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主要不是打工挣钱,而是为孙辈陪读

【本文由“eagle”推荐,来自《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202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8.9岁,比2022年上升了1.5岁

202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为17658万,比2022年增加了468万。假如2022年在城镇打工的所有农民工,2023年都还在城镇工作,则这部分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只应该比上年上升1岁。由此可算出,新增的468万农民工,平均年龄应该是:[38.9×17658-(37.4+1)×17190]÷468=57.3(岁)

这些大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主要不是打工挣钱,而是为孙辈陪读。

99年大学扩招后,让孩子去质量高的中小学就读,争取考上大学、毕业后进城工作安家,成为相当多乡村家庭的追求。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大量乡村学校被撤并,县域内优秀教育资源不断向县城聚集,迫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家庭,将孩子送到户籍所在地的县城接受中小学教育。孩子去县城读书,离乡村家里较远,长辈就只能到跟着孩子进县城陪读。

就业形势较好时,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较高且较稳定,因而外出农民工夫妻会选择一方外出、另一方(多为女性)留在县城陪读。

如果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23年),农民工夫妻一方外出打工的收入不足以负担陪读开支,农民工家庭有两种选择:一是妈妈和奶奶一起陪读,妈妈负责监督孩子学习,同时找一份工作时间长一些、工作灵活性小一些、但收入高一些的工作;奶奶则在照看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余,打打零工。二是妈妈也外出打工,由奶奶陪读、爷爷农忙时回乡务农,农闲时在县城打零工。

高中生年龄一般为15-19岁,他们的爷爷奶奶年龄接近甚至超过六十岁很正常。

既然进城是为了陪读,孙辈高考后,这些60岁上下的大龄农民工还会留在县城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