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组织形式和将领的统战价值才是关键
为什么蓝玉强暴元王妃会成为罪过,让朱元璋生气呢?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双方本是敌人,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这是因为人们对明初历史缺乏了解,就如同下面很多回答一样。
不少人以为朱元璋是无所不能的杀人魔王,而诸位将领只是奉命办事的打工仔,没什么坏心思。他们的逻辑是,这些将领为朱家出了这么大力,享乐一下又何妨。还觉得朱元璋计较此事实在残暴,蓝玉反倒成了受害者。然而,很可惜,他们高估了朱元璋。
朱元璋若在将领们心中留下残暴的形象,依他当时的条件根本无法成事,更当不了皇帝。举个例子,在朱元璋还是义军首领时,他的军帐下有个不成文的法则,叫做事功制度。即当朱元璋的手下犯了大错时,可以在朱元璋面前夸耀自己曾立下的功劳,朱元璋一般会念及旧情,从轻处罚。直白地讲,这种方式带有很明显的江湖做派。领导和下属通过私交笼络忠心,形成集团向心力。试想,朱元璋若平日里是个残暴的上司,他敢这么做吗?下属们会愿意配合吗?没有人格上的信任,君臣相忌是必然的。就像五代时期,中央只是给节度使们颁布一条属地变迁的诏令,节度使们就可能提着刀开干,认为朝廷要灭了自己,因为五代时期,君臣间说话不算话是常有的事。
而朱元璋能这么做的动机,除了他天生自带帝王的慷慨气质外,还因为朱元璋的出身很低,他要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必须给足好处,别人才会听他的。这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也不得不这样做。就好比现在大家去打工,富二代和穷小子同时创业并拉你入伙,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这就是社会身份背书带来的魔力。
因而,从起事之初到清算功臣之前的皇帝生涯,朱元璋对待功臣们的态度都很好。无数功臣宿将,坐拥良田百亩千亩,允许蓄养成百上千的奴仆和佃户。武将们有义子和私人部曲,文臣们门生遍天下,朝廷大小官员多为其党羽,尤以李善长的淮西集团为甚。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后世清名几百年的刘基也是浙东集团的首领。
这就是明初功臣们的真实现状。朱元璋用他厚重赏赐的方式一路逆袭,却也被这种慷慨的纵容所掣肘。可以说,朱元璋能拖到天下平定的洪武后期才开始动手,已经是很注重情谊、很克制了。克制到什么程度呢?像蓝玉这样公然强暴元妃破坏明朝政府形象的事情,并非第一次。早在捕鱼儿海之前,冯胜征服辽东时,也是没跟明朝朝廷打招呼,强娶了蒙古亲王纳哈出的孙女,当时纳哈出的儿子才死两天,这与强暴也没多大区别。当时朱元璋也很生气,夺了冯胜的将军印,冯胜本人及其部下都没获得赏赐,冯胜也被安排在凤阳隐居。
无独有偶,傅友德征云南归来,立下大功。进京面圣第一句话就是请朝廷再赐他千亩良田。请注意,当时傅友德也是帅印在身,并非大家所臆想的要赏赐自污。朱元璋也很不开心,说你都有千亩地了,怎么还找朝廷要。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很明显,蓝玉所做的事情是有迹可循的。他跟冯胜、傅友德一样,都是立下功劳后,开始擅自做主,随意支配战利品。试问,如果朱元璋在这些将领心中不够大方,这些将领敢如此蹬鼻子上脸吗?还会有这么多人效仿吗?不就是仗着朱元璋好说话,得寸进尺?
除非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依然采取江湖堂口的管理方式。不然,就这些骄兵悍将给国家公信力带来的危害,早就该找理由法办了。而且,蓝玉做的事情比起他的前辈们更恶劣,危害更大。虽然王庭不是他找到的(王弼找到的),找不到人打退堂鼓的也是他,但他毕竟是主帅,功劳在他身上也说得过去。捕鱼儿海大捷,本来是摧毁北元国家建制的大功绩,全国都在关注和庆祝。蓝玉这么一闹,成了什么示范效应呢?你只要立的功劳越大,就越有便宜行事、胡作非为的权力。如果这个传统被后来者延续下去,真不知道什么样的朝廷能满足功劳者越来越大的胃口和脾气?
毕竟赏罚分明从来不等于军队战斗力和将领忠心程度,军队的组织形式和将领的统战价值才是关键。就好比后世的满清绿营,每年拿着微薄的俸禄,还受八旗欺压,却几百年都甘愿成为满清镇压人民的炮灰,就是因为绿营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只得依附清廷。洪承畴和吴三桂在明朝时官职差异很大,洪承畴是朝中重臣,吴三桂只是边防总兵。可剃发后,洪承畴只是二等轻车都尉,吴三桂是平西王。就是因为洪承畴没有私人部曲,且对满清过于顺从,没有统战价值。
讲这些与明朝无关的话,是想说明朱元璋的厚赏,从不是历史上成功者的必然,而是朱元璋基于个人背景和自身秉性做出的选择。后来的人只看到了朱元璋屠戮功臣,被影射史学家利用,用明朝的壳子讲着另一个时空的故事。却不知道,真实历史上的朱元璋,如果真的做不到王者之资,他当不了皇帝。朱元璋若做不到厚待臣子,蓝玉等人也不会如此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