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世界政治:没有受鼓舞场景的立足之地
《INFOBAE》7月24日刊登了阿根廷国际关系学者阿尔贝托·胡申罗伊特(Alberto Hutschenreuter)署名文章,题为:世界政治:没有受鼓舞场境立足之地(Política mundial: sin lugar para escenarios alentadores)。文章简析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并作了相应展望。文章内容有些意思,特译出共欣赏。
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现实之一是对世界方向几乎缺乏带有希望的意象或推测。与九十年代初的情况绝然不同,那时,冷战结束和苏联坍塌之后,出现了多种多样假说。
那时,经典假说有像出于平衡状态的强国假说、单极主义,等等。但是也有新创造的,像"地球村"、积极的多边主义,特别是地缘政治集团的假说。专家们很少聚焦跟踪美国专家理查得·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及其关于"贸易国",和其最佳表述"虚拟国"。
全球化"制度",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军事惩罚、以及"联合国时刻" ,加强了世界充满希望的进程,然而同时,也发生了像在前南斯拉夫的战争的事件,或在"狂热十年"的下半期,在南亚的核竞赛和北约的首次扩张。
然而,所有这一切,自跨国恐怖主义对地球最受保护的国家美国进行的袭击而得以改变。在美国反恐怖主义的全球斗争中,美国霸权使主权相对化,全球化现象转衰,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起。
以前管理前述危机的国际合作,被视之为是国际协作的最后时期,因为自那时起,特别是在乌克兰所发生的2014年俄罗斯掠走或吞并克里米亚,国际场景进入了一个新周期,在这一周期,肯定了称之为"老派政治",也就是说,国家利益优先,提升能力,多边模式进一步失势,不信任感以及国际不和谐的崛起,等等。
最后,疫情和战争将世界锚定在一种全局性的不安宁不确定状态,尽管逆全球化,国家间的贸易,在国际失序和分歧的时代,贸易几乎总是最后城堡,情况几乎没有好转。
在这一背景下,带希望的假说几乎销声匿迹,而悲观主义情绪大为增加:根据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每年所进行的《2024年全球展望民意调研》,全球不同派别的众多专家,有70%认为,世界到2034年将更糟,也就是说之后。尽管涉及的比例很高,悲观主义相对化中也有细微差别,比如,有关中国方面可能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根据俄罗斯在受西方支持的乌克兰遭到的抵抗,认为北京将严肃评估使用武力。其他问题上,比如核武器,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非核武器国家到2034年至少有一个国家将拥有核武器,尽管60%的认为在近十年不会使用核武器。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比例也很高,即有关操纵信息的可能性,或美国称之为"电子珍珠港"——一个大规模造成国家范围全局性停电的网络袭击事件的可能发生性。
将那些超出危机总是允诺"一个美好世界"的推测放在一边,目前有关世界方向未来场景存在期望,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生物技术将改变世界形势的格局,某些情况过分令人鼓舞。
世界无疑有可能正在走近加工制作越来越令人惊叹或超人类的地步。但是,让我们假设一下,面对占据高位的强国的利益处于竞争的冲突,通过人工智能取得减少外交失误的边际,那些强国行为者将承认对其利益或利润(相对)相悖或不相宜的"智能指标"吗?
温斯顿·丘吉尔,世界政治的现实主义者,曾认为,一个大国决不允许一个国际组织为其决策。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舞台上,我们也许可以作同样的判断:一个占据高位的强国绝不会允许人工智能或一个"人工智能外交"为其决策”。
要认为这将不必成为如此,也许应对人类进行变革。但这里不确定性管控:我们没有条件能确保这些变革会发生,也不能确保如果发生会有什么后果。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尽管仍有缺陷,"不玩骰子",也就是说,不提不所知的场景。
专家们不是低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似乎专家关注的中心主题是,再说一遍,网络战争和网络安全,也就是说"较少未来主义的"问题。马克·莱西在2024年5月《国际研究评论》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一种场景,在该场景中,国家行为者或非国家行为者的"混杂"组合体有能力组织信息战的活动。
除了上面所言,阿维·乔里什,《下一个》未来简史(2024)的作者,他称"数字共和国",也就是说,企图在社会和经济基本上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运转的国家,如爱沙尼亚或日本,面对此情况出现使人不安的主题。尽管如此,这些国家和国际敏感的进步,可能在混合型攻击下崩毁(事实上,爱沙尼亚已遭受过这类攻击)。
至于对中国和美国之间两极体制或共治状况的假说可能性,"稳定的两极主义"的可能性,是非常密切关系到北京对美国的主要求:认可和战略尊重,不搞华盛顿实施的战略-军事遏制以及经济-技术施压。
估计今后几年,中美关系将可能维持不变。然而如果中国不取得其目标,美国的遏制政策(亚洲国家腾飞时实施了二十多年的措施打算继续)再次重审,根据专家马特·伯罗斯(Mat Burrows)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提出的场景之一,面对现在表现出的抵触中国会迈出一步:与俄罗斯签订一项再保险协议,规定如果受到美国或北约的攻击,每一方将支持另一方。
有关一个多极世界的假说,好像在带有集团特点的全球南方中存在相对普遍的一致看法,同时不太乐观的看法对"失衡的多极性"的风险提出警告。根据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事务中心2024年报告,霸权强国的叙事咄咄逼人,中等强国划定地区议程,以及更强大国被迫寻求其自己的空间。
关于对力量平衡的假设,假设本身似乎有些陈旧,理由至少有两条:一是"威斯特伐利亚世界",也就是说(西方)主权国家,除了国家当局的侵蚀性的非国家行为者的浮现,无法抵御全球多极;二是与前面的非常有关,新极的浮现限制了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性。
验证科林·布拉德福德专家强调的限制现象的实用方式,比如2022年3月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关于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投票上以及在4月7日暂停俄罗斯在联合国组织人权理事会资格投票上感受到。两次投票"显示对采取独立和补偿的立场的动量规模:总共77个国家在两次投票中反对谴责,也就是说,联合国193个成员40%。换言之,40%遵循另一种叙事。这可能是一种"多目标世界秩序"。
因此,俄罗斯专家安德烈·齐甘科夫也认为国际秩序将越来越依赖权力平衡、不同文化和全球分析的复杂谈判,也就是说,靠传统国际准则肯定已经不够了。
总之,对世界方向的乐观权衡或推测余地几乎是非常稀少的。占主导地位是国际危险和不稳定偏向的假说。最极端的告知我们,根据马克·莱西援引的,气候紧急状态和其他技术危险将会引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全球混乱,改变或削弱国际政治本身的基础。低一点的悲观主义者向我们讲述一种令人不安的模棱两可:不战也不和。
对分析家而言,国际和世界政治的场景已变得从未如此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