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何时才能发现经济政策走错路?

 编者按 

当前世界“工业热”兴起,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目标,期望实现经济腾飞。在此背景下,印度等部分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本土技术创新,以促进国家发展。然而,“工业热”实际面临多重困境。根据世界银行相关分析报告,本文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希望通过本土创新而非应用现有成熟技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太过奢侈,且由于印政府在管理方面缺乏作为,莫迪“印度制造”战略或难以快速实现其制造业大国梦想。本文指出,印维持经济高速发展不现实,应转而采用“减速持久型”增长模式。在吸引资本,利用好现有技术及开发新技术方面推进可持续性发展。南亚问题研究小组特此编译本文,供读者批判参考。

500

图源:路透社

发展中国家正重新拾回经济计划。随着保护主义席卷西方各国,贫穷国家不再畏惧产业政策和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印政府宣布,到2047年制造业将帮助该国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印尼政府同样希望到2050年步入高收入水平,并希望通过绿色产品驱动经济增长。越南的目标是到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7%。与此同时,南非希望自2021年起,人均收入增加一倍以上。毫无疑问,世界各地经济似乎都将加速发展。

然而,根据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的最新报告,情况并非如此。按照当前增长速度,印需75年才能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这是8月1日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World Development Report)的计算结果。该报告共计算了108个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数据,这些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40%,人口占世界75%。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Indermit Gill)、顾问索米克·拉尔(Somik Lall)认为,产业政策热潮——尤其是印度与印尼实行的产业政策,恐难以带给政客们梦寐以求的财富。

报告首先阐述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仅34个国家成为高收入国家。其中13个来自东欧,他们因加入欧盟而受益,另有少数海湾国家与拉丁美洲国家因货物贸易迈入该行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一直低于美国人均收入的十分之一。如果印度保持每6%-8%的经济增长,将重现仅韩国实现的成就。

世行经济学家认为,这种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他们认为,政府最好寻找更为持久的慢速增长。吉尔先生提出了三个目标:提升对资本的吸引力、更好地利用现有科技、开发新技术。这一观点几乎不具有突破性。但新颖之处在于他们提出了一个时间表,以此衡量中等收入国家的进程。

例如,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低中等收入国家前,一直被认为处于发展的正确轨道上。当时,巴西本应把重点放在引进外国技术,并将国有企业引入国际市场。相反,巴西却向国际知识产权征税,巴本土专利数量增加,但创新质量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保加利亚设法将现存科技融入国内生产,但其自身研发仍然薄弱。

报告批评那些希望通过开发本土技术,而非推广使用已经成熟的技术来跳过各个发展阶段的国家。因为这一做法或将浪费稀缺资源。研究人员将被劣质产品所束缚,国家官僚机构将不堪重负,基金将流向非生产性企业。报告指出,韩国的产业政策是补贴采用外国技术,而非激发生产人类思想前沿知识。报告警告道,任何试图走后者道路的国家都将难以达到前沿水平。

莫迪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战略希望吸引外企生产从手机到电动汽车的各种产品,这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计划。马来西亚为愿意尝试云计算的新兴企业提供补贴。印尼为电动汽车减免了部分费用,但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多本土设计的零部件。印度或将走上相同的道路,印产业政策希望推动国内技术发展,包括芯片和国防技术。自2020年来,印已禁止进口509种国防零部件,以刺激本土武器出口商的发展。然而,结果却是印度跌出国防出口国前25名之列。

印度的管理实践也受到了抨击。虽然世行通常坚持采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但该报告作者却采用了某种熊彼特式的框架,认为现有企业也或是有效率的,但前提是周围必须有新企业参与,以保持激烈竞争。而印政府在两端都阻止此情况发生:一方面《小型企业续存法案》(Small Reservation Laws)确保了对规模太小以致无法提升效率企业的资助;另一方面裙带关系与恶性竞争政策助长了生产力低下的寡头企业。在美国一家企业成立40周年时,其规模通常可扩大7倍,而在印度规模仅能翻倍。

当然,世行开出的“药方”并非都经得起推敲。尽管非常困难,但改善教育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遏制民粹主义也是另一不错但棘手的提议。报告非常青睐韩国产业政策,然而韩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惊人的私人投资和对外国技术的开放。莫迪在希望印度实现自身突破的领域上无法促进投资。这样做的风险在于,印度如果过早推动投资,将难以发展与美国相媲美的产业。幸运的是,一切尚未结束。据世行计算,决策者有至少75年的时间做出正确决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