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慌什么
据报道,谷歌在向美国商务部申诉:把华为屏蔽在安卓生态之外反而对美国国家安全有害,要求延长暂缓期,或者对谷歌完全豁免。高通也在提出类似的要求。说起来,谷歌应该是对断供华为最有动力的:谷歌在世界上到处势如破竹,但除了安卓,中国把谷歌的当家摇钱树封了个七七八八,弄得谷歌进账少了一大块,治治中国明星企业华为本是出气的时候。但谷歌还是有明白人:这一招使不得。
与中兴截然不同,华为在泰山压顶的突然袭击面前,不仅稳住阵脚,而且迅速亮出备胎。华为的备货充足,但消耗殆尽只是时间问题。华为备胎到底有多管用,坊间不乏质疑。单软件生态的关闭可能在硬件备货消耗殆尽之前就形成实质性损害,所以安卓断供本来可能是最管用的。但华为的生存力不必看新闻,“利益攸关方”的态度最说明问题。
谷歌的理由是华为可能打造一个与正版安卓并存而且兼容的混合安卓系统,混合安卓有很多安卓特点,但又缺乏正版安卓那样的安全管控,一旦流行开来,混合安卓系统容易受到黑客(尤其是中国黑客)入侵,最终可能在与正版安卓通信过程中传染开来。即使从阴谋论的角度,控制安卓,控制后门,也对美国保持对数字世界的控制更有利,不知道谷歌是否悄悄对美国商业部嘀咕了这一句。
说起来,混合安卓将首先在中国流行,是否受到黑客攻击按理不干海外市场的事。但混合安卓与正版安卓是近亲,有可能通过未知后门连带传染到正版安卓,这可能是谷歌不言的担忧所在。但对谷歌来说,安全其实不是多大的理由。
最了解华为实力的不是情报局、学术界或者媒体,而是竞争对手。作为安卓阵营的一部分,华为对安卓的贡献谷歌最清楚,华为的操作系统实力也是谷歌最清楚。更重要的是,谷歌对安卓的问题最清楚,对华为可能在什么地方抢先下手、彻底“带偏”安卓世界的节奏最清楚。谷歌急着向美国商务部申诉,正是谷歌对华为鸿蒙是否有可能在技术上足够成熟、在商业上足够成功、在时机上足够近在眼前的最好旁证
谷歌更是明白,对华为断供是很坏的先例,其他中国手机制造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难不心生离意。虽说谷歌对他们现在还没有断供,但有了初一,就会有十五,他们即使还没有去主动寻求华为的合作,至少会把鸿蒙作为备胎,随时准备跳槽。如果中国政府为了信息安全而鼓励华为鸿蒙开源、开放,鼓励其他手机厂商与华为鸿蒙合作,这不是行政指令的强迫,而是瞌睡送枕头了,解决了他们一大心病,求之不得。
这对中国用户也是一样的。除非转向三星和LG,要是可以预期中国大牌集体被断供的那一天,还不如早早转向兼容的混合系统,有利于平稳过渡。
鸿蒙能成事吗?打造手机操作系统在技术上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难的是在性能可靠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发展的生态圈。在开放环境下,先来者已经占领了先机,后来者除非有突出优点,否则很难打破先来者的既有优势。与苹果iOS相比,安卓是后来者,靠开源、开放打破了苹果的封闭生态圈,吸引了大量加盟者,一炮打响。早期安卓有各种问题,现在好多了,但依然对处理器速度和内存容量的要求超过大体同水平的苹果。但要是华为鸿蒙仅仅是与安卓高度兼容,这是不够的。
华为在谷歌断供之前,已经在研究编译器和操作系统问题,但只是备胎。如果没有谷歌断供,华为要备胎转正是艰难的。艰难的一头不在华为,在用户。华为声称比正版快60%,但不管华为如何厉害,初期的可靠性、相容性尤其是用户信心问题是难免的,如何鼓励用户跨出这一步很难,要建立粘性是鸡生蛋蛋生鸡的纠结。
但谷歌断供就不一样了。虽然现在并没有蔓延到其他中国手机品牌,但兔死狐悲,而且美国的霸凌激起了中国的公愤。华为鸿蒙的时机意外地成熟了。据说好几家中国手机也“入驻”华为,测试鸿蒙。未来不排除华为把鸿蒙也作为开源、开放推出,粘住其他中国手机品牌,甚至国际品牌。只要鸿蒙系统足够强大、稳定,有发展空间,加上采用微内核的先天速度优势,挤占先天就有速度劣势的安卓不是不可能的。
中国手机应用市场本来就与除基本安卓以外的谷歌生态有很大程度的隔离,只要鸿蒙能运行现有安卓应用,就能站住脚。未来应用更加不是问题。中国市场足够大,一带一路的影响足够大,只要鸿蒙在中国站住脚,就有机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到时候,即使欧美依然流行安卓,但鸿蒙的速度优势和兼容力也造成足够的粘性,吸引安卓用户。对于谷歌来说,赶在这一天之前亡羊补牢,这是重中之重。
微内核与机器层面结合更紧密,除非手机厂商深度参与,硬件门槛可能比安卓要高。不愿跨出这一步的手机厂商可以继续留在安卓阵营,那时手机世界可能三分天下。取代安卓不是华为鸿蒙的初衷,是美国试图剥夺华为的发展权才逼迫华为走到这一步的,公平竞争本来就是目的。
但谷歌被迫拉起数字铁幕把华为隔离在“那一边”,同时可能把自己也隔离出中国市场。离开中国市场容易,回来可就不容易了,世界上没有比谷歌更清楚这一点的了,世界上也没有比谷歌更清楚回不来的代价的了。这是奉行“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新时代翻版的美国极右派不愿理解的,但现实可能迫使他们理解。
由于习惯性领先和习惯性盘踞道德高地,美国不少人一直认为,只有美国才是掌握世界的方向盘的,特朗普是这种思维的粗俗但集中、毫不掩饰的体现。他们自诩捍卫美国的武士,但他们既不懂孙子,也不懂克劳斯维茨,他们不知己不知彼,也不知道哪里才是决定性的战斗。美国的问题不在别人那里,而在美国自己丧失了竞争力,以至于不敢竞争,还不许别人竞争。
另一方面,华为的备胎战略可能反映了中国的国策:坚持开放,摆脱依赖。在中国依然落后的领域要大力追赶,即使不以进口替代为目的,也要保持对进口的竞争压力和对断供的威慑。这不仅需要中国在相关领域保持足够的实力,也以中国市场和受中国影响的市场为依托。
这种反威慑不仅针对美国政府的霸凌行径,也对各国公司是一个提醒:对于法律管控都有最高解释和最低解释的问题。法无禁止皆可,还是法无容许皆禁,这不仅是受管控方的解释问题,更是对后果的理解问题。如果执行过度对自己没有影响,肯定是先执行再说,不管是否有必要;如果事关主动送死,就要想方设法找空子钻,能赖则赖,赖不过了反正是一个死。台积电明白了厉害,顶住了;谷歌现在也看到了大问题;ARM等还没有;IEEE、WIFI、SD等则先禁后放。但屁股和吃相露出来了,中国要是就此算了、毫无戒心,那才叫缺心眼。你觉得中国缺心眼吗?
谷歌慌了,更大范围内的美国ICT界是否也慌了,现在还不知道。但是会的。这也是美国利用经济和科技生态主导权围堵中国的难题:不禁,中国借鸡生蛋;禁了,中国打破鸡笼子失控发展。没办法,中国反正是要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