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中东是什么样的存在?

500

NO.2275 - 伊朗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和很多人的认知不同,地处中东的伊朗虽然是穆斯林国家,却不属于阿拉伯世界。

实际上,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差异极大。文化上,伊朗通用波斯文,而阿拉伯国家则通用阿拉伯文。宗教上,阿拉伯世界,逊尼派是绝对的主流,伊朗则是什叶派的大本营……除此之外,伊朗本土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中国古代称之为祆教)在部分地区还有遗存。

至于历史,伊朗人在面对阿拉伯人的时候有着一定的心理优势。因为他们的文明历史要比阿拉伯世界悠久得多。几千年前,当阿拉伯人的祖先还在阿拉伯半岛的绿洲上驯养牲畜的时候,伊朗人的祖先已经在中东这片土地上纵横驰骋,一度将周边压得喘不过气。不过那个时候不叫伊朗,而是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波斯。

500

波斯帝国

在九年级历史教材中,波斯是作为希腊文明的背景板出现的。但实际上,当时的波斯帝国远非希腊诸城邦可以比拟的。当时的波斯是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都已经被其收入囊中。其军事、经济实力在当时的世界是独一档的存在。

希腊人,甚至整个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希波战争在波斯人看来,只能算小场面。波斯人的战略重心也并不在希腊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出兵希腊更多是为了阻断希腊人对小亚细亚等地希腊人城邦的支援。

最终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双方都做出让步。和约规定:伊奥尼亚地区的城邦取得自治地位,波斯不得向爱琴海沿岸城邦派遣总督,希腊则不干涉波斯在小亚细亚、塞浦路斯、利比亚和埃及的事务。

500

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对波斯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却深刻影响了希腊世界。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矛盾就此埋下,最终引发了希腊世界的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世界就此衰落,为马其顿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后面的事情又是广为人知的亚历山大东征,也是古代历史上西方文明唯一一次全面压倒亚洲文明。

亚历山大帝国后,波斯这片土地上帕提亚帝国(中国称之为安息)兴起,与罗马帝国分庭抗礼数百年。影视剧中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在面对帕提亚军队的时候经常束手无策,著名的卡莱战役中,靠着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崛起、罗马前三雄之一的克拉苏惨败于此,麾下数个军团全军覆没。克拉苏本人也兵败身死。

500

帕提亚帝国

后来的波斯萨珊王朝也是盛极一时,它与拜占庭之间百余年的战争是世界战争史重要的一页。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贝利撒留,就是在拜占庭与萨珊波斯的战争中成名的。

没想到的是,两者之间的战争最终为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正应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萨珊王朝灭亡后,王室流亡到大唐,一度想要借助大唐的力量复国。但此时正值阿拉伯文明的上升期,萨珊王朝的复国大业最终只能化作南柯一梦。萨珊王朝末代王子泥涅师终老于大唐,萨珊王朝的国教祆教也被伊斯兰教取代。

阿拉伯帝国衰亡后,中东这片土地先后被塞尔柱人、蒙古人、奥斯曼人等族群主宰,波斯人也只能默默承受。直到萨萨非王朝,伊朗这片土地才再次实现统一。

500

穆斯林骑兵

一段时间内,萨菲波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在中东形成双雄争霸的局面。虽然奥斯曼人依靠着哈利发的名号,在伊斯兰世界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但这对波斯人效果不大。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宗教的差异,波斯人对此都不太感冒。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帮助了欧洲,因为萨菲波斯的存在,奥斯曼不可能全力投入欧洲方向的扩张。之后的几百年,波斯又经历了数次改朝换代,却始终保持着文化的自立。

进入近代,奥斯曼帝国沦为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西亚病夫。波斯也面临了沙皇俄国和英国的巨大威胁,19世纪初波斯沦为半殖民地,名义上保持独立,实际上成为英国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地带。两者一时间成为难兄难弟。不同的是,波斯人似乎更务实一些,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更容易接受。

500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维也纳之战

这在政权更替上就有所体现。伊朗末代王朝——巴列维王朝的建立,就可以看出端倪。巴列维王朝的建立者就是恺伽王朝引入的哥萨克骑兵部队的军官,通过军事政变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并正式把国名改为伊朗。

为了发展,巴列维王朝积极进入西方技术,大规模推进世俗化改革。与同时代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相比,巴列维王朝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凯末尔改革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进行的,但军队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伊朗则是在王朝的光辉下进行的。

社会层面上的改革,各国大同小异。但在军事层面上,伊朗的改革可谓十分深入。恺伽王朝就已经开始建设的军事工业,在巴列维王朝继续推进。1935年,礼萨国王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达成协议,从斯柯达公司进口50余辆轻型坦克。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轻型坦克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顶级的存在!伊朗甚至计划引入生产线,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其他军工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500

礼萨国王

但是礼萨汗国王在二战时期站错了队,与纳粹德国眉来眼去,结果被英国和苏联分区占领。初步建立起的工业体系,被约翰牛和北极熊摧毁殆尽。

二战后,新国王礼萨·巴列维全面倒向美国。与自己的父亲相比,巴列维国王把世俗化推进到全新的高度。在经过十余年的政治斗争掌握实权后,巴列维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

1963年,白色革命在伊朗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改革和教育普及展开,新兴的中产阶层开始崛起。在海湾国家君主专制盛行的时候,代议制在伊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伊朗在文化上也削弱伊斯兰的影响。1971年,巴列维王朝举行了波斯帝国建立2500年庆典,几年后又废除了伊斯兰历,以波斯帝国建立为开始。

社会改革的同时,伊朗也在大力进行军事建设。彼时的伊朗与美国关系密切,大量美式和西方国家的装备进入伊朗皇家军队。1971年到1975年,巴列维王朝从美国购买了数百亿美元的军火。伊朗皇室控制下的军工企业也从美国军火商手中拿到了不少技术,在国内建设起了组装与维护的设施。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前,伊朗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军事工业体系,可以自主生产轻武器、火炮身管、火工品等。

500

F-14雄猫战斗机

更高一级的直升机生产企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只等生产设备安装到位,陶氏反坦克导弹和霍克防空导弹项目也刚开头,距离完成还有相当长的路。坦克也只完成了维修项目的建设,组装与生产还遥遥无期。空军装备方面,预定的F14雄猫战斗机只有少量到货,备件也十分有限。海军定制的基德级驱逐舰已经下水,但还没有交付。

巴列维王朝奋发向前、实业强国的时候,曾经的冤家阿拉伯国家大多选择躺平,靠着出口石油暴富,却丝毫没有发展自我的觉悟。

问题是,伊朗世俗化改革的成果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到,两极分化的结果就是社会革命。最终在1979年,以霍梅尼为首的一批宗教人士领导了伊斯兰革命,结束了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统治。革命之后的伊朗把国名修改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起一套看似十分奇特的政治军事体制。

500

霍梅尼

政治上,宗教领袖作为最高精神领袖扮演仲裁者的地位。虽然不直接掌握政权,但却有无与伦比的政治权威。通过世俗选举产生的官员主导国家的运行,但是不能偏离预定的轨道。

总体来说,伊朗在伊斯兰世界中处于世俗与宗教化之间的混沌地带。论世俗,与东南亚、南亚的伊斯兰国家无法相比。说保守,伊朗又比海湾国家要世俗得多。在沙特,职业女性绝对罕见事物,女性甚至不允许驾驶汽车。伊朗的女性在公共场合需要包裹头巾,却可以走出门工作。这在伊朗的电影就有所体现。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一次别离》就展现了一个很世俗的故事。

军事上,伊朗同时存在两套军事体系:伊斯兰革命卫队和国防军。伊朗的战略武器基本都由革命卫队掌管,中东的热点地区不乏革命卫队的身影,几年前在伊拉克遭遇美军刺杀的苏莱曼尼就属于革命卫队系统。相对而言,国防军的存在感极低,更像是一支本土守卫部队的存在。如果不是两伊战争,国防军很有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

500

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战机

这也没有办法,巴列维王朝时期,皇家军队与美国、以色列的合作太多了。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有双面人的存在。这也是伊朗最头疼的问题,从国内大批顶级科学家遇害,到最近哈马斯领导人在伊朗遇刺身亡,都暴露了伊朗内部存在欧美的代理人。

伊斯兰共和国继承巴列维王朝的事情也有,那就是军事自主化的雄心和恢复波斯帝国荣光的梦想。1979年后,伊朗在巴列维王朝的基础继续推进国防工业的自主化进程,不过合作对象变了。不再是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而是变成了中俄两国,甚至朝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伊朗从俄罗斯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的武器装备,包括但不限于潜艇、战斗机、航空装备、防空导弹等。俄罗斯的基洛级潜艇成为伊朗把控波斯湾的利器,来自中国的反舰导弹也成为了伊朗的主力装备。伊朗甚至仿制了中国的C801系列,发展出了诺尔系列反舰导弹,一度让美国和以色列异常难受。

500

基洛级潜艇

航空工业领域,中国和俄罗斯都没有转让生产技术给伊朗。但伊朗依旧靠着自己的努力,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看着奇特的闪电战斗机可以说是美制F-5战斗机的魔改型号,虽然不能与大国的四代机相比,但解决了有无的问题。F-313征服者更是彰显了伊朗人对于先进技术的向往。

好在无人机方面,伊朗人还是一定的本钱。靠着捕获美国人的无人机,伊朗人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无人机技术。除了仿制,伊朗人也在自主研发。在俄乌战场中表现亮眼的沙希德无人机就是典型。

500

F-313隐身战斗机

和中东其他国家相比,伊朗人对于工业化的热情显得十分另类。21世纪初,第二产业在伊朗经济占比50%左右。或许是波斯帝国的基因在延续,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伊朗人知道现代国家的根基是什么。正如他们的文化一样,拜火教的传统已然远去,需要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求平衡。

最近一段时间,中东阴云密布,伊朗是其中极为关键的角色。未来的三洲两洋五海之地会走向何方,伊朗举足轻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