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夏日偶感:不可随便感恩!

01

新加坡足球队门将哈山·桑尼在中国一夜蹿红。

原因很简单:在6月11日晚举行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桑尼发挥出色,使泰国队仅仅以3比1战胜新加坡队,这一比分间接帮助同组的中国队从小组出线,晋级世界杯亚洲区18强。

于是,桑尼被视为“国足恩人”、“亚洲门神”,在中国引发追星热潮。

500

不客气地说,追星桑尼,其实折射了某种国民劣根性。

所谓劣根性,简单点说,就是文化和社会心理中某些不好、不健康的方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

桑尼做为新加坡门将,尽忠职守,奋力扑救,这是他的本分而已,只是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队出线,我们很难从中推导出他有牺牲自己,帮助中国队出线的意图。

把他人正常合理的利己主义行为道德化,强行涂上利他主义的神圣油彩,然后以此为理由顶礼膜拜,五体投地,折射的正是小农无力掌握自己命运,时刻希望有一个善良的强者保护自己的弱势心理。

中国自秦汉以来,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基本是“皇权+官僚+自由小农”的社会结构,小农是社会的基础,同时又是最不稳定、最缺乏保障、随时可能破产的群体,他们由此而卑微、而自轻自贱、而缺乏自信、而无法建立自身的主体性、而总是想依附于某个强者。

另一个原因,是100多年半殖民地的历史,也在一些国人心中深深地打上了自卑的烙印。

500

中国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但八十年代之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很多人又跪下去了。

02

不要以为仅仅是在足球这个无足轻重的体育、娱乐活动上才会出现“把他人的利己主义行为道德化”现象,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也是如此。

比如,美国自十九世纪中叶南北战争结束之后,一直采取的是支持日本侵华,自己从中渔利的政策,这种政策差不多持续到珍珠港事件之前。

可以说,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中国造的孽,也有美国的一份“功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才开始以比较大的力度支援中国抗战。

这种支援,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当然为了让中国拖住日军主力,消耗日本的战争资源,使日本陷入两线作战困境,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500

但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这种行为,渐渐被道德化,被“涂上利他主义的神圣油彩”,本来中美两国共同对抗日本,是互为盟国,相互支援的关系——即便在互为盟友期间,美国仍在雅尔塔会议上背刺中国,给中国造成重大损失——结果在中国的舆论中,变成了美国对中国单方面的恩赐。

美国获得了中国舆论慷慨赠予的这种道德光环之后,从中国获得多少有形无形的好处,现在恐怕已经很难统计了。

500

还有陈纳德的飞虎队。

这本是一支国民政府高薪聘请的雇佣军,结果在主流舆论中,也变成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飞行侠客。

至于陈纳德后来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强夺“两航起义”的飞机和其他财产等恶行,就更没有人提了。

500

公知在美国明明暗暗的支持下大肆鼓吹这种论调,自然有他们的动机,但这种动不动就要结草衔环,感恩美国的调子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大行其道,无疑有这种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做社会基础。

类似这种追星新加坡门将的事情,如果是发生在南亚或波罗的海沿岸的某个小国,倒也罢了,发生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确令人汗颜。

500

神州大地,到处都是陈纳德的塑像,简直要把他当护国之神了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就必须去除这种劣根性。

中国人要自立、自信、自强;要摆脱依附性,建立主体性。在国内,不卑不亢地对老板、对领导;在国际,不卑不亢地对一切国家,尤其是美国,不向任何国家下跪,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把战胜困难的基础建立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

不如此,就不是一个现代国家,就还是一个传统的前现代国家。

顺便说一句,我的这篇文字,并不针对桑尼。桑尼是个优秀的足球门将,我们可以欣赏他、喜欢他,但感恩就不必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