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北漂诗篇》第七卷再度引起关注
为什么北漂诗篇有那么多好作品?《北漂诗篇》第七卷再度引起关注
文 曹喜蛙
由师力斌、安琪主编的《北漂诗篇》第七卷,已经由中国言实出版社于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幕前夕隆重出版,这个时间点某种程度上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我一直认为《北漂诗篇》作为一个文化出版项目,有极其特别的新时代意义,也是最引人关注的当代诗歌标志性地标性的首都文化工程,所以一直积极参与研究这一诗歌活动。对《北漂诗篇》的学术研究,不但有现实意义,更有无可置疑的历史意义,相信也会从中发现代表新时代的诗歌经典作品,这个不用50年就可以证明。
中国新诗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一个顶峰,可以说这个高峰跟新诗最初也就是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的成就有一比,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诗人对诗歌探索的文体和文本都有了相当的积累,而读者对新诗的接纳程度也有空前的高潮,尽管诗人、读者对所谓的诗坛并不感冒,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矛盾,但都不妨碍诗人的继续探索,也不妨碍读者去读诗歌。
读者对所谓的诗坛的意见,其实也是对封闭的诗坛的反抗、冲击,尤其有了互联网后,诗人们已经有了无数的小圈子活动,有无数的诗歌群、诗歌公众号,某种程度上已经对所谓的诗坛进行了必要的消解,官方诗坛与民间诗坛的对垒,让谁是诗坛的主流、暗流、支流一时都不可马上判定,但也进行了互相、可喜的良性对流对冲,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形成更加良好的蓬勃发展的诗歌生态,关键是诗歌的发展需要专业、气魄、胸怀的编辑选家和出版人,而《北漂诗篇》二位主编都算是顶尖编辑家,《北漂诗篇》的出版家中国言实出版社确实也是专业、有气魄、有胸怀的出版人。
《北漂诗篇》已经出版到第七卷,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某种程度上是全力鼎力支持这一宏大诗歌出版项目,而且两位主编的编辑他们始终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诗歌,不怕辛苦,不设任何门槛,不管熟人还是生人,不管新人旧人,不管名人还是边缘人,任何来稿逐一阅读,没有论资排辈,这里只有一颗热爱诗歌的心,每年都会组织发布会、朗诵会,这些组织工作都没有任何工资、补贴,要明白7卷是7年,它不是一天。
我自己虽然也写诗,但我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一直冷眼看着这个文坛、诗坛,而且一直近距离观察着他们和我们,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游离在官方诗坛和民间诗坛的中间。
北漂已经30多年了,当初我就怀抱一本诗稿进京,但一进北京,现实的问题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后来就彻底不投稿,不投稿有多种原因,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至少有一条生活的压力远远大于现实的想象,当时的压力尤其是工作特别忙、特别火热,一般我都同时在两个单位上班。
说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在北京与所谓诗歌界近在咫尺,甚至大家经常在一起喝酒、开会,但就是不想提诗歌,诗歌已经变成一种奢侈的内衣,更甚至变成大家心底里藏着的一个秘密,除非诗歌变成工作,没有人到处跟人说我是诗人,除了当初刚进京的诗友互相知道那点底细,在单位、社区都是很少去张扬的,除了真的成了大名鼎鼎的著名诗人比如顾城、北岛、舒婷那样的,生活中诗人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或有用的双面贴。记得初到北京那几年,我去北京军区拜访老诗人魏巍,我问一个军区大院的小战士,知道魏巍吗,他说:“知道,神经病”,可见诗人在一般人眼中的印象了,要知道魏巍不但写诗,而且写散文、小说,语文课本就有他的文章,谁人不知道?当然,我知道魏巍并不是什么神经病,但他肯定有诗人特别的性格。
这个年代,诗人真的就只是个穿长衫不合时宜的人。
要写好诗歌,某种程度上比登天还难,尤其现在的口语诗有时候纯粹就是口语,但它就是捕捉到一种奇妙的诗境界或哲理,但我们读到的大部分口语诗怎么读也还只是口语罢了,读者碰上了愿意看一眼就看一眼,也没有什么门槛,但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喜欢诗没有什么特别的坏处,凭两首纯粹的口语冒牌诗也混不到天堂门票或诺贝尔文学的奖金。
其实,我写诗都是偷偷写,生怕人家知道我写诗,生怕人家在网上人肉我祖宗八代,以前尤其怕单位的老板知道我不务正业、还写诗。当然,我现在一直在家养病,天天在康复,也没有老板管我了,就敢光明正大的去写诗了,不过也怕人家倒查二十年,原来这小子二十年前就还写诗呀,更怕人家说这老小子现在病了又开始写诗回来了,好在我平时已经快二十年根本就不投稿,还保留着不张扬的好习惯,平常也不穿那个破长衫破褂子,而这七、八年我几乎不出社区的门整日价就穿个破睡衣,尽管我经常在网上晃,但每天找我的人很少,我住的地方远在西郊,并不在什么艺术区,在这个社区我家的狗狗k米比我都要出名。
一直有人以为我在宋庄,到宋庄老给我打电话,说要拜访我,一打电话,我的妈,还要穿越整个北京城,一个一个就都算了,不容易啊,现在的人老想着来个一网打尽,老想一桌十几个人,既有诗人,又有艺术家、评论家大家一起喝一次酒,就混个脸熟,那样经济呀,但总有大鱼漏网。
《北漂诗篇》第七卷出版后,突然我想知道北漂诗人都是哪儿的人,于是就用了一上午专门做了个统计,要知道生病以后到现在我的记忆力还是有点问题,数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别人数一遍我可能要数好几遍,统计完才知道第7卷这次一共入编了142位诗人,其中:山东15名,安徽10名,河北9名,河南8名,甘肃7名,陕西6名,山西 5名,江苏4名,福建4名,四川4名,湖南3名,辽宁3名,广东3名,云南2名,贵州2名,湖北2名,黑龙江1名,吉林1名,宁夏1名,内蒙1名,广西1名,浙江1名。这里是按有多到少排列的,有一个省的统计,有点错,其他都没有问题。我发现一个秘密,山东、安徽、甘肃都算文化大省,本文只说这么一句,不是重点。
特别要指出的,还有42位诗人没有标明籍贯,也就是他们不愿意受籍贯地的限制,某种程度上这个也是北漂的核心精神追求之一,大家都不愿意受籍贯的约束,都喜欢做一个独立潇洒的人,我年轻时也就是这样,不喜欢跟老乡打交道,尤其不喜欢跟打老乡旗号的人合作,甚至经常会绕开老乡、乡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不在乎这些了。亲不亲故乡人,也开始跟一些老乡打交道,毕竟你的根是在那片土地上,无论如何你的身上都刻着那片土地的记号,一切都是宿命,但年轻时就是有点逆反。
《北漂诗篇》第七卷里,唯有天津、上海、重庆、香港、澳门、台湾、西藏,青海等8个地区的北漂诗人暂时没有投稿,整体上呈现出这是一本非常开放的选本,涉及面基本遍及了全国各个省份,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中国诗歌选本但又有独特的地域专题性。
按《北漂诗篇》第七卷统计的142位诗人,其他卷本没有统计过,若以142乘以7的话,粗略算应该也有994位(人次)基本选编了不到一千人次的诗人作品,这里有少量的诗人是年年投稿,我大致看了一下保守估计有50至30位诗人会一直投稿,毕竟这是年选的诗集,但大多数诗人都是一次投稿或几次投稿,毕竟必须北漂才能入选。安琪讲过,其中不少诗人几乎都是从来不投稿,但知道他们在编《北漂诗篇》,都只是试着投一下而已,正如我说的大部分诗人都把写诗的事情藏在心里,平常他们都在干各种各样的工作,有的当领导、当老板,有的却是送快递、扫大街的,但大家都有一颗诗底心。我以前写的那篇文章《诗歌是独自一个人的宗教》,我研究过很多年的诗教,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但很多人实际上信仰诗歌。
下面就以一个省的区域——山西的北漂诗人为例稍作分析,这也算是循着北漂的根的问题,大家北漂的终点还是故乡,北漂的主题还是灵魂的回家。刚开始北漂的时候,我是不把有北京户口的山西人当北漂的,比如到京上学、调到或分配到京工作的人看作北漂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觉得他们其实一样在北漂,即使有了北京户口、买了房子、生了孩子也依然是北漂的,这是交代给大家的一个细节故事。
北漂诗人也是开放社会的诗人个体,是特殊的时代产物,与当年的知青下乡正好是一种反向逆向的社会存在和潮流,迁徙自由是人类的一大人生高级境界的追求。改革开放后北漂诗人已经有老、中、青三个层次了,老的像50后、60后,中年的像70后、80后,年轻的像90后、00后了,我是60后,眼看是快要马上退休的人了,下一步就会想如何养老了。时间多快呀,我们的时间、青春都被磨光了,好在我们还有诗为证,不然谁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这么一小群人呀。我们60后的孩子普遍是90后,你说能不老吗?用不多久,连孙子都有了,尽管现在的青年都不愿意生孩子。
《北漂诗篇》第七卷的开卷诗人是任何,他有6首诗《沙丁鱼罐头》《离乡》《永生花》《光芒》《窗外》《金黄与鲜红》。
任何,本名任新媛,典型的00后,2000年生的,山西人,2023年初来京,用不了几年,很快他们就是北漂诗人的主流了。
任何《沙丁鱼罐头》这首诗,使我想起我初到北京的时候,住在西郊一个出租屋,每天都吃方便面,经常买的也是鱼罐头,很少开火。冬天很冷,顶多趁房东不注意开下电炉取取暖而已,总之受苦也愿意,这是自己自由的选择,没有人拿枪逼我们,就像任何在诗里描写的,“它们的刺/已被腌软/不再具有攻击力”。
而在任何的《光芒》里,“ 太阳是个吝啬鬼/从不愿施舍一斜金黄/到廉价的出租屋内”,但诗人依然“ 坚信/前途光芒万丈 ”。
皇甫芳,是1977年出生的一位山西女诗人,是正当中年、壮年的北漂诗人,1996年到北京的,《北漂诗篇》第七卷选了她的《我怎么不是一阵风》。
甫芳这是一首爱情诗,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灭的主题。
北漂的人都会对爱情充满想象力的,不然是不敢北漂的,不敢走向远方的,如果可能这位女诗人也完全可能是一位女巫。她憧憬自己,是“旋风”,是“暖暖的风”,甚至想“ 你会不会躲避这寒冬冷冰/甩开它关上房门/留它在漆黑中呜咽煎熬到天明”,经过几番不休不停的虚拟想象折腾,终于有机会换了画面,“进入你的梦乡/成为你的梦中情人”,看这,似不似还不自信吧,面对心意的人儿依然还有那么点矜持,这个社会永远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摆在情人们面前当下。
赵琼,1966年生于晋南,不过他进北京是因为入伍当兵,跟我的年纪一样,眼看就要退休的人,但诗心依然有活力。
《北漂诗篇》第七卷选了赵琼六首诗,这是一组《思乡小调》,分别是《故乡,长在秋天正在落叶的那棵树上》《与故乡相关的一块石头》《回故乡》《在故乡那个小山村,我的乳名叫水》《故乡来了两个收完麦子的乡邻》《坐在北京一棵树下,想故乡一个人》,看看都是离不开故乡两个字,看来就是有点老了,藏也藏不住,白发、皱纹,再有钱拉皮也没用,也许自己还不知,就像那些女明星,这跟年轻人的思乡恐怕完全不一样。
诗人在《故乡,长在秋天正在落叶的那棵树上》这首诗里,“秋深的了,霭也重了/父亲守着一地庄稼/猜度着,千里之外/这条小巷里的安详或沧桑”,这思乡还是押着有点传统的韵脚。
而《与故乡相关的一块石头》这首诗,也不过是“石头,长在天上/其中一块,是月亮”,而故乡也不过是一块石头,跟天上的月亮押一个韵脚,“我就被离我最远的那块/被石头供养着的土地/喊成——/亲人”。对,故乡也不过是块石头,不管在月球,还是地球,一个几里拐弯才能到的小地方,但你就是想故乡,日思夜想。
杨超,祖籍山西清徐,诗人、摄影家、书法家,是一位女侠。
《北漂诗篇》第七卷选了杨超二首诗,《秋天的小秘密》表面上写的是跟了她十一年的一盆盆景绿萝,但实际上也暴露了她在北京的北漂颠簸,十一年换了三个地方,东三环,南三环,副中心,其实也不算是多,其实我换的地方还要多,这是秘密吗,不算,北漂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也许绿萝是会感到委屈,但诗人不会,诗人、艺术家的宿命就是漂泊。
《雪山之爱》这一首,杨超写的是雪山的玛尼石,玛尼石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到西藏的高原上,每一个路口都有这些石头,这些石头其实就是人类在西藏高原的指路石,西藏高原人烟稀少,看到这些石头就会感到高原人的亲热和人类的爱,它们“已是/雪山的一部分/词汇/在我这里/都化成/雪花”。
现代诗继承了古体诗发展史的诗经、唐诗、宋词的一部分传统,诗的语言也是由简到繁不停发展,也有它的螺旋式的重复更新,新诗以白话文为语言独特的载体,既是书面语,也是日常用语,不像古诗那样的割裂,尤其在互联网轴心时期新诗迎合大众化、网络起哄化、视觉语言抽象化,一方面实现了谁都可以提笔就写张嘴就诵,达到彻底的网络化、人人皆可参与,另一方面新诗对抒情性、艺术性、精粹性、蒙太奇、通感性等现代技巧有限的吸纳更达到了在这个时代与计算机语言的差异化,尽管现在有AI可以写诗,但AI的诗它是没有精神和灵魂的,从而实现了对权威、精英、机械、古板的消解剥离,虽然不是唯一但保留了诗的纯粹真理,实现了与商业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宣传实用主义的彻底决绝的决裂,在艺术学的文体依然是人类最抽象的抒情语言,没有哪种艺术能与诗歌的起哄美相媲美,可以说在当下的这个时代写诗依然是高尚的,但它剥离了高人一等诗的丑陋、异化,这也是这个时代诗的伟大成就之一。
《北漂诗篇》第七卷选了我的两首诗,一首《樱桃树下》,可以说是描写我的北漂真实生活,“我在/樱桃树下/康复” “我在/绿杨树下/乘凉” “我在/亭子间/假装喝二锅头” “我在/沙发上/梦见陶渊明” “坐地日行/八万里/我躺平” “上上网/追追剧/评评画” “或者抬头看着/天上的/航班和星星”,既抽象,又极简,又抒情。
我的康复生活,其实是极其枯燥无味的,逼的我把我家后院每棵树都看无数遍了还得再看,把以前始终没搞清的那棵开白花的树也搞明白了。一开始我也不认识它,后来才发现它是一棵樱桃花树,要知道打从我住到这个社区来,它每年只开花不结果。直到疫情那年,它突然开始结果了,哦,原来是棵樱桃呀,奇葩不奇葩?于是才有了这首诗,疫情期间的坏事是很多,但也有好事,也有新发现。
我的另一首诗是《丁香一样的女儿》,“一个北漂姑娘/消失在人海中” “花儿样的年纪/丁香那样的芬芳” “雨天去了上海/为了那个梦想” “北漂变成沪漂/舞得依旧丁香” “北京跳到上海/幽怨一样悠长” “丁香不懂姑娘/蝴蝶却懂衣香” “丁香一样女儿/会带花香回家”,这首诗也是记了疫情一个真实故事,但写的很美。
我家姑娘本来在北京也是北漂,但疫情期间碰到了北京大隔离,始终回不到北京,但那段时间可以去上海,于是就去了上海,但后来上海也大隔离,这可把我老婆急坏了。我家姑娘是教舞蹈的,那时上海工作也不好找,正碰到一个跳舞机构找合伙人,没辙就跟人家签了约,这一签就是几年,就成了彻底沪漂,后来在上海有了爱情,看来到上海也不是什么都是坏事。去年浮诗绘金诗台搞丁香同题诗征集,虽然是朋友,但他们的征诗几乎不参加,但他们没忘记我老要拉着我,就一再撺掇我那次也写首诗玩吧,我说好吧,就突然灵机一动,就写了这首诗。
我的诗有一部分就是记叙北漂生活的,北漂诗篇为什么一般都写的好,因为北漂生活有许多特别深刻的细节,加上北漂生活的当下性具有一种极端体验场,那一刻你不得不专注,精神特别集中,能发动各方面的储存,这种体验场往往就像一个话剧或舞台剧的舞台,不用再搭建舞台了,生活本身就是醒目的聚焦,本身就有历史性、艺术性、深刻性、本质性,而在中国改革中北漂生活往往就在深改的热流中热锅上,往往就会偶发产生优秀的作品甚至杰作,不需要诗人挖空心思去写就能流出好作品,当然这也要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基本功过硬才可能催生这样伟大的作品。
本文提到有关话题、评论的诗,仅是就北漂诗篇第七卷山西北漂诗人的几首诗,抛砖引玉,读者要全面领略或研究北漂诗篇大量的优秀作品,可以到新华书店或各大网络销售平台,去购买已经出版的《北漂诗篇》1至7卷,一定不会让你后悔,可以说不用北漂你也可以领略北漂诗人精神世界的远方与诗,这恐怕是这个时代不可忽略的近一千位诗人北漂生活灵魂漂荡的倾心佳作,将会像诗经、唐诗、宋词一样与宇宙的星辰一样闪耀一样彪炳史册。
感谢师力斌、安琪二位主编,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各位,感谢各位北漂诗人,此生北漂过,就不会感到白到这个世界走了一遭,我们与这个时代同在这一刻、同样永恒。
2024/7/16于北京月牙殿
---------------------------
附:
主编简介
师力斌 评论家,诗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诗刊》《星星》《十月》等国内报刊发表大量诗歌、评论,作品入选《诗歌北大》《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展》《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等多种选本。著有《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杜甫与新诗》。与安琪合编《北漂诗篇》。
安琪 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暴雨和绵羊》《未完成》《秘境之旅:内蒙古诗篇》《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我的鹿角开花了》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等。编选有《卧夫诗选》。与远村、黄礼孩合编《中间代诗全集》、与师力斌合编《北漂诗篇》。
《北漂诗篇》第七卷
主编:师力斌 安琪
出版: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北漂诗篇 (第七卷)
序言 | 流动的诗歌盛宴 / 黄华
光芒(六首)/ 任何 / 1
一起去山里吧(六首)/ 蔡诚 / 4
十字路口(五首)/ 张弓惊 / 7
昌平线(六首)/ 李颖 / 12
世界是纸做的(五首)/ 吴有 / 15
因为冷(三首)/ 娜仁朵兰 / 18
春天的冬储白菜(二首)/ 彭鸣 / 21
亲爱的推销电话(五首)/ 徐厌 / 23
太阳给予我力量(六首)/ 七月友小虎 / 26
家(三首)/ 唐纯美 / 30
摆渡 / 巴旦木仁 / 33
安慰自己(三首)/ 张小云 / 34
传说(二首)/ 王丁强 / 36
2022(三首)/ 冷江 / 38
照进彼此(三首)/ 马文秀 / 41
对弈的下午(五首)/ 叶匡政 / 44
雾里桃花(三首)/ 李金龙 / 47
出租(三首)/ 刘虎 / 50
我将被一条河流切开(二首)/ 非墨 / 52
从出租屋搬到新家(四首)/ 孙清祖 / 54
荆棘鸟(三首)/ 孙志翰 / 57
突然的瞬间(三首)/ 陈劲帆 / 60
铁匠铺(三首)/ 安子君 / 62
香气卡在春天的十指(二首)/ 黄文隆 / 64
天命之年(二首)/ 任庆 / 66
炒鱿鱼 / 陈成刚 / 68
扬沙诗学(四首)/ 陈泽宇 / 69
门,已经关上(六首)/ 梦娜 / 72
想着(三首)/ 朱德冬 / 76
骑行随想(五首)/ 沉熵 / 77
干草垛(二首)/ 黄长江 / 79
走的路(二首)/ 马进思 / 81
梦中听到谁在读诗(六首)/ 小海 / 83
谁在夜空中(四首)/ 鲁橹 / 87
等待戈多(四首)/ 孟垚 / 90
还有至少一个梦想(六首)/ 老巢 / 95
深夜就是一团滚烫的炭火(二首)/ 刘剑 / 98
萤火虫和蝉(二首)/ 王德兴 / 100
雨夜言语(二首)/ 龙飞洋 / 102
十月里的父亲 / 席立娜 / 104
在下班的地铁里(三首)/ 莲子 / 106
在涌翠路上(三首)/ 白羽 / 108
拾荒记 / 兰青 / 110
暴雨和绵羊(五首)/ 安琪 / 111
秋 / 陈艺文 / 115
移植(二首)/ 张广超 / 116
海变 / 亦善 / 118
静夜思(二首)/ 袁丰亮 / 119
一道亮光 / 红河 / 121
十号线落日(三首)/ 木一禾 / 122
返乡的人(三首)/ 李光涛 / 124
时间的光泽(四首)/ 李爱莲 / 126
妙喻:鱼水情 / 雷从俊 / 128
信进去了(三首)/ 汪宏宗 / 129
晚年生活(二首)/ 大草 / 131
轻(五首)/ 夜子 / 133
实在没有人(三首)/ 冷宇飞红 / 136
我怎么不是一阵风 / 皇甫芳 / 139
在燕郊幸福河畔(四首)/ 郑成美 / 140
祭坛旁的古树(三首)/ 黄华 / 142
过潮白河(二首)/ 火石 / 144
草(四首)/ 李林 / 145
下班回家(四首)/ 卢吉增 / 147
京城雪(三首)/ 武杰 / 150
等待下雨天 / 刘傲夫 / 152
晴雪 / 郭宗忠 / 154
寂寞的行者 / 朱家雄 / 155
喧嚣与孤独 / 张世印 / 156
我的故乡我的他乡 / 周步 / 157
冬日火焰(三首)/ 杜思尚 / 158
樱桃树下(二首)/ 曹喜蛙 / 160
雪(三首)/ 陈丽 / 162
草香 / 马丽 / 164
C 面 D 面 / 亦琛 / 166
园中呐喊(四首)/ 止霄说 / 167
北京是我的南方(五首)/ 韩彩英 / 170
姥姥走后(二首)/ 王炜宁 / 175
总得看一场故宫的雪(三首)/ 陈曦凯 / 177
初雪 / 杨罡 / 179
在北京过腊八 / 王永武 / 180
潭柘寺(四首)/ 张厚生 / 181
漂泊异乡却欠故乡一份债务(二首)/ 姜博瀚 / 185
想去一个地方(三首)/ 孤城 / 188
一瓶二锅头醉了四面八方的风(三首)/ 千金子 / 190
剪掉的秋草(三首)/ 花语 / 193
城市里的大象(三首)/ 绿鱼 / 195
北京的冬天 / 马玲 / 197
最好的位置(五首)/ 汪再兴 / 198
北风吹我(五首)/ 星汉 / 201
洞(四首)/ 刘婷 / 204
行走者 / 郑跃 / 208
思乡小调(六首)/ 赵琼 / 209
自留地(六首)/ 依依 / 214
从属关系 / 楚红城 / 218
暖(四首)/ 黄金铭 / 219
诗的命数(四首)/ 王迪 / 222
草桥 / 坚果 / 226
挥手的黄昏(三首)/ 柳风 / 229
痛苦的玉米(五首)/ 周占林 / 231
心里的阳光(二首)/ 祝雪侠 / 235
慢节奏(三首)/ 杨东澄 / 237
故地重游(五首)/ 沈亦然 / 240
生活,斜坡的楼梯(三首)/ 张后 / 243
黄昏下(四首)/ 李舒兰 / 245
在北京(二首)/ 梅世泽 / 248
栖身之所 / 大玉 / 250
一粒豌豆的本质(四首)/ 兰亭 / 251
从圆明园到宋庄 / 林童 / 254
爱他们(二首)/ 攀峰 / 257
夜走的人(五首)/ 吴绍庆 / 259
候车室(四首)/ 杨府 / 262
晚年目光(三首)/ 张绍民 / 265
提前布局的雪(二首)/ 郑治兴 / 267
对弈(三首)/ 项见闻 / 269
在圆明园看远山 / 徐书遐 / 271
回乡偶书(五首)/ 姚永标 / 272
零下分行(六首)/ 零 / 275
秋天的小秘密(二首)/ 杨超 / 277
在时间的长桌上(六首)/ 雁西 / 279
京韵 / 刘兴哲 / 284
月亮哪儿去了(四首)/ 牧野 / 285
回大海的信(六首)/ 林茶居 / 287
独坐无序(三首)/ 苏忠 / 290
春衫薄,群山空(三首)/ 刘不伟 / 294
我是如此虚度了一天(二首)/ 梁小兰 / 297
妹妹(二首)/ 王冷阳 / 299
爱恨北京(三首)/ 李永昌 / 301
薄如蝉翼的时间(五首)/ 陈家忠 / 303
燕山起伏(五首)/ 孙殿英 / 307
在雨中沉默(六首)/ 赵成 / 311
运送山水的人(六首)/ 杨东 / 315
千山之外(五首)/ 宋德丽 / 320
北漂札记(五首)/ 陈克锋 / 323
傍晚时分过中轴线有感(四首)/ 王夫刚 / 327
梦见熟悉的梦(三首)/ 马莉 / 330
下一场雪会落在哪里(三首)/ 枫灵 / 332
新年 / 小雅 / 335
后 记 / 安琪 / 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