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化
今天,托卡耶夫当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他的前任已经打下极其良好的基础。
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类似,马来西亚独立之初,马来人略少于华人,今天马来人占62%,华人占20%,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变化只用了马来西亚的一半时间
哈萨克斯坦于1992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渗透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其中规定哈萨克斯坦是“自决的哈萨克民族的国家组织形式”(φopMarocyдaCpcTBeHHocTHcoMOoIIpeeдHBIIIeHcRKa3axcKofIHaUHH),也就是单一民族国家(rocyдapcTBO 0дH0fiHaIIHH)。其主要理由是:(1)主体民族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原本居民”,其他如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德意志等民族都是在近代以后才迁来的。这成为制定国家最高法律的依据。(2)在主体民族的心目中,欧洲民族都是“殖民压迫者”,国家的独立意味着民族的“解放”,因此,单一民族国家是合理的。(3)如果建立多民族国家,就要允许境内的俄罗斯等外来民族实行自治,这显然会危及国家主权的完整和领土的统一。哈萨克斯坦官方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社会文化发展构想》指出:“现在哈萨克斯坦多民族的文化需要充分地获取自己的原本风貌。这无可争议的优先地位属于哈萨克文化,即赋予国家历史名称的民族文化。”
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言论是哈政府运用权力话语的最重要的体现。纳扎尔巴耶夫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主体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在新独立国家中理应享有的特殊地位。他曾说:“毫无疑问在多民族的哈萨克斯坦要实现所有民族的利益,唯一的出路是在保障哈萨克族联合其他民族方面的核心地位的同时,保障所有民族的平等地位。”在1992年的世界哈萨克人代表大会上纳扎尔巴耶夫说:“我们注重保存国家机构的民族特征,而绝不允许它流失。所以,我不能不说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之下,应该特别地关注土著民族的切身利益。”在1997年的哈萨克民族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他再一次提到:“独联体的许多民族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国家。用政治术语来讲,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得不考虑成为主体民族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民族巩固国家,保存民族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恢复历史文物都是合法的。”可以说,正是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民族主义意识和言论,成为哈萨克斯坦主体民族“重建”与“复兴”所依据的各种法律和具体政策的法理基础。
哈萨克民族的“重建”与“复兴”运动除了在宪法、国旗、国徽、国歌以及本国货币的设计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外,其具体政策是从国家权力分配的民族特征开始的。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政治的根本点就在于权力和资源的分配问题。哈宪法明文规定哈总统候选人必须熟练掌握国语——哈萨克语,而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其本民族尚有30%以上的成员几乎完全不懂哈萨克语,遑论其他民族了。这实际上排除了其他民族人士竞选哈总统的可能性。在哈萨克斯坦的国家议会、总统办公厅、国家司法和安全机关、海关、银行、国家税务机关以及科研、文化教育部门中,重要岗位的负责人80%---90%由哈萨克族人担任,而哈萨克族人仅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其他民族的人尤其是人数众多的俄罗斯族人难以担任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职务。据不完全统计,在1992年哈国总统发布的38人的领导职务名单中,没有一位是俄罗斯族人。
独立之初,哈萨克族人占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比例仅为39%,落后于俄罗斯族,作为国家的冠名民族有些名不副实。由于政治动荡、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哈萨克族人的人口出生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为了提高主体民族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哈萨克斯坦掀起了鼓励境外哈萨克族人“回归历史祖国”的运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1992年世界哈萨克人代表大会上讲话的题目就是《我们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同胞们》,其中讲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一个祖国,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哈萨克斯坦。”为了吸引和妥善安置从境外回归“祖国”的哈萨克族人,哈萨克斯坦于1992年出台了《移民法》,并于1998年又出台了类似于《移民法》的实施条例——《哈萨克人重返历史的祖国的构想》。哈国政府认为,境外的哈萨克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流亡的难民,总计达到450万人,他们分散生活在40个国家里。1991—1999年的9年间,从境外迁入哈萨克斯坦的总人数为754579人,其中主要是哈萨克族人。加上提高本国公民、特别是哈萨克族居民人口出生率,到1999年时,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人口为798.5万人,比1989年增加148.82万人,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从1989年的40.1%上升到1999 的53.4%。 俄罗斯族人由于外流,降至30%。
2007年,哈国西部四州和南部三州宣布停止使用"族际交流语言" 俄语,所有的国家机关已经率先实现国语化. 在哈萨克斯坦,具有战略意义的9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和85%的铀矿就分布在这里.(包括全国几乎所有的相关的开采,加工企业). 俄罗斯人在哈国西部四州和南部三州中的任何一个州都占不到20%.这就是说新兴的石油天然气工业跟哈国俄罗斯人无缘. 该地区的主要城市:克孜勒奥尔达,奇姆肯特(哈国第二大城市),阿克套(哈国最大的港口),阿特劳(哈国的石油-化工中心),塔拉孜.
哈萨克斯坦强力部门加速哈萨克化,萨克斯坦最主要的军事部门"共和国之队"(республикалы? ?лан )2007年6月开始停止使用俄语.实现全面国语化.
哈萨克斯坦其他主要城市如阿斯塔纳: 到2007年底哈萨克人占到全市居民的61%,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人口向北部流向的趋势加快.而北部的俄罗斯人中每年迁回俄罗斯的也不在少数,加上他们本身出生率偏低,该民族在所在地区的比例在不断地下降. 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阿斯塔纳的哈萨克化程度将会达到80%以上. 另一个城市阿拉木图: 如今在阿拉木图居住的120万人口中,哈萨克族约占52%,俄罗斯族占到36%.该市每年都接受将近200万的流动人口,其中一部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大部分是国内和国外哈萨克人.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接受回归者最多的城市之一. 按目前的哈萨克化速度计算,到2015年左右该市70%居民将是哈萨克人.
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纳是极有深意的。今天哈萨克斯坦北半部在俄国征服哈萨克斯坦以前属俄国领土,苏俄政府按“民族自治”原则成立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并把今哈萨克斯坦北半部划给了它(为了显示革命的无私?)。苏联解体之前哈萨克斯坦就发表了“主权宣言”,1991苏联解体时北部领土就成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当然领土。当时在整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族占约40%是第一大族,在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族占绝对多数,但他们建立俄罗斯自治体的要求被哈民族政府断然拒绝,他们被排斥出国家权利机构之外,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迫移民俄罗斯本土。哈萨克斯坦民族远比那些俄罗斯革命者和1991年的当权者有战略远见,为了巩固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北方领土,断然迁都北部边疆并把地名该为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在100年的俄、苏统治史中,不但得到苏联输血而发展,并且得到了殖民者的更优良的大片领土和大量臣民,这样的事例人类历史上罕见,并且哈萨克还可以理直气壮地骂俄罗斯的扩张和俄、苏的压迫统治与剥削,理直气壮地让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处于低下地位,不满意就回你老家去!
苏联当年将原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划归“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其实本意是为了增加“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里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那片土地被从俄罗斯划到哈萨克,那里的俄罗斯人当然也就跟着成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人,俄罗斯人一下子就占到这个共和国近一半人口,更好控制。反正苏联强盛的时候,压根没想过还有分裂的一天,以为这样“掺沙子”更好去控制、同化哈萨克地区。
结果衰落的时候一下子就全部解体了,本来没有太大意义的“共和国”边界成了国界,当年为了“掺沙子”划进去的领土真的成了哈萨克的领土,法律条文上清清楚楚,在今天这个领土变更全世界都瞩目的时代,俄罗斯空有强大武力也只能眼睁睁干看着,总不能直接来场战争改变国界吧。哈萨克还宣布自己是以哈萨克人为主体的民族国家,俄罗斯人就被慢慢排挤出去了。
划给哈萨克斯坦的领土是沙俄时代花了几个世纪付出多少代价才征服下来,像哈萨克斯坦这样的民族国家,其现有疆域都是俄罗斯帮它确立下来的,北部领土是苏联时期从俄罗斯划来的,东部则是沙俄从中国掠夺来的,最终形成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国家。
而如果俄罗斯人征服以后采取欧洲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或者是东方式的民族同化,恐怕都不会导致现在这种尴尬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现自己周边一夜之间出现了很多充满敌意的国家。所以说俄罗斯这个民族很奇怪。当然,这些地区短时期内还难脱离俄罗斯的影响,但是毕竟已经给了俄罗斯的战略对手(也包括中国)进入这些地区的机会。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族已完全降为配角,目前哈萨克族占总人口65%;俄罗斯族占总人口21%。
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2011年9月1日停止俄语节目播出。俄语编辑部宣布关闭,工作人员被解雇。
2011年8月初,哈萨克斯坦文化部发文称,今后国家机关的所有文件都将使用国语。同时规定,政府公务人员、军人及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国语测试,公民向国家机关进行投诉也只能使用国语。2013年10月,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推行国语教育。2014年实现20%的成年居民掌握国语,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95%。
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在2013年1月18日在会见驻哈外交使团代表时表示,哈萨克斯坦计划在2025年以前完成哈萨克文从基里尔字母向拉丁字母的过渡,从文字上与俄划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