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海基核力量的未来
作为核国家里面的“后来者”,中国在冷战期间因为国力和技术能力,在部署核武器方面是比较落后的。
也正是因为国力和技术实力的相对不足,我国被迫采用了最低限度的核威慑策略,这种策略可以在我国只有相对较弱的核力量的前提下,免受核讹诈。
但是这种策略并不足以让我们像美国、苏联那样,在危机时刻利用核威慑和核讹诈塑造危机,引导危机,使之向自己有利方向发展。
当然,我国的国际关系学界目前有很多人继续抱残守缺,认为我们要坚持最低限度核威慑策略不动摇。但随着我国战略利益边界的不断扩展,以及我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冲突逐渐增加,最低限度核威慑策略越来越不能适应需求——难道苏联和美国都是脑残,不知道核武器很贵吗?
早期的核潜艇只能发射中程导弹,所以需要靠近敌方领土来发射,图为美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华盛顿号模型,092的配置和它基本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国核武器的数量、质量、投送手段方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自豪的宣称已经拥有了“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但实际上,由于092型核潜艇只有一艘,而且所配备的巨浪1型导弹的射程也只有2000公里,其威慑能力非常有限——基本上来说,该潜艇的导弹只能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核报复——这不是说它真的是要用来执行这个任务,这就跟我们之前说印度的核潜艇上发射的短程导弹只能威胁斯里兰卡一样,说笑而已。
因为092型实际上并没有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而轰炸机方面呢,我国实际具备实战能力的,只有轰-6投掷的重力核炸弹而已。
虽然都是094型,但每一艘都有一些新的特点,也算是“小步快跑”吧
所以我国最初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也仅具备象征性意义,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能依赖的核反击力量只有二炮部队手中的战略导弹。
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装备了东风-3、东风-4、东风-5,此后开始装备东风-21导弹,用于取代东风-3,再后来研制了东风-26取代东风-4。同期,80年代开始建设的东风-5导弹的地下发射井也继续使用,不过改为发射射程更远的东风-5A,能够覆盖美国全境(当时实在穷,东-5A导弹的最后试验还是利用为美国发射卫星的机会进行的,长征2号某型火箭,用于发射美国卫星,该火箭其实就是东-5A……美国以此为理由停止中国与美国的商业航天合作),进入今天,东风-5导弹增加了多弹头能力,也就是在2015年胜利阅兵上展示的东风-5B导弹。
未来,在我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关怀下开始研制的,脱胎换骨的最新改进型东-5系列导弹,将继续沿用现有的发射井系统,燃料改为可以长期储存的液体燃料,射程更大,投掷重量更大,将装备数量更多的分导式弹头和爆炸当量刷新世界纪录的新型核弹头,当然,还有突防能力更强的高超声速弹头。
90年代,我国建造了规模恢弘的“长城工程”——这是用于部署东风-31导弹的地下掩体工程。之所以需要“长城工程”,主要是东风-31导弹并不具备随时随地发射的能力,只能利用预设阵地发射,同时机动性能也还比较有限,所以仍然需要依赖比较完善的发射阵地,也就是“长城工程”的本质。
巨浪2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进入21世纪,随着东风-31AG导弹、东风-41导弹的出现,这些导弹已经不必完全依赖“长城工程”,真正可以实现依托公路网和平坦荒漠地形进行机动,这将让敌方侦察监控我方机动式洲际导弹更加困难——当然,在冷战高潮时期拥有上万核弹的情况下,可以用核弹头覆盖机动式导弹的行进路线——但现代条件下这样做几乎不可能,弹头过于宝贵,不能这样浪费。
“长城工程”的弱点在于,对方迟早能摸清你掩体的具体结构和构造,一旦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有可能直接摧毁掩体出口,让你无法反击。而应对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是加强保密,以及不停的建设新的掩体——迄今为止,我国仍在耗巨资不断兴建新的长城工程掩体——不过随着东-31AG和东-41的出现,新的掩体的结构和设计将可以简化,相对价格也可以更加低廉了。
陆基部署的核导弹的生存能力可以很强, 但因为它毕竟是直接部署在地面上,即使进行机动,也总要有个地方停下来进行修理维护,也不能永远让拖车来着导弹来回逛。
而生存能力,自然是潜艇的优势——这就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不约而同发展海基核力量的最基本出发点,甚至,英国、法国宁可放弃陆基导弹,也要保持自己的战略核潜艇——法国还保持了空射短程核导弹。
我国从21世纪以来,先后建成了多艘的094型战略核潜艇,为其配套的导弹是巨浪2。
但必须指出,巨浪2和东风-31导弹刚开始研制的时候,都没考虑威慑美国,而是以打到莫斯科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射程指标相对不足。
后来东风-31推出了东风-31A改进型,但海基导弹的研制本来就比陆基要复杂,所以巨浪2研制到最后,射程也只有勉强达到8000公里而已。
而环视我国周边海域,只有南海有容易进入的深海区,可以成为核潜艇活动的天然“壁垒”,当然,南海作为堡垒海域有个问题,就是它本身是开放海域,直面第一岛链,敌军反潜兵力和攻击核潜艇可以进入。
五大国的现役核潜艇
事实上,据我们现在的消息,自从南海人工岛建设开始以来,美国核潜艇对我南海的侦察活动日益加强, 甚至人工岛上驻守的海军官兵不时能观察到潜望镜。
因此,南海堡垒海域的建设也不仅仅是现在填几个人工岛就完了的,还需要大量部署中小型水面反潜舰艇,攻击型核潜艇、水下固定部署的水听阵列,以及完善的航空反潜体系。
当然这方面,也已经是国内目前的科研重点——以研制“彩虹”系列无人机出名的航天科技集团某院现在就在积极进军这一方面,希望使用水下无人潜航器和空中的反潜巡逻无人机共同构成严密的海上侦察监视体系。而他们还只是我国相关领域的玩家之一而已。
南海壁垒海域如果要发挥作用,对于导弹射程的要求很苛刻,从海南岛以南海域发射导弹要攻击美国北方地区,包括华盛顿,需要射程14000公里,而如果覆盖美国全境,则需要16000公里。
所以笔者在说巨浪3射程的时候是以“12000公里以上”这么一个数字来说,实际上它的射程必然要大于12000公里,达到14000或16000公里水平。
事实上,巨浪3导弹主要是对巨浪2导弹的第二级进行重新设计,以牺牲弹头数量或者说投掷重量,来大幅度增加射程,很简单嘛,现代的高水平热核弹头重量约为300公斤,你带10个,那就是3吨重,再加上一个分导母舱,再增加几百公斤重量,而一般认为,弹道导弹增加1公斤重量, 就减少1公里射程,那么和只扔一个300公斤的弹头相比,这个射程就差了两三千公里。
当然,为了取得如此大的射程,可能巨浪3的投掷重量就会比较小,但考虑到现在“民兵3”也不过是带一个360公斤,47万吨的弹头(W87),美国已经说过中国有类似W88水平的弹头,那么巨浪3导弹的威慑力,应该也是足够的。
一艘094型可携带12枚导弹,危机时刻我们把5-6艘潜艇撒出去,只要一艘潜艇完成齐射——以目前美国反导系统的接战能力,尽管部署有近百枚拦截弹,但同时间内交战能力有限,实际上并不能同时拦截12枚来袭的导弹,哪怕是单弹头。这就保障了094型和巨浪3核反击的可靠性。
总之,随着巨浪3导弹列装,094型将形成我国第一种可靠的海基核反击手段。
至于未来,随着直径更大,可以容纳更大型导弹的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射程足够,投掷重量更大的新型海基核导弹将会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海基威慑能力。
到那时,094或许可以考虑改行担任发射巡航导弹或者海基中远程高超声速常规打击导弹的任务。
当然,这是未来的事情了,096目前设计工作都还没完成,那些一天到晚096型如何如何的自媒体,谁这么说你们就把谁列为脑子有病就行了,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