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开中介,当上了“红娘”

500

作者 | 东海小黄鱼

非遗这回是非红不可了。

无论是在时尚穿搭、旅游出行、社交生活,还是在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上,其存在感都日渐强烈而不可忽视。小红书站内数据显示,与“非遗”相关的话题浏览量高达18.2亿次,笔记发布量多达306万篇。

将时针拨回7年前,或许我们都难以预料,曾经被视作小众的文化有朝一日能成为大势。彼时,李子柒着一袭布衣,在乡间小院不计时间地复现造纸、活字印刷、蜀绣、蓝染等非遗技艺,将田园牧歌的诗意,打磨成中国文化输出的一张名片。

500

沿传统溯流而上,越来越多传承人、手作人和内容创作者,开始向中国文化的发端、精神的源泉汲取创造力。无数文化宝藏,终于浮出历史地表。

国风盛行的当下,汉服从一种圈层文化火成了一种消费趋势和特色产业;小小簪花也能迸发巨大能量,激活一座城市的发展;潮汕英歌、广东醒狮、福建游神则走出一方地域,连接起亿万国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年轻人从祖辈手中接过生生不息的东方美学,将“文化自信”立定在实干、创新、包容的土壤上,使之成为一幅明艳而开阔的图景。

千年非遗,不再高居殿堂,而是回归日常。

500

拥抱与世界对话的自信

敲开非遗大门后,00后张明宇一直过着双重生活。

白天,他是中国铁路公司的一名火车机械维修师,在各种精密而复杂的机械设备之间穿梭往来;晚上,自动切换成小红书博主@绾云舒,他在另一种精密的维度里,更新“缠花”相关的作品和视频。

在他手下,缠花不仅可以打造出发钗、发簪一类的首饰,也能生动呈现螺蛳粉、火锅、红烧肉等中华美食,通过碰撞和融合,打破大众对这门技艺的固有期待。

500

图源小红书@绾云舒

握紧文化的接力棒,这届年轻人已不满足于简单复制前人走过的路。他们的野心和行动一样珍贵,为非遗的发展打开了更多路径和可能。

小红书博主@千陌SylviaZhang,独创3D立体皮影,让皮影穿越光影、走出戏台,化作首饰飞上肩头,化作艺术装置走上街头。

在她的镜头里,非遗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一场视觉盛宴,令人深刻地感受到,由千年时光沉淀而成的美,到底能有多惊心动魄。

500

图源小红书@千陌SylviaZhang

还有博主@郝冠雄-小娇漆,一直在扩展大漆艺术的边界,赋予其新的主题、色彩、媒介和表达力,同时也在探索漆器生产标准化的道路。

500

图源小红书@郝冠雄-小娇漆

博主@郑州非遗糖画(王岐洋),不仅在糖画创作中融入小猪佩奇、海绵宝宝等卡通形象和现代生活场景,还降低麦芽糖的甜度来适应年轻人的饮食习惯,使糖画以更轻盈的面貌走入大众视野。

500

图源小红书@郑州非遗糖画(王岐洋)

以小红书为窗口,可以清晰地洞见,随着年轻力量的涌入,非遗自身正在不断吸纳新的变化,同时也在不断催生新的潮流。

只见大漆、掐丝珐琅被搬到美甲上;剪纸被裁量成“中国高定”;马面裙的形踪遍布90多个国家与地区;超1万人参与小红书#全球同袍点亮世界地图#活动,年轻人身着中国华裳,行走在世界各地的街头……

从跨界到破圈,非遗塑造了新的时尚,也成为了新的致富密码。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其由爱好发展为副业乃至事业,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

500

小红书平台数据显示,剪纸、绒花、缠花是话题浏览量破亿、最受欢迎的三大非遗技艺。过去一年,小红书出现了近18万家手工与手作店铺。其中,绒花新增店铺超7000家,绒花发簪单品年销售额达144万。

非遗新潮,蔚然成风。

而风潮的涌动,发源于年轻人对自家文化的自信。他们以昂扬、开放、个性化的姿态,全方位展现非遗之美,以及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下,他们也拥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底气和从容。

这是一场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正是洞察到这一风尚,小红书公益发起了“非遗上新”公益扶持计划,旨在为非遗与年轻人的相遇创造契机,为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相逢提供舞台。

500

让好人相逢,让好事发生

非遗产品可以赢得年轻人的喜爱,甚至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从事非遗创作,这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共同的愿景。现在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千年非遗能抵御岁月的侵蚀,安好地走到我们面前,也离不开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他们也曾年轻,也曾满怀一腔热血。

张翰敏在妈妈和奶奶的织布机旁长大,看着云南嬢嬢们做了一辈子扎染,报酬却十分低廉。当现代工业染色不断冲击古法天然染色,她决计离开一线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并把原来30块都卖不掉的扎染卖到了300块。

500

扎染传承人张翰敏

尹旺松家接过祖辈相传了200多年的手工造纸技艺,却险些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上。但他没有后退,而是积极求变,不断改良造纸技艺,发展出东巴艺术纸、贡棉纸、草花纸等10余种不同种类的手工棉纸,且一做就是40年。

500

手工纸传承人尹旺松

张仁华从记事起,就看着父亲一直在为甲马奔走。父亲过世后,他雕完了父亲未雕完的半块版画,也曾一度茫然不知所往。但也是他,最终穿透了迷雾,成为了为甲马填色的第一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染上了更先锋、多元的色彩。

500

甲马传承人张仁华

不忍看着古老的技艺淌过岁月却逐渐蒙尘,几乎每一个非遗传承人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如果我们年轻人不加入,这个事情可能就断代了。”

咬咬牙,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并走了比想象中更长远的路。

只是当曾经年轻的一代人不再年轻,非遗如何再次与时代接轨、与潮流相汇,才能更好地交到下一代年轻人手中,现在又成了亟待思考的问题。

500

小红书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今年,小红书公益发起了“非遗上新”公益扶持计划,以“设计赋能”的方式,推动“新时代原创设计师”与“传统非遗手艺人”进行创新合作、跨界探索,帮助小众非遗走入日常、成为流行。

由小红书设计团队REDesign、3位云南非遗传承人、1位潮流设计师、100多位云南嬢嬢们,共同组成“非遗结对中介所”,通过为期2个多月的驻地交流互访,共创非遗潮流服饰新品。

小众非遗工坊与新锐设计师相逢,老手艺找到了新朋友。

500

四眼芝士工作室主理人阿鲁

作为一名潮牌设计师、四眼芝士工作室的主理人,阿鲁常震撼于每一件非遗产品背后蕴含的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感动于每一家工坊为当地所带来的紧密互助和社会价值。

她很清楚,非遗的好,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也只有更多人都能看得见、用得到,非遗的未来才能持续向好。提问和行动由此发生。

如何让年轻人看到一针一线的古法扎染的手工价值?

“非遗结对中介所”的解题思路,是创造一个半成品礼物,将扎染的最后三道工序如拆线、晾干、漂洗交给用户来体验,让用户在慢慢结的过程中爱上手工。

500

如何让手工纸有更多的使用场景,以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结合对小红书的露营趋势的洞察,以及对造纸技艺的改良,“一千年不烂”的手工纸,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千次不烂”户外风琴灯。

500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发现甲马的有趣?

通过发掘小红书上的热梗,并二次创作甲马的经典元素“和合喜神”,一款非遗显眼包应时而生,既不损失甲马的艺术感,又兼具实用性和互动感。

500

首款小红书公益礼物“样样好”就是这样一步步推导而出。“样样好”是云南白族表达祝福的日常用语,其包含了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未来,以及对年轻用户的祝福——祝大家生活“样样好”,也祝非遗“样样好”。

这份礼物的存在本身足以说明,传承与创新并不互斥,传统与潮流从不相悖,非遗之美焕发新生,往往只需要一个巧思,一个巧妙的连接点。

这种巧思的诞生,正源自不同好人的相逢,不同灵感的碰撞。

500

换一种观看生活的视角

非遗就像一本时间之书,既铭刻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美学,也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匠心和汗水。他们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慢慢劳作,哪怕世事流变,纵使道阻且长,也仍坚持不怠,书写“一生一事”的浪漫。

他们也以与时俱进的创作阐明,非遗的未来不在殿堂,而在日常。

过去,非遗从民众世代相传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创造力和生命力;现在,非遗也能与时尚、社交、户外等潮流元素紧密融合,形成一种新生活方式。

500

就像换一种打开方式,未完成态的扎染方巾就能成为一个惊喜盒子,让普通人也能无负担地参与非遗艺术的创造;换一种使用场景,手工纸就能变身风琴灯,照亮户外生活趋势;换一种结构,甲马也能从平面走向立体,成为一个趣味性与实用性兼得的握手包,唤醒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只要切换一种观看生活的视角,就能发现非遗的更多新可能。就能看见,每一个手艺背后都蕴含着无尽的温柔、善意和感动,以及人与自然平等共处、相互尊重、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鲜活而蓬勃的生命力,让人直观地领略到,非遗从来不是束之高阁、难以靠近的艺术,而是取之生活更用之于生活的智慧。

500

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真正的保护其实也是助力其走入日常、成为流行。一如小红书的公益态度,“大家都用到,才是真帮到”。

在生活趋势不断迭起的当下,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就像一片沃土,支持着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共生与繁荣。年轻人能以更轻盈、多元、创新的形式,共享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魅力;非遗也可以从年轻人的创造力,及其生发的趋势中汲取创作灵感,促进自身的更新和迭代。

同时,小红书也像一座坚固的桥梁,通过链接多方力量,提供“设计-生产-种草-展销”全链帮扶,孵化出年轻人喜欢的、差异化的非遗时尚新品,进而促进非遗创新性发展、提升相关从业者收入。

500

 

据了解,第二期“小红书非遗结对中介所”的成员已集结完毕。小红书REDlabel推荐的新锐品牌设计师,已走进云南村庄,和非遗传承人携手共创。

提及非遗之美时,张仁华曾分享到:“每一种技艺都是一种享受。每次刻甲马版时,每一刀我能够觉察到我的力度、心情和感受。一颗心再烦躁,也可以慢慢静下来,这种专注的平静我很喜欢。”

500

在飞速向前的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不断找寻到新的坐标。

而被快节奏生活裹挟的我们每个人,未尝不是在非遗之美中,找到了一种“专注的平静”,一种允许自己“慢下来”的意境,以及另一种观看生活的视角。

在一环扣一环的精密工序中,在或淡雅或明艳的色彩里,我们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时光的流转,也找到了自我疗愈的可能,推着生活“样样好”。

500

来源:南风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