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作者 百科密码Self
在人们平常的认知中,全球气候变暖只会带来灾难。
但实际上,气候变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最终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可能要在数代人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而在气候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对眼下这个时代里的人,没准还是好事。
因为气候的变暖,我国的某些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了。
为何气候变暖会使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我国的哪些农作物受到了这个“红利”?
传统的胡焕庸线正在被打破
近日,国内气象专家巢清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温度带,正持续在向北和西移动。
温度带,可以简单理解为不同地区平均气温明显的界线。向北和向西移动,意思是指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变大了。
气象学家表示,这种情况已经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明显体现出来了。比如国内中南部的水稻种植区,过去有些地方因为温度不够,全年只能种植一季稻。而随着温度带向北移动,这些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了。
再比如西北地区苹果的种植范围,以前主要集中在秦岭以南地区,而今苹果的种植早已扩展到了陕北一带。
这种显著的变化趋势,意味着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温度带的北移和西移,正在突破传统的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
我国自东北向西南,有一条地理概念上的“胡焕庸线”。这条分界线,是在1935年,由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来的。它的大致走向,是从东北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
我国的农作物种植、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在这条分界线的两旁泾渭分明。
在线的东南面,全国36%的土地,养活了九成以上的人口。而在西北一面,虽然土地面积规模达到了64%,但人口规模只有4%。
此外,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大致以这条线为走向。东南方向,经济发展较好,城镇化率高;西北方向,经济发展较差,城镇化率低。
也就是说,胡焕庸线,就是国内适宜人类生存的分界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条界线一直不曾被打破。
而随着温度带向北和向西移动,更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正在向传统的胡焕庸线西北一侧扩展。随着粮食产量格局的改变,西北地区可供养人口的规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温度带和农作物的北扩西移
具体来看,北方和西部一些原先不能种植某种农作物的地方,如今随着温度带的变化,一些地方已经突破了胡焕庸线的界限。
先来看温度的变化,根据气象领域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61年到2020年,过去60多年的时间里,国内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而且,北方温度上升的趋势还要大于南方,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具体到各地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升温速率最大。在这一地区,平均每10年的温度上升了0.36℃。
升温速率相对较慢的地区是西南一带,虽然速度慢于国内别的地区,但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南地区的升温速率也达到了0.17℃。
温度升高的同时,也带来了降水量的提升,平均每10年的降水量,增加了5.1毫米。
气候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各地区的热量资源,而这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南方地区,一年三熟的农作物的北边界线,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出现了明显的北扩。双季稻的可种植区域,向北扩展了近300公里。
在北方地区,东北的玉米和水稻,适宜种植的区域在持续增加。传统的冬小麦种植区域,其界线向北和向西扩展了20到200公里。
北方地区油菜的种植区域,也向北扩展了100公里。俗话说橘生淮北为枳,随着温度带的变化,橘子适宜种植的区域,其北部界线平均扩展了约83公里。
而在西北的新疆,棉花适宜种植的区域,近些年来也在不断扩大。一句话,温度带的变化,使得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上述还是整体的情况,下面再来挨个看看都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黑龙江水稻面积增加5600多万亩
我国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区域,是在黑龙江的黑河市,这里是我国水稻种植界线的最北端,每年种植数千亩水稻,最多的时候可超过上万亩。
在黑河市的爱辉区,当地的一位农业专家表示,最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爱辉区下辖的各个乡镇,就有很多农户种植水稻。时至今日,当地的水稻种植规模已经很大。
从数据上来看,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水稻种植的北界线,还在北纬47.34°附近。过了30年,到2013年前后,水稻种植界线已经北移到了北纬47.64°附近。
界线的北移,意味着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农业专家的分析显示,30年的时间,国内水稻的北界线,向高纬度地区平均迁移了24.93公里,最大迁移距离超过了88公里。
从面积上来看,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只有300多万亩。此后到2000年左右,这一面积增加到2000万亩左右。
而到2022年,面积已增加到6000多万亩左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种植面积增加了5600多万亩
玉米种植界线北移200多公里
除了水稻适宜种植的区域在扩大之外,过去几十年,黑龙江的玉米种植面积也在显著增加。气象数据显示,从1971年到2008年之间,东北地区初霜冻日期平均延后了4到5天,全年的无霜期天数增加了14到21天。
温度显著变暖,玉米每年播种的日期则提前了3到9天。在这种变化趋势下,东北地区平均每10年,玉米增产967万吨。
玉米的种植界线,向北移动了158到285公里左右,种植面积增加了5805万亩。具体到黑龙江省,上世纪80年代,全省玉米的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亩。到2021年,黑龙江玉米的种植总面积,就达到了9000万亩左右。
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使得黑龙江的粮食产量也增加了。2021年,黑龙江年产粮超1500亿斤,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
而粮食增产的关键,正是温度带持续向北移动的结果。随着温度带向北和向西扩展,不但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加了,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格局也发生了彻底改变。
新疆棉花,60年里种植面积增长十几倍
历史上自从棉花被引进国内后,它的种植区域,持续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扩展。
棉花原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经过改良和演化,它在国内逐渐适应了温带地区的气候。
20世纪中前期,新疆是不种棉花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棉花首先在南疆地区种植。接下来十多年的时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310万亩左右。
从那以后,棉花的种植规模在新疆持续增加。经过60多年的规模化种植,如今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800万亩左右。
有意思的是,西北地区棉花种植规模在持续增加,而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传统棉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却在持续降低。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正是气候在发生改变。
像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区,多年来由于降水和阴雨天气的增多,越来越不适宜棉花的播种和生长。
对比之下,西北地区尤其是在北疆地区,这里的气温多年来在持续变暖,热量资源充沛,非常适宜棉花生长。
具体来看,过去60年的时间,西北地区平均每10年的温度增速为0.3℃,而全国平均的数据只有0.23℃。
尤其是在新疆天山以北的棉花种植区,由于温度的适宜,棉花种植区域,甚至开始向海拔较高的地区上移。
时至今日,新疆早已取代长江和黄河流域,成为国内最大的棉花种植区,每年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八成以上。
苹果一路向北
除了粮食和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扩展之外,国内苹果的种植,其区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陕西,苹果种植最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时种植区域是在秦岭一带。
经过20多年的种植,苹果的种植开始向北移动,其种植跨过了渭河,逐步到达了渭北地区。
进入21世纪后,苹果的种植界线,进一步扩展到了陕北,其种植界线已经到达榆林南部,向北至少扩展了200公里。
苹果的种植之所以能大踏步向北,最主要的还是温度带发生的变化。像延安地区,2000年以前,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2000年以后,这一地区的年降水量,增加到了550毫米左右。
苹果在陕西的北移,仅仅是一个缩影,而温度带的显著变化,更是让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
数据显示,陕北2000年的植被覆盖率只有46%,到了2021年,这一规模已经增加到了81.3%。
而整个陕西,苹果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930万亩。昔日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如今成为国内苹果产量第一的大省。
结语
不管是哪种农作物,几十年来种植区域的悄然改变,既有种植技术改良的因素,也有气候变迁的因素。尤其是后者,在这一变化趋势中更是占主导地位。
在气象学家们看来,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显著影响农作物的种植格局。虽然近年来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但不得不承认,温度带的北移和西扩,也让我们的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未来,如果能合理利用这种变化趋势的话,农业种植格局,还会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