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深究

中国历史从秦始皇帝到明清鼎革几十次的改朝换代,一个旧王朝覆灭了,一个新王朝兴起了,王朝还是王朝,专制还是专制,换汤不换药,一样的苦。

但清朝的覆灭不一样,清朝覆灭后建立的是共和国,袁世凯还想建立王朝当皇帝,失败了,即使不失败,他也不可能建立专制王朝,当专制皇帝,不要说袁世凯,就是清王朝即使不覆灭,那也只能搞君主立宪制,君主虚位,专制不可能了。

究其原因是清王朝覆灭的原因变了,他不是被另一个封建势力推翻,而是被一个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及其所具有的新的思想文化势力推翻的,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及其所具有的新的思想文化势力既不愿意更不可能继续通过封锁民众、愚昧民众、压迫民众而搞封建专制统治,走结束封建专制,实行民主共和的道路是势在必行。这是世界大势,这大势现在依然滚滚向前。

看形式似乎清王朝也像之前其他王朝一样依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从结果类推应该也是因为出现昏君奸臣、贪官污吏横行无忌、统治者治国乏术乏力,按传统说法就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对立,最后王朝大厦不得不轰然倒塌,历史再一次循环。

你看,清王朝的民族矛盾是先天的,而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甘回民起义虽然有民族矛盾因素,阶级矛盾应该是主要的原因,最后几个皇帝寿命不长且无子嗣,虽不是特别昏庸,也没有雄才大略,慈禧太后牝鸡司晨,且生活奢侈,因而朝堂政乱不断,辛酉政变、戊戌变法、己亥建储等都是,几乎就是之前王朝灭亡的老路。

而其实不全是这样,清王朝灭亡还主要是撞上了世界历史大势,是时也命也,如果像之前王朝所遭遇的外部环境,如明朝所面临的倭寇、荷兰人占领台湾、葡萄牙人占领澳门,这些只是世界大势起于青萍之末,即使像北宋、南宋所遭遇的民族环境,辽、金、西夏、蒙古等,他们也不过是如清王朝本身一样夷族封建势力要入主中原,以及清朝中期所遭遇的沙俄侵占外东北、郑氏割据台湾、西蒙古诸叛乱等,还属传统的抵抗外族入侵及国家统一战争,这些都应该是清王朝能够应付而且胜任的,而清朝灭亡时所面临的是闻所未闻的全新的势力,尤其是带有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新武器做武器的新势力,清王朝完全蒙了,手忙脚乱直至灭亡。

我们现在说看到的清晰地世界历史大势 ,对传统上中国的认识方法及思维方式来说,只有改朝换代,没有历史大势一说,他们依然是用愚昧的、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不要说纵向的历史大势,就是横向的看各个国家以及打到京城的国家也是一脸懵逼,对这些国家的方位、版图、人口、力量一无所知,更不要说他们的制度、国家架构、文化、理念了,因而对自己和这些国家的力量对比那就无从比起,软弱起来,一味地委曲求全,强硬起来,觉得自己还是老大帝国,除了意气用事没有理性抉择。

所以当面对船坚炮利的列强侵略,战败求和之时的割地赔款、丧失主权、接受感觉蛮横无理的要求,尤其是忍受列强干涉内政,羞辱挑战皇帝威严之时,皇权代表西太后很愤怒,总想伺机报复一下,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挽回自己九五之尊的尊严,再振老大帝国的雄风。

尽管割地赔款、丧失主权等灾难后果以各种形式都转嫁到人民身上,人民因落后愚昧的政权而遭难,尽管当时清政府根本没有主权、人权观念,他们不会积极保护人民,但皇权的观念不但有而且根深蒂固,而且绝不容羞辱动摇,而皇权带来的满清权贵、尤其是皇室的利益那更是不容损失,皇位尤其是重中之重,于是报复一下列强就势在必行了。

民族这个观念是相对而言的,除了相对别的民族以外,民族还与国家、地域、宗教、文化有关,相对于汉族就有了各种少数民族,相对于列强就有了中华民族,尽管当时没有中华民族一说,但相对于列强,中国人就是一族,所以当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民族主义就兴起了,打倒列强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义和团运动就在这时候产生,也在这个时候被西太后引为同志,以为可用,可以一战,报仇雪恨。

义和团具有朴素的民族观念,既反列强也反满清,具有朴素的反抗观念,也并非完全反抗非正义,和自己不一样的及自己看不顺眼的都反抗,反抗当中不免嗜杀抢劫,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更没有目的,是自发的各自为战的反抗团伙。在文化上没有先进思想指导,表现为愚昧、狭隘、顽固。这样的义和团是承载不了西太后的希望的,但西太后实在没有什么好牌,只能利用看似民族主义而进行报复或报仇雪恨。岂不知义和团的战斗力不是不强,而是很不强,他们的战斗力很不强不仅是战斗力问题,而是一开始就是虚假和欺骗以及对兄弟的冷酷残忍。

于是西太后给了义和团很多的政治经济利益,把义和团暂时拉到自己这边,但又没有明确的像招安一样进行改编,义和团的无组织无纪律性也不可能像招安一样被改编,于是一切就这样胡乱的上路了。于是西太后很豪横的对所有列强宣战,于是有了八国联军,于是有了西太后西狩,于是有了《辛丑条约》,于是有了满清和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的合伙镇压,于是有了列强在中国驻军。

这应该有很多血的教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