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大选,莫迪的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这次印度大选如果单纯从结果上来看:印度人民党240个席位,作为印度人民党最大的对手,印度国大党仅为99个席位,印度人民党大赢特赢,但是只要翻翻各式各样的媒体,以及印度网民在大选结果后的段子,P图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对莫迪的冷嘲热讽:

500

上面的图的含义是2014年2019年的印度人民党的势不可挡,2014年莫迪有一句名言:“拥有56英寸的胸肌是前提”,此后印度媒体,网民还真的相信了,当然也引得很多人对莫迪的不满,之后但凡有对莫迪不利的新闻,“56英寸的胸膛”就成为一个梗。

Abki Baar 400 Paar

印度人民党在这次搞出来的噱头就是:Abki Baar 400 Paar,它的含义是,这次超过400席位,印度人民院一共543个席位,拥有400席位就意味着有了绝对权力,在早先的出口民调上,印度人民党似乎势不可挡,在媒体上频繁亮相,结果真的开票,一众民调专家傻了眼。

印度的政坛和美国不一样,印度的政坛更加分散,大致分为两个大类: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简称NDA,以及以国大党为首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简称I.N.D.I.A,因此这并不是印度人民党VS国大党这么简单,而是集团和集团的对抗。

虽然印度人民党获得了240的席位,但是实际上比起上次选举,印度人民党已经丢了63个席位了,而作为联盟的NDA一共才293席位,比上次丢了60个席位。

虽然国大党仅获得99个席位,但是比起上次上升了47个席位,而整个I.N.D.I.A却有234个席位,比上次多了143个席位。

虽然整体上依然是印度人民党占优势,但是不要忘记两点:

第一,还有其他政党以及独立人士有16个席位,NDA内部是有叛变的可能的,一旦发生叛变,则印度人民党会受到双重打击。

第二,印度人民党本身只有240个席位,而过半则要求272个席位,也就是说印度人民党如果想要做成什么事,就必须考虑到盟友的感受

也就是说在2024年后,莫迪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想说啥就说啥,想干啥就干啥了,他那56英寸的胸膛,我看得收一收。

在印度大选完毕后,印度经历了股,汇,债三杀,最倒霉的当属阿达尼,这个和莫迪最为紧密的资本家,旗下的股票跌的惨不忍睹,相当程度的说明了莫迪是真正的“资心所向”。

为何印度人民党这么惨?

北方邦

整个印度大选,最为让人诧异的当属北方邦,这个邦有80个议会席位,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单位,拥有2.4亿人口,非常的关键。

在2019年,印度人民党赢了62个席位,而国大党只赢得1个席位,但是在2024年,国大党赢得了6个席位,作为国大党盟友的社会党赢得了37个席位,整个国大党联盟赢得了43个席位。

而印度人民党赢得了33个席位,其盟友赢得了3个席位,整个人民党联盟只有36个席位,等于丢了北方邦。

最让人震惊的还是印度人民党输掉了法扎巴德选区的选举,印度人民党在法扎巴德选区花了巨大的力量,比如说那个受人瞩目的阿约提亚拉姆神庙,这是印度人民党花了血本拆掉原先的清真寺,又好不容易的打赢了官司,最后筹钱修建的。

居然就在这个地方输了。这个邦可是有无所不能的YOGI大神!

马哈拉施特拉邦

第二个让印度人民党吃瘪的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简称马邦,马邦的首府在孟买,而孟买是印度经济最强的城市,也称“印度小上海”,该邦一共48个席位。

国大党赢了13个席位,而以国大党为代表的印度联盟一共赢了30个,而印度人民党仅仅赢了9个席位。

卡纳塔克邦

卡纳塔克邦的情况也不乐观,该邦一共28个席位,印度人民党一共赢了17个席位,其盟友赢得2个,而国大党赢了10个席位。

但是和2019年比起来,这次选举并不乐观,2019年印度人民党赢了整整25个席位,还有两个席位也是盟友赢得的,而国大党只赢了1个席位。

这个邦的特殊在于:它是印度人民党掌权的唯一的南部邦。

是的,和很多国家一样,印度也有南北问题,而且南部人对莫迪非常不爽。

如果说2024年大选,印度人民党有什么实质上的胜利,那就是喀拉拉邦,印度人民党实现了零的突破,赢得了1个席位,别小看1个席位,可真不容易。

这个邦是著名左翼邦,该邦的首席部长叫皮纳拉伊·维贾扬,是印共(马克思主义),作为右翼的印度人民党居然能赢得一个席位,真不容易。

为什么印度人民党突然这么惨?

相对比2014年和2019年印度人民党的高光,2024年印度人民党实在谈不上赢,关于大选后的分析,无论是印度媒体还是中文媒体,都把失业问题放在首位,不过先抛开这个问题不谈,有两个问题属于迫在眉睫的。

第一个,就是表内部落问题和低种姓的问题,这批人在印度属于“弱势群体”,印度法律明文规定要照顾他们,印度人民党一直嚷嚷着要取消这些照顾。

而对于国大党来说,那故事就好讲了,国大党恐吓那些弱势群体,说千万不能让莫迪赢了,莫迪要是赢了,你们利益要受到重大损害。

在2014年和2019年的时候,印度不少弱势群体相信莫迪肯定能让经济加速发展,作为弱势群体也能分到一杯羹,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杯羹那是没戏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还要丢,再蠢也知道什么反应了。

第二个,是印度农民的问题,印度依然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城市化率并不高,因此莫迪当年搞农业改革,得罪了相当多的农民,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印度农民堵公路的事。

至于各方所说的“高失业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属于莫迪背锅了。

因为印度的失业率就不可能低,谁来都一样。

这不是莫迪造成的,而是印度目前的经济位置造成的,多年缺乏公共设施的投资,以及多年的劳动力市场的保护,残余的许可证问题,外加上印度是一个“联邦国家”的现实,使得像印度这类的国家必然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谁来都一样。

对于莫迪来说,最简单解决就业的办法,就是立即放开中印投资限制,这样的话会有大批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企业会涌入印度,带来大批的就业。

但是如果莫迪这样做了,成熟的中国制造业会不费吹灰之力的打垮几乎所有的印度民族制造工业,这种情况在当年印度手机开放的时候就已经上演过一波了,小米,OPPO,VIVO进军印度的时候,当年牛X吹上天的四大印度手机制造商溃不成军,直接被归类为others。

如果再开放一次,只会复制当年手机的场景,到时候几乎所有的印度制造商都会被消灭,但是这其实是好事,是有利于印度制造业的更生的,印度不可能永远维持目前的低效率。

在21世纪初,我国也有大批的民族品牌被收购,但是此后诞生了更多的更有生命力的品牌,问题是,印度人是看不到这一步的,且就算是中国能做到,谁知道印度能不能做到?

当年东印度公司可就是打着外资的身份进入印度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对外资极其敏感。

其次就是尚若真的开放了,那些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的资本家,比如说塔塔,阿达尼,安巴尼,必然仇视莫迪,投到国大党的门下。

莫迪不开放是正常的,开放才是不正常。

至于对美开放-----印度需要的是大批的能提供初级制造业的国家,而不是那些“高端服务业”,美国帮不上忙,即便是美国,在亚马逊和沃尔玛进入印度后,也被印度坑了一把。

沃尔玛当年花了160亿美元购买了电商企业Flipkart,主要就是看上了印度超市业务,印度不允许外资直接接入超市,沃尔玛想绕道,结果刚买不久,印度就出台了法律,不允许电商掺和线下业务。

你想想沃尔玛的心情如何。

影响是什么?

类似于印度这类转型期的国家,实际上这类的研究自50年代起一直到90年代,各式各的以政治的,经济的,地缘的,金融的,公民社会的,法治的等等的研究层出不穷,出过一大批大师,比如说法兰克福学派,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亨廷顿的国家能力理论等等。

以亨廷顿为例,他认为经济迅速增长反而会导致社会冲突加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传统社会的毁灭,比如说家庭,阶级,种姓之类的。像印度这类的国家,在急剧的城市化中,从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社会,过去的种姓就被大大削弱了,反而会激发印度教的自我保护。

第二,产生暴发户,产生暴发户是这个阶段的特点,一方面暴发户会激发民众的厌恶,同时暴发户自身希望得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这就产生了认知差。

第三,增加了地区性流动,流动的增加对经济当然是好事,但是也导致了政治极端主义。

第四,贫富差距扩大,由于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的增值速度比劳动收入快,因此贫富差距扩大是必然的,必须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才能解决。

第五,增加某些人的绝对收入而不是相对收入。比如说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房价什么的增长的更快。

第六,由于缺乏投资,必须对消费进行抑制来提高投资,但是抑制消费就不立案引发民众的不满。

第七,增加识字率,提高了国民素质,但是识字率的提高导致了民众见识变广,反过来民众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要求在这个阶段注定达不到。

第八,投资和消费分配方面,会加剧地区冲突和种族冲突,比如说莫迪过度优待古吉拉特邦,莫迪要取消弱势人群的补贴。

上述的只是一部分,各国由于各国的现实,可能会有更多的矛盾,有些矛盾现阶段可以缓解,有些几乎完全无法缓解,越是社会转型,越是经济高增长的时候,则矛盾越是多。

无论印度人民党还在不在台上,莫迪还在不在位,14亿人口的印度已经渡过前一个阶段的整合期,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期,这个高速增长期是之前几代印度人整合的结果,莫迪只需要把握印度这两火车不出轨即可。

真正对印度的考验不是今天,而是当印度已经满足了内需,但是又无法在国际贸易中实现顺差,且研发占GDP比例长期提升不起来的时候,那就是印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至于目前,中等收入陷阱对印度也算福报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