从我这里独立出去了,有福可以同享、有难还是自己担好。二战后,英国除了留下一些胜负手为祸人间,可毕竟还是很体面地把霸权转让了出去。这样善终的智慧,不知道美帝有没有,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