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是怎么一回事?

在欧洲议会选举结束之后,欧盟终于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

据路透社、法新社等报道,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将从2024年7月4日起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三家被抽样调查的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被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

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爱驰、江淮、宝马、奇瑞、一汽、长安、东风、长城、零跑、南京金龙、蔚来、特斯拉和小鹏,反补贴税率为21%;

对未配合调查的电动车制造商,将征收38.1%反补贴税。

叠加欧盟原有对进口车征收的10%关税,中国电动车出口欧盟的税率将增长到27.4%至48.1%。

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电动车被列为特例,它有可能得到单独税率

500

欧盟对华“贸易战”的信号弹已经升起。

比中国更关心欧盟这项关税政策的是德国,德国政府和企业之前已多次反对这样做。

因为中国反击的炮火将落在德国头上,德国高档燃油车,不仅将面临中国加征的关税,而且德国在中国生产的电动车也适用于欧盟的惩罚性关税。

500

德国NTV电视台等媒体在6月10日就已透露欧盟的决定,德媒口径都差不多:欧盟的做法破坏了现有商业模式,德国车企将面临重大损失。

说白了,就算欧盟再加码将关税加到100%,中国电动车以及相关企业照样能活下来,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拥有完整的相关产业链。

而德国车企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它将面临“死亡”。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悖论:想要挽救德国车企,德国政府必须采用补贴方式,而欧盟对中国挑起“战火”的理由却是“反补贴”。

所以,德国认为欧盟在发神经。

此事的来龙去脉

西方高举环保大话,呼吁将来全面放弃燃油车,发展电动车。

一回头却发现,它们在电动车领域完全卷不过中国厂商。它们就撕下了“自由贸易”的外衣,想用政治手段堵住中国电动车。

美国简单粗暴,中国电动车都还没卖进去,税就先给你征到100%。

欧洲则扭扭捏捏,不想跟中国直接撕破脸,说要“调查”。

但欧盟左等右等,都等不到一家欧盟车企用书面方式投诉中国电动车违反贸易规则。

按照欧盟规则,欧盟委员会就没有理由发起调查,“民不举,官不究。”

欧奸坐不住了,这样下去,美国老板的任务怎么完成,年终奖还想不想要了?

500

于是,欧盟高层在没有收到任何投诉书的情况下,决定直接介入。

在一番协调(密谋)之后,2023年9月13日,冯德莱恩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所在地)发表“盟情咨文”时,突然说要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500

而马克龙2022年10月在巴黎车展上发现中国电动汽车成为全场焦点,而法国电动车的不见踪影时,他当场就破防了。

因此,当冯德莱恩扬言要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法国态度相当积极,意大利也是如此。

500

就在冯德莱恩发表“盟情咨文”的第二天,9月14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在巴黎出席“巴赫瑞中秋晚宴”时提醒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是保护主义,保护的是落后,伤害的是欧洲消费者,希望欧洲国家谨慎行之”。

中国商务部随即也发出警告: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欧盟此举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德国向欧盟施压,德国汽车行业不想成为牺牲品。奔驰、宝马、大众等企业CEO也分别通过不同渠道表示反对欧盟这么做。

9月25日,欧盟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率团到北京与中方举行“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在会上,中国再次提醒欧盟在电动车问题要慎行。

由于中国的警告和德国的反对,欧盟内部出现了分歧,反对派认为既然没有收到欧洲车企的书面投诉,那么欧盟就没有必要主动发起调查。

500

就在此时,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来到了欧洲给冯德莱恩撑腰,她说美国非常同情并支持欧盟对中国发起电动车补贴调查。

10月3日下午3时,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共同举行会议,对从北京回来的东布罗夫斯基斯发起质询。

2023年10月4日,欧盟正式启动所谓的调查,具体负责人是欧盟市场专员布雷顿(法国人)

德国人进行了挣扎,德国《商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冯德莱恩的对华路线正在失去支持》的文章。

文中指出:冯德莱恩的强硬立场是为了得到美国认可,但此举会对德国汽车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她应当学习默克尔的审慎态度。

德国交通部长维辛公开批评欧盟的调查,认为其“不仅会严重损害德国自身的汽车产业竞争力,还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

德国《时代周刊》则说得更加直白:冯德莱恩不仅瞄准了中国,还想削弱德国高端汽车品牌。

而千方百计损害德国利益的冯德莱恩却是德国人,不过,她全家早就是美国人了,裸官当然当然懂得该为谁服务?

法国的算盘也是打得噼啪响。

因为在传统车方面,法国在德国面前处于绝对劣势。但在向电动车转型阶段,法国认为自己与德国处于同一起跑线。

如果德国汽车行业因中国报复而元气大伤,那就等于法国赢得了起跑优势。

法国还有一个目标是:通过对中国电动车的限制,促使中国相关企业在法国投资设厂(把一些关键技术弄到手)

德国气得不行,连经济部长哈贝克(绿党)都说:如果中国对欧盟进行对等报复,那么,吃亏的一定是德国车企。法国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法国车在中国的销量远远不如德国。

德国的话已经说得很坦白了:法国佬缺了大德,关键时刻顶不住。

朔尔茨对德国《经济周刊》说:没有必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我们的经济模式不应基于或依赖保护主义,而应该依靠我们产品的吸引力。”

英国虽已脱欧,但这种事怎么少得了搅屎棍呢?

英国阴阳怪气地说:中国电动汽车可能会通过人工智能设备采集欧洲用户的个人信息,这将威胁到欧洲安全……

历经半年调查之后,欧盟内部分歧仍然没有解决。

4月初,耶伦再到北京访问,谈经济谈贸易,而负责贸易的戴琪却在同一天跑去欧洲。

她是去欧洲“督战”的,戴琪在欧洲宣称:“在中国非常高效的经济制度面前,我们的经济体正在艰难生存。”

她还强调,特别是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给了欧洲采取措施的动力。

500

美国都不藏着掖着了,这是钦差大臣在给欧洲宣读圣旨:采取措施,打压中国电动车,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至于欧洲老百姓将会失去什么?欧洲未来将会失去什么?与美国和欧奸们有什么关系?

而网上有些人在基本情况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条件般地去给欧盟洗地,反过头来指责中国车企“低价倾销、违反规则”,甚至“劝说”中国放弃电动车产业,因为西方都不玩这个产业了,“中国上当了”。

难道他们真的希望中国电动车自我了断,将来让西方电动车在中国一统天下吗?长点脑子和骨头好不好。

其实,许多欧洲国家也在担忧,因为它们不知道中国的报复范围有多大,力度有多大?

目前站出来明确反对欧盟此举的有:德国总理朔尔茨、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还有非欧盟成员的挪威。

而法国、意大利仍持积极态度,毕竟伤得最重的是德国,而不是它们。

表面上还有一丝转圜空间,如果在2024年7月4日之前,中欧能通过谈判达成一个解决方案,那么加征关税政策可以暂停。

但这是欧奸配合美国策划的阴谋,它们可决不想功亏一篑。

7月4日,针对中国电动车的临时关税就将生效(四个月),等最终关税措施形成后,加征期为五年。

而7月4日,正是美国独立日,可见欧奸这份孝心是多么细致。

要想阻止这场“贸易战”,欧盟国家也可以否决,但有两个条件:

一、27个成员国里面至少需要15个国家提出反对;

二、15个反对国的人口必须占欧盟总人口的65%。

这条路显然走不通,除非法国和意大利改变态度。

根本原因在于,事件的本质并不是贸易问题,否则,中欧还可以到WTO打官司,或私下里谈判解决。

也就是说,中国必须把工具箱里榔头、锤子、斧头都拿在手上,除了德国汽车,还有欧盟的白兰地、乳制品、农产品、还有一本万利的法意奢侈品,都可以瞄准。

来而不往非礼也!

对于欧洲的不合理行为,我们必须进行坚决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