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飞40年,歼8Ⅱ不老传奇依旧

来源:航空工业

有这样一款传奇的飞机,它是拓荒者,创造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它是守护者,在曾经的艰难时期保卫祖国海空;它是见证者,在中国战机由第二代向第三代跨越的历史征程中,坚定地履行历史使命。

它,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歼8Ⅱ。1984年6月12日,歼8Ⅱ带着航空人的期盼一飞冲天,实现了我国自行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新跨越。

500

歼8大改

1980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酝酿歼8Ⅱ飞机的研制。为祖国、为空军设计急需歼击机的重担,就落在了以顾诵芬、管德等老一辈科研人员为代表的航空人身上。

如果说歼8飞机是新中国歼击机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开端,歼8Ⅱ飞机便是航空工业全行业、全领域自主创新的集大成者。彼时,西方已经研制成功第三代战斗机,世界航空科技飞速发展。中国的飞机设计师们,追赶世界的脚步不能停、也不敢停,全线参研人员把歼8飞机大改视为历史的机遇放在了第一位。

1980年9月4日,歼8Ⅱ飞机正式立项,列入三机部科研计划。

系统工程

1981年5月,歼8Ⅱ飞机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顾诵芬为歼8Ⅱ飞机型号总设计师。论证会确定了歼8Ⅱ的研制重点是突出低空机动性和超视距作战,并对与之相应的分系统进行更改。要实现超视距作战,最主要的是把原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以便安装高性能的雷达。

500

歼8Ⅱ飞机是歼8的改进型,具有全天候拦射攻击能力。该机采用两侧进气,外压式二维三波系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换装增大推力的发动机;改进武器、火控系统和电子设备。歼8Ⅱ飞机最大起飞重量18000千克,最大马赫数2.2。

500

在歼8Ⅱ飞机研制过程中,航空工业首次引入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组织涉及军方和国务院系统5个工业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院校、厂所等上百个单位同时开展工作。

沈阳所进气道设计专业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并参考了国外飞机两侧进气的设计特点,终于设计出了歼8Ⅱ飞机的两侧进气道,使其进气效率在低速时比歼8提高6%,而超声速时仍保持了歼8的高水平。

歼8Ⅱ的试制任务则由松陵机械公司(现航空工业沈飞)完成。

为了确保歼8Ⅱ飞机的研制进度,总设计师顾诵芬根据实际情况,对总师系统的组建做出原则性规定,形成了“型号总设计师—系统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四级责任制,把整个飞机研制工作集成为一个系统,明确了主要责任,更协调解决了不同单位技术人员在发生技术问题、进度、经费问题时的矛盾,加快了型号研制进程。

500

为了加快研制步伐,按计划优质安全首飞,时任沈阳所副所长管德接到调令,调入沈飞公司任第一副经理、总工程师同时兼任歼8Ⅱ研制现场总指挥、型号副总设计师、试飞领导小组组长。为适应新机生产的需要,管德一手抓质量进度,一手抓组织管理。

歼8Ⅱ飞机研制工作全速推进。

“做木制样机是很难的,因为飞机的外形都是曲面的。木头要像薄薄的金属一样做曲面很困难,而且木头有一定厚度,还不能把设备舱的空间给占了,还要模拟出以后放设备的真实空间,生产起来也比较费劲。” 

——沈阳所原副总设计师张权回忆参与歼8Ⅱ飞机研制工作中的难忘点滴

1981年6月,歼8Ⅱ通过了全尺寸木质样机审查,冻结了技术状态。同年9月,全面开展了生产图纸设计。到1983年3月,发完全部飞机结构图纸。

500

▲歼8Ⅱ木质样机 

500

▲歼8Ⅱ木质样机审查现场

1983年9月至1984年3月,01架飞机部装、总装工作完成。1984年3月,02架飞机总装完成,交付静力试验。同年4月,01架飞机发动机试车完成。

成功首飞

1984年6月9日,航空工业部在沈阳召开了歼8Ⅱ飞机放飞评审会,顾诵芬作了歼8Ⅱ飞机设计工作报告。经过评审,代表们一致通过,同意放飞。

500

时间来到6月12日。上午7时整,现场总指挥管德与总设计师顾诵芬、试飞指挥员王昂,准时到达试飞站察看天气。11时,首席试飞员曲学仁走进机舱,开车检查之后,他报告飞机一切正常。王昂下达命令:“起飞!”

500

11时14分,01架歼8Ⅱ飞机,风驰电掣般滑过跑道,直插云端。

500

14分钟后,飞机完成各项任务,轻盈平稳着陆,首飞成功!

500

人们用掌声和欢呼声,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仅用17个月完成试制、3年半首飞上天,成为我国自行研制歼击机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使我国航空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定型更难

试飞验证是新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阶段。歼8Ⅱ飞机的调整和科研试飞主要由沈飞试飞站负责,定型试飞主要由试飞院负责。

抓紧抓稳试飞工作是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的重要任务,沈阳所投入大量人力,为调整试飞和定型试飞准备了技术文件,进行必要的试验和组织技术服务。为加快定型试飞进度,行政指挥系统和总设计师系统商议并决定采用沈阳、阎良两地试飞的方法。同时,型号现场总指挥李明主持研制的歼8Ⅱ自动驾驶仪试飞鉴定也在沈飞进行。

进入1986年,歼8Ⅱ飞机的定型试飞与试验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定型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经过4个多月的苦战,沈阳所发图工作基本结束,发出定型图纸57660标准页,技术文件95份。各单位抓紧资料编写工作,同年11月底,基本完成任务。

1988年3月18日,新机设计定型大会在沈飞文化宫召开。10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歼8Ⅱ型飞机设计定型》。

500

1989年12月底,歼8Ⅱ首批飞机交付部队使用。

系列发展

歼8Ⅱ飞机后续形成了歼8B、歼8D受油机、歼8ⅡACT验证机等多个改进改型飞机。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先进的歼击机均开始装备先进的机载雷达、中程导弹和敌我识别设备,具备了“先敌发现、首发成功”的能力。从1988年至1995年,沈阳所在歼8Ⅱ飞机的基础上研制02批状态飞机,即歼8B飞机,李明任总设计师。歼8B飞机换装新的国产雷达,加装新型大气数据计算机、新的平显火控系统,使飞机近距格斗、中距拦射和综合作战能力明显提高,于1995年完成设计定型并开始批量交付部队使用。

歼8D受油机是在歼8B飞机基础上进行研制的。1988年,中央军委紧急启动空中受油机工程,确定了用轰炸机改成空中加油机,自行研制空中加油吊舱,用歼8Ⅱ型飞机改成空中受油机。杨凤田临危受命,成为受油机的型号总设计师。为了破解空中加油时,加、受油机是否会相撞的问题,杨凤田提出用加油机、歼8飞机按空中加油要求进行编队飞行,以验证编队飞行的可能性,并探索编队飞行分程序和训练方法。除此之外,杨凤田带领团队进行了受油插头对进气道影响试验、探管测力试验、高速校核试验、低速风洞试验等。1991年12月23日,加、受油机首次空中对接成功。1996年,歼8D受油机完成飞机设计定型开始交付部队使用。

500

▲歼8D

1990年末,航空航天工业部实施歼8Ⅱ三轴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验证机计划(简称歼8ⅡACT),李明被任命为总设计师。1996年,项目团队完成了飞机改装、系统地面鉴定试验和机上地面试验,1996年12月29日实现首飞,1999年完成全部试飞任务。试飞员对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减速性能、自动驾驶仪功能以及系统工作可靠性等给出了细致全面的评述,飞机的稳定性、操纵性和起飞、着陆性能均优于过往,达到了“静则稳、动则灵”的设计目标。

500

▲歼8ⅡACT

主动控制技术从探索到应用于型号工程,全体参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型工作,不仅标志着中国实现技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突破了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技术,也为薄弱的航空工业建立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为后续多个型号飞机应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铺平了道路。

歼8Ⅱ飞机从1980年3月立项到1988年3月完成设计定型,用了8年时间,其研制进度之快、质量之好、效率之高创下了航空工业新机研制史上的最好水平。

相比歼8飞机动荡的研制历程,歼8Ⅱ飞机在研制初期就贯彻了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建立型号研制总设计师系统,并有一条具有权威的、强有力的行政和技术指挥线,做到有职有权、集中领导、统筹管理、统一步调,从设计、试制、试验一抓到底。

与此同时,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事业有高度责任感、对技术精益求精、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设计力量也应运而生。一大批航空院校学子也通过参与研制歼8Ⅱ飞机得到锻炼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王向明,歼15飞机常务副总师王永庆也以歼8Ⅱ飞机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开启了逐梦远航的新篇章,成为新一代领军人物。

航空人正是凭着只争朝夕、为航空事业奉献终身的劲头,让歼8Ⅱ飞机提前三个月飞上蓝天,推动后续改进型号大踏步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守卫祖国的万里长空。

祝歼8Ⅱ生日快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