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热衷“用别人的手去打仗”?
作者:易瑞祥(俄罗斯语言学教授)
代理人战争(或称中间人战争)是二战后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种冲突形式。它属于混合战争的范畴。自核武器横空问世,超级大国或地缘政治大国,贸然直接发动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在减少,而为㨦取一己私利,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不可调和。政治对手们便在第三国(或第四第五国)领土上,用别国资源,假他人之手,发动战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给代理人战争下过这样的定义:“代理人战争就是要用别人的双手去打仗”。美国政治家、法学家卡尔·多伊奇在1964年作过经典的评论:“代理人战争实际上是两国以解决第三国冲突为由,利用第三国资源,在第三国领土上为达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一场国际冲突”。
代理人战争也缘于美国五十年代的“对外援助规划”。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受援国的援助完全用于服务国家政治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他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对自己的受援国(发生骚乱或陷入内战)先施以经济上物质上的援助,根据事态发展,进而提供军事装备的支持,从而巩固他在冲突一方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为什么钟情于代理人战争
1.廉价高效。艾森豪威尔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代理人战争这是一种国家利益最大化且又廉价的方式。”它既减轻财政负担又降低了政治风险,是“最低廉的保险”。他指的是相对于直接进行军事入侵而言,代理人战争更符合美国的利益。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曾说过,“地区冲突就是一口沸腾的油锅,有人总是想从中捞到好处。”
2.减少经费开支与人员牺牲。由于系列的财政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受到军费开支压缩的制约,战争的玩家们力戒展开大规模的常规性战争行动。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巴布伊特指出,“当地武装力量通常会被超级大国和地缘政治大国用作军事冲突的棋子。”不派军队直接参战,这对美国而言,既减少军费开支,也降低美国陆战队士兵牺牲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3.缓解舆论压力。眼下的美国,对投入大量人员和大量财力卷入战争遭受损失而备受社会关注的敏感度日趋强烈。美国人和西方厌战情绪增长,许多士兵不乐意离家,千里迢迢去一个鬼都不知道的什么地方作战。乔治敦大学分析结果表明,越南战争以后,社会舆论对那场阵亡官兵多、耗资巨大的战争连篇累牍地发动轰炸,对美当局提出了犀利的批评。越战成了美国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美国人从此患了舆论“头痛病。”因此,代理人战争越来越被美国人所接受。
内部动乱,外部干涉——代理人战争的前奏
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到后来东欧一些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以及伴随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美国和相继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在冷战时代就出现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端也初现端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都留下了代理人战争的历史烙印。从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体系上来分析,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共产主义,极力抵制共产主义向亚洲和世界各地蔓延,这是美苏两霸争夺世界霸权而诱发代理人战争的另一原因。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独大,代理人战争层出不穷,频频打响。阿富汗战争,伊拉克、利比亚、到坚持了9年仍然胶着的叙利亚,打的都是代理人战争。这些国家的内战到先后发生在南斯拉夫、乌克兰、格鲁吉亚、埃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颜色革命”都是从国家内部动乱开始上升为冲突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在苏联,乌克兰是比较发达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尤其是农业和军工企业。独立后的乌克兰,由于受到美国和西方世界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浸透,向往西方式的“民主改革”和“总统选举”,积极向美国和欧洲靠拢。在乌克兰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一些匿名的社会精英挑头闹事。他们在街头闹市集会游行,抗议示威,进而打砸抢烧,无所不为。在他们当中有社会精英、武装分子、美国和另一地缘政治大国情报机构的便衣、寡头、工人农民,不怀好意和好奇围观的群众。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歇业。伊丽娜·阿卡波娃女士在她的文章中写道,“在乌克兰什么也没有,除了动乱,还是动乱。”在文中,她用了21个同义词来形容当时乌克兰社会的乱象:“骚乱、纷乱、无政府主义,杂乱无章、沉渣泛起、乱七八糟、一团糟,一锅粥……”可见,“颜色革命”后的乌克兰人民痛定思痛后对动乱是多么的厌恶和诅咒。无疑,美国奥巴马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蓄意发动这场颜色革命的幕后黑手,当然,另一大国也在其中。这场代理人战争,使乌克兰人民遭受痛苦,领土沦丧,国家分裂。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遭受战祸和天灾破坏的国家都由联合国负责重建和恢复,但看到这项工作有巨大商业利润,有利可图,美国便将这单生意强行抢来,由自己承担。明眼人都知道,这些遭遇战祸的国家都是美国的入侵而被破坏,但这一重建行动却被冠以“美好行动”的名称。2004年,美国成立“重建和稳定局”。首任局长就是美国驻乌克兰大使,这真是历史的巧合!为什么要重建?为什么要稳定?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的?被人推下水,又被推下水的人去救,大概是这个理吧,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这个重建与稳定局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密切联系。布什政府的许多官员都是哈里伯顿公司的股东,该公司从伊拉克揽走了数十亿美元的工程项目。有外国评论家认为,这个“美好行动”和被希拉里·克林顿称之为“智慧行动”的计划就是我们熟知的“颜色革命”。无论这一表述多么动听,我们都要拔掉这个带刺的玫瑰,锄除这颗麻痹世人思想,毒害人们心灵的罂粟花!
“三股势力”——代理人战争的主力军
分裂主义,特别是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一个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平静安宁的生活。它与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有天然的联系。有外国评论家形象地把代理人战争比作一台话剧,受牺牲的国家和地区是舞台,分裂主义者是序幕,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是主角,导演是幕后的黑手,剧情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被肢解,和睦相处的人民幸福生活被破坏。这就是近年来和目前发生在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真实一幕。战前,这些国家富庶,人民生活优越。但中东地区民族问题突出,教派冲突时有发生。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逊尼派掌权,对什叶派打压,卡扎菲则对利比亚首都和首都一带的部族优惠过多,而对东部地区则关心较少。位于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边境地区的库尔德人则从未放弃过独立的要求和努力。还有巴以冲突……世界上的大部分问题都发生在中东。中东是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美国人早就盯上了伊拉克和叙利亚。他们并不看好中东地区广袤的沙漠,而是觊觎伊拉克沙漠深处黑色的液体黄金——石油。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特里斯宾曾说,“我要承认众所周知的事实,伊拉克战争就是为了石油。我很遗憾,这在政治上是不合时宜的”。然而,叙利亚也被“游戏家们”拖进了这场石油游戏中。叙利亚的石油是无法和伊拉克相比的,但他的战略位置,即石油便利廉价的运输通道和石油天然气管道都必须经过叙利亚。正是这些原因,美国利用这些国家民族和部族之间的矛盾、各宗教派别的冲突,与当地反对派、分裂势力、部落武装首领沆瀣一气,利用当地人民对统治者独裁和专制的不满,打着反独裁、争自由、要人权的旗号,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地武装侵略。
前几年,一个本该上学的叙利亚小姑娘,坐在城市满目疮痍、弹痕累累的废墟上,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里满是愤怒、惊恐、无奈的目光。这个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看后,让人感到揪心。这场旷日持久的代理人战争使数百万叙利亚人民沦为难民,丧失家园,流离失所。当然,三股势力,IS(“伊斯兰国”)对于这场反人性的战争有不可饶恕的罪行,但美国却是应该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真正罪犯。当初,为了迅速拿下阿萨德,美国一手扶植了IS。为恐怖分子招募雇佣军,装备最新技术的坦克和导弹。那些配备重武器、载着荷枪实弹恐怖分子的皮卡肆无忌惮地横行在叙利亚的领土上。
看到这一切,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要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坚决拥护党和政府打击三股势力的英明决策,使各族人民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