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ST暴雨”过后,“小票信仰”终将崩塌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500

我的一些A股朋友,4月中旬以来,坠入了无尽的炼狱。

他们长期混迹于小票池,热爱故事,热爱大开大合的K线,对他人资产负债表极度宽容,以“富贵在天”为信仰,视钞票为欢乐豆。

这最终成为一桩求仁得仁的事。

伴随着量化镰刀的颓丧,新股将发难发的困窘,最大财富池楼市的四顾茫然,以及新质生产力将出待出的踌躇踯躅,一场“ST”暴雨过后,小票信仰成为最新代价,终以财富湮灭方式崩塌。

500

图:A股ST板块股指月K图,来源:Choice

01

别了,鸡犬升天的年代

1820年代,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一个观点:巴莱多定律,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二八定律”。

一个组织,80%人浮于事,一个市场,80%郁郁青青,5000家上市公司,80%逐乐起舞。当80%的部分各得其所时,我们可以定义那是一个“成长-泡沫”周期,典型现象是:鸡犬升天。

随后,随着清脆的泡沫破裂声响起,主线冷峻收敛,向20%人群回归。这是基本的商业常识,也将是当下与未来一个时期产业与市场的写照。

这一刻的来临,并非突变式,回顾过去两三年市场中的种种,有迹可循:掌握数据全貌的政策制定者,开始尤其强调逆周期管理、强调回归主业、强调股息分红、强调优质蓝筹(中特估)、强调研发投入。直至强调新质生产力。

只是野惯了的羊群,收不回不羁的心。

仅就锦缎而言,我们自2022年11月起,先后推出系列主题报告,直指这一潮水流向的变迁,包括不限于:《A股分红榜》《A股研发榜》《A股估值榜》《A股估值榜2.0》《A股信用榜》《A股“权力”榜》(流动性角度)《A股金股榜》《A股营销榜》……

只是惯见于“消息异动”“火箭发射”后,少有人愿意皈依平常寡淡。

机构爱抱团,散户恋小盘,量化捡分钱,一个“贪”字而已。是为缩影,截至6月7日最近一个交易日,A股ST板块股指跌幅超过50%。

以ST板块为代表的小微盘股的塌陷,是时代潮汐力作用的结果,不是“看K线、看箱体或倒向高频交易”所能察觉。这样的潮汐力,我们在《A股的“龙头时代》报告中,有着初步的窥探:1.从营收角度看,A股整体营收规模虽然实现连续五年正增长,但近一半上市公司2023年业务规模缩减,呈现强者更强的虹吸效应

2.从利润角度看,无论是净利润,还是归母利润,A股2023年整体均未实现同比正增长,归母利润甚至低于三年前的同期水平,超过一半的企业利润规模下滑。

500

图:沪深全A总营收趋势,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锦缎整理

500

图:沪深全A利润趋势,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锦缎整理

我们将这一现象定义为:一个20年周期正走向尾声。这个20年周期,糅杂着房地产、互联网、全球化,以及这三大容器,所收容的近百年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货币洪流。

极具宿命色彩的是,2020年代初期的这场疫情,最终将这个五彩斑斓的泡沫推向极致,整个世界概莫能外,几代人深陷前所未有的不适。作为全盘中重要一域,资本市场的嬗变逻辑,因此注定与以往二三十年的经验大不同。

风雨之中,大帆船,就是确定性,就是刚性逻辑。特别是缺乏“专特精新”特质的那些小微盘股,雾霭茫茫之中,更多的可能,唯是逻辑与估值的双螺旋绞杀。

再见,鸡犬升天的时代。

02

旧地图去不了新大陆,但新地图在哪里?

实事求是的说,A股的历史还是过于短暂,而且仍处于初期阶段:作为一个迄今仍以服务本国企业公开募股发行为职能的市场,当前阶段的价值属性,本质上说,仍然是中国产业经济的“配套”。

这样的阶段性本质属性,也是其错过互联网时代,使得BAT们流落海外的根本原因:作为产业配套,不兼容超验风险。

相对保守的价值取向长期持续,客观结果就是治理惯性大,改革难度高。

一旦勘破了它的这重弱点,市场的参与者便容易且逐渐骄纵肆意,直至求仁得仁:既包括自负的企业家、投行,也包括“人均股神”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其中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在公开市场内,以散户为主构成的民间资本,以省吃俭用下的真金白银持续为实体产业链输血;另一方面,登陆资本市场的各个企业家无不以天之骄子自居,身后的投行亦因此近朱者赤,向以精英自诩,导致思维视野不断窄化。

作为市场本身而言,当前者供给足够充沛,便是卖方市场。而长期以来,A股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蚂蚁雄兵,流动性日渐充沛,特别是在阶段性“牛来了”的造富神话感召下,A股长期处于卖方市场阶段。

这一阶段,即卖方市场阶段,典型的现象就是:散户化,以及衍生的羊群效应。这也是A股所有资本局,最终得以成立的底层逻辑。

由此,我们不难推导出这样一个时代法则:卖方市场,即专业化程度有限的市场,不顾及基本商业常识、价值逻辑、估值逻辑——这既是这一市场参与者的“特权”,从长期看,这也是市场参与者走向成熟必将付出的代价。

以比较视角来看,从“特权”到代价,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美股用时整半个世纪,即1920S-1970S。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代大萧条时代,并未绞杀掉散户的最终热忱,伴随二战终结,基础产业的重建与对外输出,再度造就了全民性的又一个资本市场狂欢时代。直至1970S的黑色10年,伴随地缘政治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的链式反应,以及战后复兴泡沫的破裂,经济进入滞胀周期,蚂蚁雄兵们再无主导出一个卖方市场的边际能力。

此时此刻,以养老金为核心的机构投资者,趁势全面进入二级市场,美股正式进入有买方定价的买方市场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标志就是:小盘股遭遇摒弃,以大为美的“漂亮50”成为时代符号。

2020年的A股进程,是否是1980年代的美股进程映射?我们不能妄下定论,但至少,其中的逻辑值得参照。

对此,我们不妨对照下当前那些被非专业人士所漠视的草灰蛇线:注册制推行、退市规则明确化、“国九条”、“耐心资本”、高频管制……市场风格是切换,还是市场逻辑再重构?无论哪一种,我们今天都不再建议再用“炒故事、炒小盘”的旧地图去赌明天。

旧地图去不了新大陆,但新地图在哪里?维特根斯坦说,你必须说出新的东西,但它肯定都是旧的。

我们不妨再度借鉴下1980年以来的美股——直至今天,这一底层逻辑仍然适用:从FAANG,到新七姊妹,尽管崩塌时没有哪一片雪花系无辜、会幸免,但若不选择离场,相对的确定性仍在符合时代趋势的行业龙头。

不看估值,不看股息率,不看现金流,不看研发能力与销售网络,不看行业地位,不看宏观周期,手里的财富未来ST暴雨中损失殆尽,也早晚要在下一场瀑布雨中湮没。

已知如此,何必如此,不是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