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中国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7月31日晚,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与前景展望》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光明网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圆桌交流环节,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通过回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阐释了目前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战略走向。本文根据薛澜教授现场发言整理,已经本人审定。

500

薛澜教授介绍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回顾该战略的演变过程,阐释了目前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战略走向。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强调了这一战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新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仅依靠传统的增长模式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第二,创新能够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收益。第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密切相关。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依靠引进外资和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逐渐意识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至关重要。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逐渐认识到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第二阶段开始于1995年。1995年,中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科技和教育密切相关,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国家全面推动各领域高新科技发展,科技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开始于2006年。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中国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一阶段国家开始强调自主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上取得了进展。第四阶段始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研发投入位居全球第二,科技论文和专利申请数量均为全球第一。然而,中国创新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原创性成果和核心技术方面存在不足。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原创性、基础性科学成果较少;在关键核心领域,如芯片和基础软件,中国仍依靠进口,亟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第二,科技与经济未形成深度结合,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不足。第三,中国在国际竞争力和价值链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中,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中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与前景展望》一书提出了创新发展的中国模式和未来战略走向,强调构建以思想引领、政府主导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关键。同时,市场的效能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区应加强创新高地的建设,形成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创新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人力资源的整合与经济模式的创新,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国际合作方面,科技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国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科技合作,分享技术与经验,推动共赢发展。

科技创新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推动中国的创新发展,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