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说华为不用吹捧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2015年8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作日。

我在去上班的路上刷着知乎,看到了一个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问题:

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因为平时对华为关注就比较多,恰好我又正好有一位亲戚在华为工作,有很多第一手的资料。

于是,在上班的地铁上,我花了十分钟用手机打了几百个字,然后发了出去。

等到中午的时候我打开手机。

震惊了!

一上午的时间,点赞数居然过了1000。

要知道,那还是知乎早期阶段,而当时的我在知乎只是一个小白,之前写过的所有回答点赞基本都没有过百。

在那个短短的回答里,我并没有像输出干货一样,去全面分析华为的产品、华为的科研、华为的销售、华为的员工。

我只是引用了一句话,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意料之外的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我引用的这句话,是前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李培根(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根叔”)在一次毕业典礼上说过的金句:

母校就是那个你可以骂千万遍,却不允许外人骂一句的地方。

而华为,大概就是一家自己员工内部吐槽千遍,然后再和外人一起吐槽万遍的牛逼公司。

每个离职的人都会去“心声社区(”华为内部论坛)发一个国际惯例贴,然后一堆更贴的人说:兄弟一路走好,我们随后就来。

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无数年轻人蜂拥而至的公司。

为什么?

最真实的原因很可能没有那么伟光正、高大上。

而是有点世俗、有点功利。

只说一点。

华为公司给的钱,能让一个家贫如洗,却努力学习工作的普通理工科“寒门学子”活得有尊严。

我的一个亲戚在华为研究所。

老家在大山深处,家庭条件非常差。

硕士毕业进入华为后,他一个人的收入差不多要养六个人:两个还没上小学的孩子,全职带娃的爱人,一贫如洗身体不好的农村父母。

即使这样,他居然还在工作的城市买了两套房,一辆不错的车。

他就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也没有特别优秀的学历,只是工作比较努力。

虽然他也经常吐槽华为压力大、加班多,但要他离开是做不到的。

其实,在当代的中国,尊严很多时候不是什么让你加班,不是什么老板一言堂,也不是什么把你当镙丝钉用,而是——没钱。

看看知乎另一个热门问题“贫穷是否导致自卑”下面的多数回答就知道了。

从这点讲,华为不知道拯救了多少年少时因家庭贫寒而自卑的人,给了这些脚踏实地工作的普通人,一条走向中产的机会。

每当想到这点,我就不得不认为,在中国,他确实是一家很牛逼的公司。

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人才。——任正非

2

当年,就是这么一个回答,帮助我在知乎上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于是,从那开始到现在,我在知乎上继续输出了接近60万赞同的干货内容。

而那个最早的关于华为的回答,现在的赞同数也达到了7000。

我相信,所有点赞的人,其实都不止是在赞同我的回答,而是在赞同一个重要的观点。

一家企业再牛逼,你吹上了天,如果对员工不好,员工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也是扯谈。

一个不谈物质、只谈情怀的公司,就是一家流氓公司。

前段时间,996沸沸扬扬,连马云都被喷的一鼻子灰。

而华为的工作强度远不止996,却鲜见有华为员工跳出来喷。

说白了,靠的就是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

有人问任正非,你主要干什么?

老任回答两个字:分钱。

他提出要学索马里海盗,科学解决“合理分钱”的问题。

华为这些年里挣的钱,主要花在了三个地方:

一是交税,华为已累计为国家交了3000亿的税收。

二是投入研发。

三是给员工发工资。

我在一本书里看到,90年代的时候华为去西安电子科大挖一个某方面非常关键的科研教授。

谈了多次,教授终于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南下深圳,成为华为公司早期最重要的科研带头人。

而关于这个“诚意”,教授透露过,那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四五百元的样子。

华为给他开的工资是,8000元一个月。不算奖金分红。

换做你,干不干?

这样的分钱逻辑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倒着去查了下华为2015年的财报。那一年华为公司全球营收接近4000亿人民币。

而华为2015年的工资,薪金,福利等的总开支居然接近1008亿人民币!

按照华为2015年17万员工的平均数,人均年收入接近60万。这还不算分红。

1008亿是什么概念?

深圳市2015年的新房成交均价在3.3万左右,成交66450套,成交金额2225.8亿元。

按照当年首付4成的政策,2015年华为员工的收入,足够买下整个深圳的新房。

我当年刚刚对华为感兴趣的时候,经常潜入他们的“心声社区”,其中有两类帖子出现频率很高,让我震惊。

一类是团购买房、买宝马车的帖子,还有一类是征婚帖。

一堆优质女生在心声社区等着找华为研发男做男朋友。

而这样的公司,居然不要求员工感恩。

在华为,我们不需要员工感恩,如果有员工觉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给他的东西多了,给予他的多过他所贡献的。——任正非

每次重温老任的这句话,我都很想把它用大字抄下来,甩到那些不谈物质激励,只谈情怀奉献的公司和老板脸上:

学到了吗?这TM的才叫情怀!

3

华为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全员持股体系。

整个华为公司员工的持股比例高达98.82%,而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持股比例仅仅只有1.4%。

四通集团联合创始人段永基曾造访华为,问任正非有多少股权,任正非回答:

“我占的股份微乎其微,整个高层加起来3%吧。”

于是段永基说:

“那你有没有考虑到,你们只占3%的股份,有一天别人可能联合起来把你们推翻, 将你赶走?”

任正非回答说:

“如果他们能够联合起来把我赶走, 我认为这恰恰是企业成熟的表现。如果有一天他们不需要我了,联合起来推翻我,我认为是好事。”

2016年华为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以销售收入计,华为大致相当于当年的1.5个联想、5个格力电器、5个阿里巴巴、6个比亚迪、6.5个小米;超过了BAT的总和;约等于万达+万科。

我写下这段,不是为了强调华为销售收入有多高,有多牛逼。

而是为了提醒下大家:这里面提到的每一家企业的老板,基本都曾经当过中国的首富。

只有任正非,别说中国首富了,广东省甚至深圳市首富,估计都没有当过。

和华为创始人如此之少的身家相一致的,是华为多年以来保持的刻意低调。

在没有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手机等电子产品前,华为几乎从不主动宣传自己。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甚至一度消失在媒体视野里。

他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不玩微博,不玩微信,不搞关系,不参加领奖,不问政谋政,不向任何圈子靠拢。

2016 年4 月的一个晚上,有人在虹桥机场拍到一张照片,72 岁的任正非独自一人拖着拉杆箱,排队等出租车。

500

过了两个月,又有人在深圳机场的摆渡大巴上,拍到几乎同样的场景。

堂堂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始人出差,之所以连个接机的司机都没有,据说是因为有一次任正非去国外出差,发现当地的负责人和司机都早早到机场精心迎候。

任正非当场发飙:

“领导一出差,安排如此精细、如此费心,他们还有多少心思用在客户身上?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

当《72岁的任正非独自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被拍》的报道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时,殊不知,华为的高管们大抵都如此。

早在2007年9月29日,华为举行了首次《EMT自律宣言》宣誓大会,就要求高管要宣誓做到:

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不作为,反对文山会海,反对繁文缛节。绝不搞迎来送往,不给上级送礼,不当面赞扬上级,把精力放在为客户服务上。

500

就在去年底春节前的座谈会上,任正非还又一次因为发言的人各种避实就虚发飙了。

七十多岁的人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毫不留情地喝道:“都这样说废话,还过个屁年”

这样的务实作风,是我们现在多少企业,多少单位所缺乏的啊!

多少年轻人一进公司、进单位,别的能力没学到,什么点头哈腰、给领导写讲话稿、给领导按电梯、开车门、说场面话之类的“本事”练的炉火纯青。

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先去揣摩领导的心思,甚至领导一个眼神都需要去琢磨半天。

不管干什么事,动不动就是要写报告、开会、讲话。

甚至,一个屁大点的领导开个晨会,都恨不得找底下人给他写个发言稿。

说难听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耽误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人和事身上了。

4

从创立初期开始,华为一直就是一家很务实的公司。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他在创立华为、管理华为的过程中,都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和经验。

而毛泽东思想千条万条归结到一条,就是:实事求是。

所谓的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依据客观条件制定策略。

面对问题,既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灵活有效地采取多种手段实现目的。

比如,1992年,华为自主研发出交换机及设备,但当时国内大市场皆由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洋巨头牢牢把持,华为难有立足之地。

在此情形之下,任正非提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让华为抢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农村市场,步步为营,进而攻城略地,最终占领城市,将国内市场一点一点夺了回来。

和当年毛泽东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打游击的战略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实事求是还表现在选定了要走的路,就不再三心二意。

战术虽然灵活,但战略却一直很稳定。

等到稍微有了一定的积累,许多企业可能就跑去炒房地产、搞投资去了,而华为则几乎是孤注一掷地投入去搞研发。

任正非很早就深谋远虑地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地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但外国人到中国来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真正掌握了。 

为此,华为每年都将销售额的10%以上投入研发,在全球各地建立研发中心,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了许多前端研发中去了。

而且这样的投入不是平均用力、四处开花,而是集中在一个点上猛攻。

任正非在采访中说的:

我们这三十年,是几十人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几百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后来几万人、十几万人,还是攻这个“城墙口”。我们总是能把这个“城墙口”攻开的。

这段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改革开放四十年,造就了一大批聪明人,投机取巧,左右逢源。

但却缺少一股像华为人这样专心做事的二傻子精神。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不去盲目扩张,而是把自己最强的那一块做到极致。

任正非说:

华为实际上是一群傻子,所谓的傻就是他们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华为在成长三十年的过程中,没有炒股票,也没有做地产,30年来只做一件事,就是通信制造。

那可是在深圳啊,华为如果从2000年开始囤地盖楼,赚的钱估计都能再造一个华为了。

但他们没有,如果他们这么干了,世界上不过是多了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一个首富。

而这样的房地产公司和首富,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上,从来都不缺。

华为就像是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世界的人,默默无闻、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

直到突然有一天发现,潜龙出海,云开见月,他们居然在5G时代攀上了世界科技的前沿顶峰;

直到,他们的成就引起了一个地球上最厉害的国家(拍电影假想敌基本都是外星人)的重视;

直到,这个国家居然还要举一国之力去兴师动众地对付一家非上市民营公司。

这既是华为最大的危机,也是对华为这三十多年来发展成就的最大肯定。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认真的事情全力做,你就是赢家”——任正非

5

同样在2015年,就在我回答“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的同一时间。

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年届70岁的唐纳德·特朗普宣布,以共和党竞选者身份正式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

此前,特朗普没有担任过任何公共职务。

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担任过脱口秀主持人的亿万富翁,居然真的在一年后,打败了典型的“政治精英”希拉里,当选为美国总统。

更少有人能够想到,今天这个叫特朗普的美国人会对华为乃至中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以往那种牌桌上你出一张、我出一张的“博弈”。

而是一把掀翻了牌桌子,想要抢走你之前艰难赢得的所有成果。

从制裁中兴到如今的封禁华为。

特朗普已经说得非常露骨了:5G是一场美国“必须取胜”的竞赛。因为美国在很多领域领先,在5G这样的重要领域也一定要领先。

这就像跑步的时候,看着别人跑得比自己快,就使劲拽住对方衣角,非得等自己过线了才让对方跑。

流氓见得多了。一边耍流氓还一边这么理直气壮的真是难得。

但值得庆幸的是,华为和任正非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早在2007年,他们就开始为了今天的这种极端危机做准备。

而这种危机意识背后,其实还是实事求是。

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有一天华为发展到足够强大,强大到对美国的企业构成了威胁,那么美国政府一定会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

或许欧洲的公司美国可以不管,日本的公司可以苟活,但中国的公司一定不可以。

特别是像华为这种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公司。

所以,华为很早就开始思考:如果美国人有一天不卖给我们芯片,不让我们用他们的操作系统了怎么办?

也学某公司忙不迭地表态:我们不是中国公司,我们可以把生产线搬出中国?

华为做不到。

既然做不到,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

既然逃跑解决不了问题,勇敢面对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这才有了后来专门造芯片的华为海思公司,这个“备胎”的一夜转正。

当年的毛泽东领导建立的新中国,受到多方围追堵截,只能在西方封锁的条件下,一点点地为现代化中国打下基础。

现在的华为也一样。

多年前,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

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诺亚方舟!——华为海思

6

这就是这些年里,华为坚持的东西。

干的都是实在事,说的也都是实在话。

都被欧美打压成这样了,任正非还说:

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

今年以来,华为被推到了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成了最热、最火的话题。

你看他们自己出来讲什么了吗?

为了要跑赢美国的封锁,现在很多华为研发基地都进入了不眠不休的状态。

有华为人在朋友圈晒自己今天又加班了吗?

你看到有华为员工拍抖音炫耀华为科研楼深夜里的灯火通明了吗?

所以,华为需要吹捧吗?

不需要。

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就是做到了应该做的。

本分,本分而已。

就像任正非曾说的:“大机会时代,不要机会主义。经济寒冬之时,更要专注,兢兢业业。”

但问题是,就这样的本分,在中国又有多少企业多少人能做到?

什么氢变水,什么空气动力,什么包治百病……靠这样的东西挣钱就已经很可怕了。

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还有地方政府敢去背书,就更是可悲了。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篇文章不也是在吹捧华为吗?

其实,我也很想另辟蹊径,找个好的角度黑一黑华为,在这个举国吹华为的时刻来个独树一帜,阅读量还不蹭蹭蹭往上涨?

毕竟,前几天还刚有个教授在微博上说“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战非常合理”。

就这个奇葩至极明显博眼球的言论,居然真的收获了数十万的阅读和上万点赞。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观点言论如果有很多人支持,想要同样得到很多人支持,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出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

就像我写毛主席的文章几乎篇篇十万加,那些无脑黑他的文章,阅读也非常高一样。

但面对华为这样的公司。

我发现,我实在是黑不动了。

不是因为他真的完美到没有黑点,而是因为,他们太擅长自黑了。

你再怎么黑,可能都没有他们自己黑自己黑的狠,黑的到位,黑的情深义重、欲罢不能。

我之前提到过的心声社区,上面的帖子除了“炫富帖”,其实最多的还是自黑贴。

把华为从产品线到管理到企业文化到作风,从头黑到脚,黑到体无完肤。

2010年,华为一位内部员工曾以“五斗米”为笔名在华为“心声社区”发表了名为《华为,你将被谁抛弃——华为十大内耗浅析》的文章,从个人视角陈述了华为当时的“十大内耗”,每一条都非常狠。

任正非看了,让打出来给所有人学习。

而更奇葩的是,这里面黑的最起劲,动不动就给华为泼冷水的,恰恰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创始人任正非。

什么“华为要失败”“华为将要破产”“华为走向迷茫”……几乎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他有一句自黑的话非常经典。

创业20周年的时候,任正非曾说:

华为在过去每年坚持投入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尤其是最近几年,资金投入都维持在每年七八十亿元以上,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至今为止,华为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

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就好像郭德纲讲的,过去他们有一千多条相声段子,经过后人的传承和不懈努力,现在流传下来的大概有三百条。

怕什么往往就会来什么。

而华为,就是一家不怕被黑的公司。

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更有着充足的底气,所以不讳疾忌医。

黑完了,骂完了,继续埋头做事,一点一点改进。

键盘侠和喷子们最可恨的,其实不是无脑黑,而是骂完之后,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

要知道,这个世界的变好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像建造一座精美的建筑,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辛,但要想毁掉它,一把火就够了。

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完美,所以要去改变它。

这才是华为人永远保持奋斗精神的应有之义。

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变得完美,而是为了变得更好。

因为华为的成长,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我们的电话费用才从天价变成了现在几乎免费。

我们才能自在地用手机看超清,看HDR,看1080P,而不用担心速率和费用。

这就是在一点一点变好。

几年前,有两张照片在微博广为流传。

第一张是中国人在地铁里玩手机,第二张是德国人在地铁里看书。

500

不少人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有素质,我们没有时刻学习的观念。

后来原因知道了,是因为地铁里没有信号。欧洲人到了地铁站里面,基本等同和外界失联,所以他们只能看书。

不仅是德国,法国、英国等其他欧美国家也是如此。

但是,到了这几年,情况发生了大反转。等到华为过去了,便宜又好用,地铁里看书的画风瞬间换了... 欧美人也终于开始刷手机了。 

500

500

500

很多年前,还有一个广告,世界失去联想会怎么样?

我觉得不会怎么样,但失去华为,会损失惨重。

这也就是任正非才采访中非常有底气的说:

全世界把5G做得最好的是华为……这个全世界只有华为能做到,欧美国家最终,我们有很多东西他们非买不可。

斩钉截铁,热血沸腾,霸气外露。

最后多说一点,今天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贸易战,普通老百姓到底应该做什么?

关于此,任正非说过一句实在话:

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民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不需要吹捧,也不怕被黑,就是脚踏实地、埋头实干。

这就是华为的秘诀。

也是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企业、政府机构,包括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怕自己基础差,不要觉得世界没有机会,不要怨天尤人。

踏实做好每一件事,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永远要相信,这个世界是一点一点慢慢变好的。

你我的每一步都是那个“一点”。

共勉。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5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

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