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议会选举结果对今年俄乌冲突与对中国立场影响之预测
2024年7月7日,法国举行了第二轮立法会选举。
勒庞和巴尔德拉领导的国民联盟(RN)最终赢得的席位大大低于一周前的预测,左翼“新人民阵线(NFP)”和总理阿塔尔领导的“一起为了共和国(Ensemble)”获得的席位则好于预期,导致国民议会会席位分布出现了“三足鼎立”局面:
国民联盟及其盟友获得143个席位,支持总统的中间派获得163个席位,而“新人民针线”则获得182个席位。另外,中右翼共和国党获68个席位,而其余各党派占据剩余21个席位。
一时间,极右的失利导致社交网络上流行着“巴黎沸腾了,莫斯科失望了,基辅安心了”的舆论,多少可以反映出此次选举结果对俄乌冲突的影响。
以下将展开具体分析。第一部分将分析总体趋势,第二部分将阐述对俄乌冲突的可能影响,第三部分阐述对华立场可能的微妙转变。
一、总体趋势分析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法国是一个强总统制国家,总统的权力之大相当于“被选上的国王”。
在外交领域,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得多,对诸多事务拥有最终裁定权。
鉴于俄乌冲突和法国对华立场均属于外交领域,此次立法会选举总体对两者总体影响有限。
可以预料的是,马克龙此前的对俄和对华政策将很大程度上得到延续(即全力支持乌克兰,将俄罗斯视为“敌对方”;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但在某些领域可以合作),最多会根据国民议会的新构成,有一些细微的调整(nuances)。
另外,此次立法会选举未诞生绝对多数党派,而支持马克龙的中间派也丧失了相对多数地位,导致法国未来至少一年内政治走向极不明朗(因为根据法国宪法,至少要等一年才能宣布新的立法会选举)。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面对左右两派“极端”势力的抬头,至少在未来的一年内,马克龙会将精力重点转向民生、经济、移民等内政问题,以争取在一年后赢回国民议会的绝对多数;在外交领域的任何新动作将会变得十分谨慎,或者说是无暇顾及,这当然也包括俄乌冲突及对华立场。
二、对俄乌冲突可能的影响
在俄乌冲突议题上,法国很大程度上将延续全力支持乌克兰的政策。
此次赢得国民议会相对多数的“新人民阵线”在俄乌冲突上的基本立场是这样的:1、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自由;2、积极帮助乌克兰抵抗俄罗斯侵略者,包括提供武器;3、法国军队不在俄乌领土上进行军事干预;4、取消乌克兰的外债。
以上四条,基本上与法国目前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相符;唯一可能掣肘马克龙的是,如果马克龙真的意图向乌克兰直接派出军队(不论是以北约的名义,还是仅以法国的名义),则将遇到更大的阻碍。
另外,基于左派偏和平主义的立场,至少不会希望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更不希望发生核战争。因此,如果乌克兰意图打击俄罗斯本土,则至少在未来一年里,法国对于提供相关武器会变得更加谨慎(极右翼国民联盟也反对向乌克兰提供进攻型武器,而其在议会中的席位至少比2022年增长了不少-从89到143)。
最后,鉴于左派对贪污腐败和寡头政治的深恶痛绝,没收和冻结俄寡头富豪海外资产,并用其孳息支持乌克兰的欧盟层面的政策应当会得到延续。对俄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制裁也将延续。
三、对华立场可能的微妙转变
法国立法会选举后对华立场问题更加复杂,必须分议题、分情形进行分析。甚至,新总理的具体人选也可能对此产生影响。
归根结底,“新人民阵线”是一个三十天内由“不屈的法兰西”、社会党、绿党和共产党以及其他一些左翼小党撮合起来的政党,其唯一的共同纲领是击败极右的国民联盟(该目标已达成)。
如果说,在降低退休年龄、提高工资待遇、欢迎移民等内政问题上,左派各政党还算有基本的共识;但一旦提到巴以冲突、对华立场等外交议题,则其撕裂程度甚至只能以政治人物个体为单位,逐一分析。
比如,“不屈的法兰西”领袖梅朗雄就一直对中国颇有好感,曾公开宣称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法国绝对不应该在台海问题上步美国后尘“瞎掺和”。
如果梅朗雄本人(尽管可能性很小),或“不屈的法兰西”的某位话事人成为下一届法国总理,则法国对华总体态度上将会迎来一些积极的转变。
然而,左派里也有极端的反华分子。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拉斐尔·格鲁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格鲁克斯曼是左翼小党“公共广场”的创始人,他不仅多次在欧盟议会炒作所谓“新疆再教育营”问题,还曾喊话马克龙要求驱逐中国驻法大使。
种种反华言行,导致格鲁克斯曼最终于2021年3月22日被中国外交部宣布列入制裁名单。
如今,约10%的法国民众支持格鲁克斯曼成为下一届总理,比梅朗雄的支持率还高出一个百分点。
基本可以预测的是,如果“不屈的法兰西”最终可以参与执政(而不是遭到其余“新人民阵线”党派的排挤),则法国对华的总体态度可能会出现一些积极的调整;否则将变化不大。
而如果由反华人士出任总理,对华关系甚至还会进一步恶化。
此外,鉴于左派对工人就业和福祉的关注,其对自由贸易一向采取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尤其是被怀疑接受了大额外国政府补贴的进口工业产品,更容易成为其“眼中钉”。
因此,不论谁成为总理(哪怕是梅朗雄或其幕僚),法国现有的对华电动车、电商等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仍将得到延续。同样,也不可能在欧盟层面上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的签署。
最后,由于“新人民阵线”有绿党的参与,且绿党主席玛丽娜·唐德利尔(Marine Tondelier)也是目前呼声较高的下一届总理候选人之一,法国在未来的一年内可能会加强与中国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
总结:
总体来说,政坛出现严重分裂、缺乏共识的法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聚焦内政问题,因此在包括俄乌冲突、对华立场等外交政策上,任何调整都将十分谨慎。
至于大概的基调和可能的“微调”,由于左翼的异军突起,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将在继续支持乌克兰的前提下略微突出和平主义原则。
而在对华的立场上,则由于左派政治人物在这一问题上的严重撕裂(乃至两极分化),目前很难下定论。但可大致确定的是,法国将延续目前的工业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同时试图加强与中国在环境和气候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